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28 01:55:50黑熊

兩種時間的相撞

快遞員騎著摩托車,從北投市區轉上紗帽山,跋山過橋、一路尋覓到山頂,快到頂湖的岔路別徑,終於找到我石頭厝的地址。當我應門而出、簽收物件時,他年輕的臉孔,張望古老三合院屋厝與四週蒼鬱山景,眼神寫著狐疑,像過去每個來到的快遞員,問起同樣的問題:「啊...這裡是北投還是陽明山?」
我歉然回答:「這裡是北投。」
他難以置信地瞪大眼睛,轉首鳥瞰盡收眼底的盆地都會風景,彷若置身超現實的畫中。

每次,這般片段而輕盈的問答,總讓我感受到兩種時間脈絡的落差,歷史性與現代性的碰撞。
從我的屋所到山頂陽明公園或草山行館的路程,實則近於到山腳北投市區的距離。快遞送件到北投區或陽明山區,卻有一段收費上的差距。
我居住的十八份聚落,座落在草山的南面山區,緊密扣結早期北投到淡水地域開發的人文史詩;一般快遞所指的陽明山區,歸屬士林行政區的草山北面山區,身世歷史顯影著金山金包里到大稻埕市集,那條以扁擔與足印、銘寫於群山莽林之間,魚路古道的血緣地圖。
北投地名,緣起平埔族語的古地名語音,意指「女巫」。廣袤層巒之間,硫磺冒流、煙霧壟罩的地熱谷與大磺嘴谷地,正是口語傳說中,女巫的鍋鑊。

在山中屋所,收到從盆地各個角落擲飛而來的物件,遙想騎著摩托車的快遞員,途經山腰大磺嘴、磺煙竄飛半空的景象,停格交疊在古早女巫傳說的同一地景,總聯想起宮崎駿動畫中,小魔女宅急便騎著飛帚、做起快遞的角色故事。內心勾繪這樣的想像情節,兩手拆開快遞包裹的過程,像在做一件私密而愉快的創作。
現代生活中,物件飛梭空間經緯的快遞服務,靠的不是小魔女或飛帚,是另一種魔法,資本主義運轉現代世界的魔法;像點石成金的魔杖,不斷映現人類慾望想像的世界,實擬虛境,把一切有形無形的可能事物都化為販賣交易的商品。

快遞服務的商品內容,就是物件流通的時間。永不止歇的魔杖,漫天漫地大量生產商品的魔術,就是把變出的商品都全面標準化。從台北盆地內湖區送到北投區是一種商品,送到陽明山區是另一種商品,不同商品,劃分不同資本價格的差距。
講求準確劃一的標準化商品邏輯下,我山頂屋所與北投市區之間的差異性,反而被抹除忽視了。年輕的快遞員遇上古老三合院屋厝,現代性的資本邏輯撞上歷史性的空間邏輯,兩種不同時間脈絡的落差,讓魔杖揮舞的世界出現一條破綻的裂縫,顯現了一幅超現實的寫實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