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克斯特胡德:帕薩卡雅舞曲d小調BuxWV 161
布克斯特胡德(Dieterich Buxtehude 1637?- 1707)是17世紀代表德國北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以及普魯士的作曲家以及風琴演奏家。他在聲樂曲方面對形成巴洛克時期的教會清唱劇有貢獻,而在風琴曲方面則為北德國風琴樂派最大的巨匠,其即興而訴諸感情的作風,成為幻想様式的典範。
布克斯特胡德有約300首的作品,其中約140曲是器樂曲。器樂曲中約20曲是室內樂,其他都是為鍵盤樂器譜寫的音樂。其中約90首是包括復格曲、夏康舞曲等多種樂曲的風琴曲。
他的父親也是風琴演奏家,他從父親學習風琴演奏。他在自由漢薩(Hanse)都市呂北克的聖瑪利亞教堂任風琴師,與前任風琴師的女兒結婚。他也承繼教堂音樂會「旁晚音樂(Abendmusik)」,還讓這音樂會更為發展。馬特森(Johann Mattheson)、韓德爾、巴赫等人,在年輕時也訪問過布克斯特胡德。
當時,呂北克是漢薩同盟的盟主,是商人自治的自由都市。布克斯特胡德任職的聖瑪利亞教堂是商人的教堂,是商人禮拜的場所,也是舉行會議,更是製作與保管重要文件的機關,因而設有主任(Werkmeister)一職,通常都由教堂的風琴師兼任,且另給薪水。於是布克斯特胡德除了演奏風琴外,認真辦理教堂採購、付薪、記帳等職務。這工作又多又雜,他卻透過這些工作,與城市中有影響力的人物搭上關係。
在17世紀後半一直衰退的漢薩同盟,在1669年舉行最後一次總會。呂北克的經濟不再興隆,這也影響布克斯特胡德的音樂活動,他的薪水不再升高。而且聖瑪利亞教堂的風琴常常故障,雖然布克斯特胡德勤於報修,總是得不到充分的修復。
聖瑪利亞教堂風琴師,只有在每天早上的主要禮拜,與週日等節日的下午與其前日傍晚的禮拜當中,領導與會眾人演唱聖詠以及聖歌隊的演唱,演奏聖餐禮前後的音樂等,其工作量不很多。布克斯特胡德發揮其才華,是在「旁晚音樂」當中。他擴大演奏會的規模,上演包括合唱與管弦樂的作品,更動演奏會的時日以招來更多聽眾。「旁晚音樂」是免費入場的,因而進場的聽眾很多。於是布克斯特胡德的名氣擴張到呂北克之外。舉行「旁晚音樂」會的經濟負擔不輕,但誠實的布克斯特胡德還能獲得城市裡有影響力人士的支援。呂北克市長在布克斯特胡德去世後說:「他讓我預感像在天堂的憧憬,也為聖瑪利亞教堂的旁晚音樂盡很大的力量。」
帕薩卡雅舞曲(Passacaglia)是一種主要在17世紀到18世紀之間使用的音樂形式。Passacaglia一詞來自西班牙,以西班牙語的pasear(走)與 calle(路)為起源。在17世紀初期,帕薩卡雅意指用吉他反覆演奏和聲的歌曲前奏、間奏等器樂段落(ritornello)。
帕薩卡雅舞曲與夏康舞曲進入藝術音樂範疇後,都成為以頑固低音為基礎的3拍子變奏曲,兩者的關係愈來愈密切。帕薩卡雅舞曲多用小調,夏康舞曲則多用大調的固定形式。
法國的帕薩卡雅舞曲成為莊重的3拍子器樂舞曲,常採輪旋曲式,而與夏康舞曲的區別愈來愈曖昧。德國的帕薩卡雅舞曲則受法國與義大利的影響,與夏康舞曲的關係更為複雜。幾位德國的理論家想要理清帕薩卡雅舞曲與夏康舞曲的不同,但都徒勞無功。
布克斯特胡德只寫一首他稱為帕薩卡雅的作品,其實他還有許多其他作品具有類似的結構,其中最有名的例子是「前奏曲、復格曲與夏康舞曲C大調 BuxWV 137」。許多學者認為這首「帕薩卡雅」對巴赫的c小調「帕薩卡雅」有明顯的影響。
所謂帕薩卡雅是緩慢的3拍子樂曲,在低音部重複4~8小節的短小旋律,上面的聲部則在這短小旋律上展開下去。這是很有特徵的曲式。夏康舞曲在重複這一點類似帕薩卡雅。布克斯特胡德的這首帕薩卡雅舞曲有4小節低音固定旋律,釀出祈禱似的莊重感覺。
這首d小調帕薩卡雅舞曲(BuxWV 161)是有點飄浮着哀愁的音樂,全曲分為d小調、F大調、a小調、d小調等4個部分,各以短小的走句連接。各部分都包括7段變奏,這些音樂都在由腳踏板演奏的低音主題上。
由腳踏板演奏的低音主題如下:
布克斯特胡德對數字命理學(numerology)很有興趣,他把數字命理學體現在這首帕薩卡雅中。數字4 和7 是這首曲子的基礎,低音主題由4 個小節的7 個音符組成,出現了28 次(4 × 7 = 28),全曲有4個部分,每段有28小節。有3段間奏,每段有3小節,再加開頭的弱起小節與終曲和弦的最後小節則共有11小節(4 + 7 = 11)。
(Dr. Leon W. Couch III風琴) https://youtu.be/R3aOgFVybtg?si=g-cxucKSbTOgG0cd
(Ton Koopman風琴) https://youtu.be/zTr4XXed_nc?si=_sxVPPWr3ltmH8tK
(Andrej Harinek風琴) https://youtu.be/QWCRvZwiYZg?si=45zlT-jJrvhCIO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