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弦樂小夜曲
柴可夫斯基的一生充滿孤獨與苦惱。他的性格生來就內向,因此朋友很少。
10歲時,他父親要他進法律學校,並讓他住在宿舍,於是他只好離開最親愛的母親。這件事在他心中形成很大的恐懼,成為一生當中的傷痕。雖然後來又回到家人當中,與母親相處,但時間極為短促,因為母親在1854年就因病去世。這時他才14歲。
28歲時,有個義大利歌劇團到莫斯科表演。柴可夫斯基與其中一位次女高音歌手戴吉莉•爾托(Désirée Artôt)墮入愛河。這位歌手不但有音樂才能,還很細心而有人情味,是很像他所敬愛的母親的理想女子。他們倆互相愛慕,認真考慮結為夫妻。然而,他的朋友尼可萊•魯賓斯坦等人怕他的作曲才能,被戴吉莉的演唱活動拖累而遭到埋沒,就拉開他們倆,兩人終於離開而沒有結婚。後來他在38歲時結婚,但其對方與藝術、聰明才智等事等完全無緣,與這位女性的結婚生活,讓柴可夫斯基痛苦一生,並讓他嚮往熱情而充滿感情的人際關係。
柴可夫斯基認為要表現自己,最好的手段是寫交響曲或歌劇,但完成第4號交響曲(1877-1878)後,有10年之間沒有創作交響曲。因為他雖然對交響曲抱有很大的熱誠,但此時陷入低潮,無法創作交響曲。弦樂小夜曲,就是在這10年之間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覺得當時的歐洲音樂只求表面的效果,因此意圖回到自己所敬愛的莫札特的精神而寫下此曲。他對他的資助人娜傑日達·馮·梅克(Nadezhda Filaretovna von Meck)報告作曲完成的信上説,「這是因內心有強烈的衝動而寫下的作品,因此不會失去真正的藝術價值。」
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9月9日給梅克夫人的信上報告説,他開始以交響曲或弦樂五重奏的形式寫一首新曲。同月25日的信上報告説,此曲「會是以弦樂合奏的組曲」。而在10月10日的信上説,從著手後約1個月的時間,完成新曲。並説新曲不是組曲而是小夜曲。
此曲的首演在1881年春,由尼可萊•魯賓斯坦指揮莫斯科音樂院學生組成的樂團非公開舉行,並呈獻給大提琴家,也是他的朋友莫斯科音樂院監事阿爾布列希特(Konstantin Karlovich Albrecht)。公開首演則在1881年10月18日(新暦10月30日),於聖彼得堡由捷克指揮家愛德華•納布勞尼克(Eduard Francevič Nápravník)指揮俄國音樂協會的管弦樂團舉行。納布勞尼克說首演「得到好評,全場一致要求重演圓舞曲。」
「小夜曲」常用來表達對某一個的敬意,或表示祝賀之意。據說,這首「弦樂小夜曲」是以這種意思譜作。然而,「小夜曲」還帶有另一種意義,那就是夜晚在所愛慕的情人窗下演奏音樂表達愛意。此曲會令人感覺到從厚重的樂音中迸出無法抑止的熱情與無奈。其第3樂章「悲歌」被認為是弦樂合奏曲中,最美麗的作品之一。他的一生中,有許多次雖然熱切盼望,卻得不到的愛情,這首音樂就傳出他對這些愛情的憧憬。這像是對很早的時候離別的母親的慕情、以及沒有得到的真正的愛情的愛之歌。
弦樂小夜曲C大調作品48共有4個樂章,第1樂章以最單純明快的C大調譜寫,第2樂章則採取其屬調G大調,第3樂章更採取其屬調D大調,第4樂章的導奏部分回到G大調,然後在主部回到C大調,其構造正好利用5度關係形成緩慢的拱門形狀。各樂章都有清楚表現各章特徵的樂章題目。曲中只使用弦樂而表達出純粹而均整的形式美,並多用俄羅斯風格的美麗旋律。
第1樂章 小奏鳴曲形式的小品:不太慢的行板-中庸的快板(Pezzo in Forma di sonatina; Andante non troppo - Allegro Moderato)C大調,6/8拍子。沒有發展部的奏鳴曲式。
(Nadja Salerno-Sonnenberg指揮New Century Chamber Orchestra) https://youtu.be/xcR_TKWONBc
