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15 23:42:42越來越野風俗考
考古藝術中的明星--豐腴維納斯(報告的殘片)
以下文章是2001年的史前史課程小組報告中的進行中文摘
因為我的電腦死了,搶救無效,只有一個小文摘在一堆亂七八糟得磁碟片裡
以前586之流的友人愛心notebook裡也死了一個有可能是我曾經寫過最好的小說
anyway
在我有錢弄一個blog之前這裡就當作作業晾乾之所在
這個知名的維納斯
發現定年約在兩萬年前的歐洲大陸
The entirely preserved figurine made of fine limestone is 11 cm tall and shows a corpulent woman with stout hips, a voluminous belly and heavy breasts.
A comparatively big head is put upon week shoulders. Thighs and shanks are formed naturally, but shortened. The arms are just outlined; the feet and the face are completely missing. On the inclined head is designed a complicated hairstyle made of parallel curls extending to the neck. Both wrists are decorated with ragged arm-rings.
Originally the figurine was painted thickly with red colour. The so-called „Venus of Willendorf" was found on August 7th, 1908 during a systematic excavation in the ninth and highest layer of Site II in Willendorf.
透過這個小組報告我學到了很多
包括一個小法西斯的痛苦與稚嫩的學習所需過程
當然也有未能選擇考古的島嶼歷史環境侷限與經濟現實
.....................
(遺失)
性?女神?宗教儀式?
女性形象
我們首先可從舊石器時代晚期藝術創作上的女性形象來作探討,再進一步地來看維納斯女形(venus figurine)的相關研究。
關於女性形象的討論主要以Duhard和Rice對於晚期藝術創作上女性形象與社會結構的對照研究,提出對於女性形象代表的社會意義。Rice根據出土資料數據在於大量出現的女體形象不只包括了懷孕的婦女形象,而是包括了年輕期(10-15)、中期(15-35)、以及老年(>35)三階段,並非僅僅強調女性再生產的階段,因此她的討論集中在於對於女性的描述為女性(womanhood)而非只是母親(motherhood)的角色,並進一步提出女性角色的意義與功能是兼具世俗與神聖二者(Rice 1981:403-409)。
Duhard認為從藝術創作上的女性形體來看社會結構上性別分工,他並質疑Rice的研究,認為其研究的女性年齡分期有其武斷,質疑rice研究中案例的代表性,以及認為懷孕的圖像並不能反映全體()。
兩者的討論主要在於詮釋晚期藝術反映的女性的社會地位,前者認為當時女性地位受到尊崇是因為生物上作為母親所扮演的生育功能與作為性伴侶與社會伴侶的因素。後者則試圖將女性地位建立於不只是生育功能的世俗性,進一步暗示神聖性所代表的意義,這在以下其他學者集中在vf作為一種泛歐洲藝術傳統上將有進一步的討論。
關於venus的命名常有誤導與定義不清的問題,以上的討論有此問題,即似乎將所有晚期考古出土的女性藝術形象統稱為venus;因此本文章把以上學者討論再定義為一般性的女性形象的討論。
Conkey認為詮釋vf的意義往往是曖昧不明的,而不直接切入一般學者集中在分布與用途兩項議題,轉而在型態學與其背後隱含的性別意識,以及間接引起的種族意識..等,將三者逐一作分析討論。
她從造型上的特殊性,指出在義大利出土的頭像和非洲布希人的相似性,進而指出支持出非洲說的假設,一般皆認為vf製造者即克魯麥農人cro-magnon為現代智人,conkey綜合學者說法認為vf在型態上與非洲人種的相似是從北非埃及過度到歐洲大陸曾經是非洲黑人人種的移民證據,而現代歐洲人是非洲移民與n混血的後代。綜合各家學者的討論來和考古史上對於人種起源的問題作一關聯的討論。她認為這樣的假設並無法完全理解當時性別意識型態的運作歷程,反而是建立起現代人與cro-magnon的關係,並引起種族意識型態的討論(Conkey)。
而Pfeiffer在其對於晚期藝術大量出現的討論中,認為環境壓力造成人類心智上的因應計劃措施,vf可被視為為生存壓力下社會衝突造成的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徵物。
他認為環境與人口成長壓力交互作用下,社會衝突是不可避免的,而vf的研究有兩大重點,第一,Pfeiffer根據Trinkhouse的研究發現vf assemblage呈現骨盤開口、生產產道逐漸減小,這和考古證據上從尼安德塔人到克魯麥農人在體型上逐漸驅減碩大的情形相符合。
因此,認為生產困難度複雜化,使生產行為倍增艱辛,需要額外的關注與照料,因而伴隨著有象徵儀式的出現,以強化生育平安的保障。
第二,環境壓力與人口密度造成的緊張與衝突,人、族群與大自然之間的生存競爭,在族群內外之間,人與人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都構成一爭奪資源的社會衝突,而女性也是這少數資源之一。兩者都是造成社會衝突緊張的主因(Pfeiffer1982:202-204)。
從型態上的討論,一般來說容易將當代藝術將女體作為一種凝視的客體直接套入,而亦陷入一切都是’’性’’的討論,這是我們要避免的。
R和D提供了一個晚期藝術中女性形象研究的參考,但是卻無法解釋維納斯特色的研究分析,換句話說,他們的研究太普遍性反而無法具體解釋。而C跳脫考古傳統架構,深入女性意識型態的討論,在考古學上雖是一種刺激思考的基進做法,但是如果未能在演化大環境下的周全考量,只就女性地位的單一角度切入,則對於我們本文章的問題意識與考古研究視野則有失焦的危險。
急於將人類演化的出非洲說套入來自圓其說,則是另外一套思考與研究系統,譬如非洲移民自歐洲的路線圖與考古證據的系統化,卻無法解決我們思索為何vf在這個時距內大量出現的疑問。
從以上的討論,我們歸納各家意見,趨向認為在演化架構下,vf代表了一個環境影響的社會因應措施,而這樣的社會行為是透過象徵儀式表現出來的。
三、 對於vf的考古研究
pfieffer的討論提供我們一個屬於演化架構的考古研究視野。我們將根據她的研究繼續來看gamble對於vf的討論。他援引Gamble認為大量在時間為25000-23000在歐洲從西南到東北泛歐洲出現的女性雕塑此一歐洲時期為「維納斯時期」(venus zone),是歐洲第一個泛大陸的藝術傳統,而vf標準化的設計系統,表示背後必有一共享系統及訊息系統(p)。
因此我們定義的vf是指特定再這個時距內出現的標準化的女性形象,也就是大乳房寬屁股的維納斯。
G的研究方法是將文化視為適應系統,並且將物質遺留當作人類行為模式的重要解釋證據。
宗教儀式
(遺失)
參考資料
Duhard, Jean-Pierre
1993<Upper Paleolithic figures as a reflection of human morpholog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Antiquity, 67:83-91
Rice, P.C.
1981 <Prehistoric Venuses:Symbol of motherhood or womanhood?>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37:402-414
Conkey, Margaret W.
1997<Mobilizing ideologies: Paleolithic “Art”、Gender Troble and Thinking about Alternatives> in 《Woman in Human Evolution》edited by Lori D. Hager,Routledge pub.
Feder, Kenneth L.
2000《The past in perspective: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prehistory》2nd edition , Mayfield, California
Pfeiffer, John E.
1982《Explosion:an i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art and religi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thaca, N.Y.
Gamble, Clive
1986《The Palaeolithic Settlement of Europ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