2009-10-17 17:15:17darku

懶人的九月上旬記:“王健相遇湯沐海”的種種

其實自己喜歡鋼琴演奏多於弦樂,不過難得澳門樂團這次請到王健這位大提琴家,連同知名指揮湯沐海同台合作演出,這個噱頭真不是普通的吸引。

所以,在當晚,我和其他樂迷一樣,冒著風雨,趕到文化中心綜合劇院。為什麼要趕?這就跟音樂會的禮儀有關,比方說音樂會在晚上8點開始,雖然舉辦單位總會貼心地稍為延遲2-4分鐘,如果這樣你還是遲到,這時大會就會禁止你進場,直至第一首作品奏完以後再讓你進去,這開頭的作品一般只長15分鐘左右也是這個緣故。

扯遠了,說回正題。總算趕進場,外面雨不小,風更加是大得可以連傘子也吹歪;但場內都坐滿了約九成的聽眾。開頭的作品往往只是演奏者和觀眾的熱身;接下來總共長達一個多小時的第二和第三首曲目才是焦點所在。

第二曲目:德米特里.蕭斯塔科維奇《E大調第一大提琴協奏曲》,作品107
在整個音樂會裡,王健的演出只有這一曲目,而這作品裡就有比例很大的大提琴獨奏部分,獨奏部分聽起來並不全是順耳的旋律,正如場刊內曲目簡介所說(英文原本由Georg A. Predota所寫):“蕭斯塔科維奇卻把不協和音和無調性感注入他的旋律之內,不但強調出獨奏樂器的表現能力,同時亦突顯了一種孤立感。”這裡考到王健的不單是曲目本身的難度和演奏技巧,更加是表達其中情感的能力;整個演奏過程裡他的表情都跟曲子一樣沉重,但真正感染到我們聽眾的是他出色的演譯,時而幽怨,時而悲苦,時而嘶啞,時而如泣如訴……一切都牽動著我們。

所以,一曲奏罷,全場掌聲久久不停,只為博得王健的“安歌”。他多次回到台上謝幕,最後還給了全場聽眾一個飛吻,之後認真為我們安歌兩首作品。第一首的感覺跟前述蕭斯塔科維奇的作品有點相似,都是沉重而難度高的曲子;第二首是《二泉映月》,本來是二胡奏來的曲子,在他的大提琴這西方樂器演譯下,竟然如此充滿古典韻味,曲子裡那份悲哀此時被表現得帶點文人的柔。

《二泉映月》全曲:http://www.youtube.com/watch?v=OtKJaRc0PyQ

第三曲目:彼得.伊利奇.柴科夫斯基:《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作品74
終於到湯沐海個人發揮的時候───當然那個晚上他底下還有個澳門樂團。他是個很有個人風格的指揮,全程一個多小時內完全沒有樂譜在手,卻頗具霸氣,用豐富的表情和手勢指揮樂團演奏出曲目裡需注意的每一細微之處。對於這首作品本身的評價,還是留給遠遠比我更專業的人士吧:

代百生“表演對音樂的詮譯”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09-09/24/content_369110.htm

月林“難忘的大師之夜”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09-10/01/content_371788.htm

承鈺“山雨欲來”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09-10/08/content_375390.htm

這三篇都不只是針對第三曲目,而是對整場音樂會的詳細評論。作為聽眾,有一點不得不提,由於這首作品並不像一般交響曲一樣有很響亮的結尾,也就是說,它結尾的部分是“漸小”,悲鳴的演奏漸漸變小聲,最後在靜默中結束;那時台下,而且就在前面幾排,就有聽眾毫不識趣地咳嗽起來,那噪音在擴音效果很好的綜合劇院裡立即被放大,就把整個結尾完全破壞了。難怪完場之後,我們很多聽眾不斷拍掌,希望湯沐海帶領樂團安歌,他只是多次出場謝幕,然後示意演奏會完結而沒有回應我們的期待。

在音樂會上所有影響演出的聲音都是不應該發出的,就算情非得已也應將聲響壓到最小,究竟我們當中還有多少人不懂音樂會的禮儀?

音樂會禮儀參考網頁:
英文: http://www.psnj.org/etiquette.html
中文:http://www.hkco.org/BIG5/learning_cm_tc.asp, http://piano.org.tw/wp/archives/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