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流士:波赫約拉的女兒
交響幻想曲「波赫約拉的女兒」(Pohjolan tytär, sinfoninen fantasia)作品49,是西貝流士在1906年,根據芬蘭的民族史詩「卡列瓦拉」(Kalevala)中所述維納莫寧(Väinämöinen)的故事譜寫的交響詩。(有關作曲者請參閱本台「西貝流士」等相關各文,以及維基百科「西貝流士」「維納莫寧」等相關各條)
1905年夏天,西貝流士受邀參加當年11月舉辦的海德堡音樂節,於是他開始準備要在音樂節發表的新作品。當時,西貝流士考慮寫一部以基督為主題的神劇「瑪爾雅塔」( Marjatta)。
瑪爾雅塔是在芬蘭的民族史詩「卡列瓦拉」的最後第50章裡登場的女子名字。在這故事中,瑪爾雅塔吃越橘而處女懷孕。她為了生產而找三溫暖,但沒人要提供未婚生子的女人生產的地方,不得意,只好在馬棚生兒子。未婚生子是犯罪行為,因此會處死,但這小孩竟然躲過死難,後來還成為國王。據說,這故事以聖母瑪利亞與耶穌基督的故事為底,表示芬蘭的民俗信仰結束,改信基督教的情形。
當時,西貝流士正著手寫幾首大曲如「交響曲第3號」、「盧翁塔爾」(Luonnotar) 、「夜間騎行與日出」等,因而「瑪爾雅塔」的進度嚴重落後。最後,他放棄寫神劇,在1906年完成的是根據原為「盧翁塔爾」準備的素材為基礎的一首交響詩─交響幻想曲「波赫約拉的女兒」。在他的管弦樂曲當中,這首作品距1895年總算完成的「四個傳說(「藍敏凱寧」組曲)」差不多有10年之久的依據「卡列瓦拉」之作品。
交響詩與交響曲並為西貝流士最重要的創作曲類。從第1首交響詩「傳說」開始,到最後1首「塔皮奧拉」(Tapiola)為止,其創作期間將近35年,遠超過7首有編號交響曲的創作期間。西貝流士把自己的交響詩稱為「音詩」,但也不是把全部交響詩作品都稱為「音詩」。
「波赫約拉的女兒」可以說是西貝流士開始他創作中期的交響詩,但他自己卻說這首作品是「交響幻想曲」。我們無法知悉他如何區分「交響幻想曲」、「交響詩」或「音詩」,但當初他把「交響曲第7號」稱為「交響幻想曲」,可見他不大在乎曲種的名稱。
西貝流士在「波赫約拉的女兒」樂譜開頭,用德文寫「卡列瓦拉」當中的一段故事。故事中的主角之一維納莫寧,是善於寫詩與音樂,還會魔術的賢士,波赫約拉是陰鬱又寒冷的北方之地。這故事大致如下:
滿臉白鬍鬚、不屈不撓的英雄維納莫寧在波赫約拉灰暗的景色中駕雪橇旅行。他遇到一個坐在彩虹上用金絲織布的波赫約拉的少女,就邀她一起走。沒想到這少女是法力強大的巫婆、波赫約拉北部領土的女王羅希的女兒,是不容易說服的少女。她提出三個難題做為跟他一起走的條件。她的三個難題是用她的紡棒破片造船、將雞蛋打成看不見的結等荒誕的問題。
維納莫寧接到這三個難題反而勇氣大增,用他熟練的魔術一下子就解決掉頭兩題,但第3個用少女使用的紡棒建造船隻一題,卻受惡靈作弄而用自己的斧頭傷到膝蓋。維納莫寧既失敗又受傷,只好獨自蕭然離開。
這故事很像「杜蘭朵公主」,只是「杜蘭朵公主」以喜劇結束,「波赫約拉的女兒」的結局是悲劇。本來西貝流士把此曲題名為「維納莫寧」,後來聽出版社的意向改稱「波赫約拉的女兒」。從曲中所描述的故事來看,「波赫約拉的女兒」好像較為貼切。
西貝流士譜寫很多交響詩,但多數是用音樂表現曲題的詩詞般氣氛,很少按部就班敘述故事。然而「波赫約拉的女兒」是西貝流士的交響詩中,少有的描寫因素特別醒目的作品。也許,他意識到當時在交響詩範疇中,讓聽眾嘩然的理查‧史特勞斯。理查‧史特勞斯的交響詩充滿具體的描寫,他聲稱「我可以用音樂表現任何事物。」雖然西貝流士不大可能與理查‧史特勞斯打對台,但多多少少有可能意識到理查‧史特勞斯的作風。
音樂由低音樂器以廣板(Largo)最弱音描述陰鬱又寒冷的波赫約拉,慢慢加速,最後到中板(Moderato) 描述輕快駕雪橇旅行的維納莫寧。他遇到波赫約拉的少女,這段是很平靜的(Tranquillo molto) 。但,再過來是一大段波濤洶湧高潮迭起的音樂,敘述維納莫寧在解決少女提出的問題。最後慢慢減力度,最後以最弱音描述維納莫寧離去,並結束全曲。
(Eugene Ormandy指揮Philadelphia Orchestra) 有樂譜https://youtu.be/faPICSQRQIw?si=RAB8JAZ3OoZwbQJq
(Esa Pekka Salonen指揮Tonhalle-Orchester Zürich) https://youtu.be/61r_i-ZilT4?si=0MDl5viFlMNSnhmx
(Colin Davis指揮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https://youtu.be/kuj3pVpmsu0?si=IJWVZxY2eUCv4fbf
下一篇:聖桑:翁法勒的紡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