柴可夫斯基本人寫道這是「對莫札特的讚詞,意圖模仿他的樣式。」雖然此章採C大調,但其重厚的導奏,卻以a小調的主和弦開始,透出作曲者本身的特色。維持導奏的氣氛,出現廣闊的第1主題,與使用細碎音符的輕快第2主題形成呈示部。然後,像是重覆主題,卻進入再現部。在尾聲部再現導奏主題。
第1樂章以和弦鏘一聲結束。但在初版中,本來是在和弦之後還拖延聲音才結束,不知何時把延長音取消。此曲於1881年出版初版,到1920年出版時,就沒了延長音。柴可夫斯基是在1893年去世,因此延長音有可能是他自己去消的,但詳細情形不得而知。
第2樂章 圓舞曲;中板(以圓舞曲節奏)(Waltz; Moderato (Tempo di valse)
)G大調,3/4拍子。輪旋曲式。
(Nadja Salerno-Sonnenberg指揮New Century Chamber Orchestra)
https://youtu.be/aRdOURcHhm4
採A-B-A-C-A-B-A形式的圓舞曲。柴可夫斯基常在奏鳴曲或交響曲的樂章中使用圓舞曲,這樂章也不例外。第1小提琴在圓舞曲節奏上,奏出甜美高雅,也很容易親近的旋律。
第3樂章 悲歌;悲傷的甚緩板(Elegie; Larghetto elegiaco)D大調,3/4拍子。3段體。
(Nadja Salerno-Sonnenberg指揮New Century Chamber Orchestra)
https://youtu.be/WTpVhXZri9U
雖然這個樂章有「悲歌」的名字,但全樂章都使用大調譜寫。曲式是3段體,但在中間樂段自由變奏主題,因此佔時間相當久。
樂章開始於主曲調音樂風格的導奏,然後,在撥奏的3連音符伴奏上,各聲部接連唱出淡淡的主旋律。在第3段中,再現第1段主題時,也一併再現導奏部分,這種架構很獨特。
這個樂章是全曲中最美麗的樂章,可以說是聚集柴可夫斯基旋律精華而成。這樂章終止的和弦,直接聯繫到第4樂章。
第4樂章 終曲(依俄羅斯主題):行板-活潑的快板(Finale (Tema russo); Andante - Allegro con spirito)G大調-C大調,2/4拍子。把自由的變奏曲與輪旋曲組合在一起的樂章。
(Nadja Salerno-Sonnenberg指揮New Century Chamber Orchestra)
https://youtu.be/qNQ0B1Cdz3g
這樂章是「依俄羅斯主題的終曲」,其導奏與主題都以俄羅斯民謠為基礎。開始於從第3樂章承接過來的和弦,然後慢慢進入動人的導奏。提示主題的動機後進入主部。在尾聲部再現第1樂章的導奏主題,最後結束全曲。
柴可夫斯基在發表此曲的前一年,因婚姻失敗而企圖自殺未遂,精神頗受傷害。但他在這段期間完成「天鵝湖」全曲,還續以「1819序曲」「鋼琴三重奏」等名曲。
(Mateusz Molęda指揮Deutsches Kammerorchester Berlin)
https://youtu.be/DPBKukl0oc4
(Seiji Ozawa指揮Saito Kinen Orchestra,1991)
https://youtu.be/DHtojYUEVz8
婚姻失敗是因為同性戀?
婚姻失敗的一個因素或許是同性戀,但主要是他自己認為「結婚生活讓他的創作力枯竭。」1877年夏天,柴可夫斯基被他的音樂理論學生安托妮娜求婚。她説如果不答應,就會自殺。柴可夫斯基只好跟她結婚。結婚生活才幾週,他在精神方面的痛苦達到最高峰,只好逃到妹妹家。
回家後,他又不耐結婚生活而企圖自殺未果。他要求離婚,但安托妮娜不答應,於是她就被認為是惡妻。
柴可夫斯基結婚的理由有許多説法,其中一個就是他想藉此打消他是同性戀的説法。 2019-12-11 14:05:43
看過 MUZIK 不知哪一期的,據說柴可夫斯基是喝髒水得霍亂自殺的,其實在發表悲愴之前就想死了,當時同性戀是有罪的,法院已經準備用同性戀起訴他,把他逼上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