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4架大鍵琴協奏曲a小調
在舞台上放置四架大鍵琴一齊演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光是樂器的調度、音律調整等準備工作,就會令人頭大。想譜寫需要這樣大規模樂器安排的作品,就是一件意想天開的事。而作曲時能善用四架大鍵琴,讓這首作品公開演奏,演奏效果也很好,那就難上加難。
在音樂史上做這件難事的,似乎只有兩位天才音樂家。一位是在維也納活動的奧地利作曲家瓦根塞爾(Georg Christoph Wagenseil,1715-1777),他寫「四架大鍵琴協奏曲C大調」。但是這首協奏曲只用四架大鍵琴演奏而沒有管弦樂部分。為四架大鍵琴與管弦樂作曲的協奏曲,恐怕只有巴赫創作的這首a小調協奏曲BWV1065。
這首「四架大鍵琴協奏曲a小調」是韋瓦第協奏曲集「和諧的靈感」作品3的第10曲「為4把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協奏曲b小調」改編而成。(請叁閱本台「韋瓦第:和諧的靈感」一文)。原曲不是巴赫原創的作品,但他一方面保持原曲的形狀,再加以許多編曲,以發揮完全不同的個性,因此這不是單純的抄襲作品或模仿作品。要譜作此曲時,巴赫大概在自己的作品中沒能找到適合改編的原曲。
巴赫在20歲左右時,曾在威瑪宮廷中工作。當時曾把韋瓦第「和諧的靈感」中的協奏曲數首,以及幾首其他協奏曲改編成大鍵琴獨奏或風琴獨奏的協奏曲,並習得義大利協奏曲的樣式。
1723年,巴赫就任萊比錫聖多馬教堂(Thomaskirche)的合唱指揮「多馬指揮」(Thomaskantor)。這工作並不限於教堂,還要負責萊比錫市全體的音樂活動,是相當辛苦的工作,但巴赫與當地喜歡音樂的市民組成的團體「大學樂團」(Collegium Musicum)舉行活動而自得其樂。
「大學樂團」的成員是年輕的學生與住在當地的音樂家,是一個業餘樂團,在當時的萊比錫市相當受人歡迎。平時每週舉辦一次演奏會,如因市集而群眾匯集時,就舉辦兩次。巴赫在1729年到1741年之間,斷斷續續指導與指揮這個業餘樂團,還為這個業餘樂團譜作多首大鍵琴協奏曲。此間,也許他想起在威瑪的經驗,又開始以韋瓦第的協奏曲為原曲,編寫大鍵琴協奏曲。只是這一次異於威瑪時期,所寫的不是由一架鍵盤樂器演奏的獨奏協奏曲,而是帶有管弦樂的協奏曲。這些協奏曲的配器,基本上都採用「獨奏大鍵琴、弦樂合奏與持續低音」。
這些協奏曲有使用1架到4架大鍵琴,使用1架的有8曲(其中1曲只有片段),兩架的有3曲,3架的有兩曲,4架的有1曲,總共14曲。現在如以鋼琴代替大鍵琴演奏時,有時也稱為「鋼琴協奏曲」。只是很奇怪的,這些樂曲大都不是巴赫原創的作品,而是改編自己的或是別的作曲家的作品而成。也許他覺得這些協奏曲是給業餘樂團演奏的,因此輕鬆快樂的改編既有作品就可。
雖然說是改編他人的作品,但使用的技巧極為高超,巴赫把他的心靈灌入原曲中,活用大鍵琴的特色,使原曲的色彩退去,而變得像是原來就屬於巴赫的音樂世界。可惜原曲多散失而無法直接比較,不過,現在也常有設法把原曲予以復原演奏者。
原曲大多為小提琴曲。小提琴與大鍵琴兩者的音域不同,更有甚者,前者善於演奏持續音,而後者根本不可能演奏持續音。因此,改編為大鍵琴曲時,只好把原來的長音符予以細分,再增加一些華麗的裝飾音符,釀出很精采的聲響。
奇怪的是協奏曲大師韋瓦第竟沒有留下大鍵琴協奏曲,因此讓大鍵琴這種鍵盤樂器擔任主角,開啟後來發展為鋼琴協奏曲的大門的,可以説是這些改編過的大鍵琴協奏曲。由此可知這些作品雖然是改編原曲而來,其價值絕不低。例如大鍵琴協奏曲第1號d小調BWV1052,其規模也很大而不輸給莫札特的協奏曲,因而現在也經常有人演奏。
(第1號BWV1052)(Jordi Savall大鍵琴)https://youtu.be/4ls9Jk937P8
(第1號BWV1052)(Polina Osetinskaya鋼琴)https://youtu.be/osg_WmeLxQk
在協奏曲這種音樂形式,巴赫受韋瓦第的影響很多。因此在18世紀巴赫復活同時,一度被遺忘的韋瓦第也被世人再度想起。
「四架大鍵琴協奏曲a小調BWV1065」是改編自韋瓦第「和諧的靈感」作品3的第10曲「為4把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協奏曲b小調」已如上述。當巴赫開始「大學樂團」的工作時,他的長子與次子以及弟子等人都成長為第一流的大鍵琴演奏家,這可能就成為寫多架大鍵琴協奏曲的背景。根據巴赫的遺產目錄,知道他擁有4架大型大鍵琴,很可能他使用這4架大鍵琴演奏這首作品。
韋瓦第的原曲是b小調,巴赫改編原曲為大鍵琴協奏曲時,與改編自己的協奏曲時一樣降低2度,移調到a小調,並把4個小提琴聲部分配給4架大鍵琴。獨奏大提琴聲部,則適當加入大鍵琴聲部中。再把原曲適合小提琴的樂句大改為適合大鍵琴的樂句,對於主旋律則加入配對旋律,改編得響起重厚的聲音。
(韋瓦第原曲)
(Karol Szymanowski Music School) https://youtu.be/GWZTyiMXulQ
(Osaka College of Music and Junior College of O.C.M.)
https://youtu.be/BQpW4AVPg2o
寫這種由多架(或多把)獨奏樂器構成的協奏曲時,第2、第3架樂器常會成為陪襯的樂器。但在這首作品中,4架大鍵琴把各式各樣的樂段,或同時、或更換組合協奏進行。在第2樂章中,也有4架大鍵琴同時演奏不同的分散和弦的場面。4架大鍵琴中,沒有一架成為陪襯樂器。因此實際在演奏會上,必須要有勢均力敵的4位演奏者。這首作品有許多手抄譜留下來,這表示有許多演奏者喜歡演奏此曲,也很受大眾喜愛。
第1樂章 沒有速度記號, a小調,4/4拍子。
(Lorenzo Marasso, Bryan Pezzone, Yana Reznik, Maksim Velichkin電子鋼琴,Romain Zante指揮String Orchestra Project) https://youtu.be/_iN6QhHfTUA
(Vivaldi RV 580) https://youtu.be/Av7peBiJRRc
沒有指定速度記號,但指定要「快」。主題是同音反復形的清脆的旋律,樂曲一開始就由大鍵琴提出來。採回復曲式(Ritornèllo)。改編的結果,加進細細刻劃的配對旋律,獨奏聲部成為加入經過音的快速走句,使巴赫的音樂具有與原曲不同的氣氛。
第2樂章 廣板(Largo),d小調,3/4拍子。
(Lorenzo Marasso, Bryan Pezzone, Yana Reznik, Maksim Velichkin電子鋼琴,Romain Zante指揮String Orchestra Project) https://youtu.be/x53bKgi4MRg
(Vivaldi RV 580) https://youtu.be/eCFPgIkTaao
由3部分形成。這個樂章特別加進許多改編,在前奏部分一直增加旋律線,有力的增加聲音厚度,在中間樂段讓大鍵琴演奏細碎的琶音,以強調和聲變化的色彩感。由於樂音流暢,雖在大鍵琴聲部加入許多音符也不顯得吵雜,把原曲較枯燥的和聲變移變得有趣又清楚。
第3樂章 快板(Allegro),a小調,6/8拍子。
(Lorenzo Marasso, Bryan Pezzone, Yana Reznik, Maksim Velichkin電子鋼琴,Romain Zante指揮String Orchestra Project) https://youtu.be/ivQWM0Zp674
(Vivaldi RV 580) https://youtu.be/AOcuFezkyog
獨奏大鍵琴在具有節拍感的總奏主題之間穿行。
原曲在這樂章以很快的速度疾行,改編之後略減速度,把義大利風格的輕快明朗的音樂,轉換為具有德國那種剛健務實的印象。巴赫似乎不喜歡曲尾那種接近中世紀修辭法而有強調終止形效果的暫短靜默,就在原曲所有聲部都休止的地方散置音符,使音樂不斷散發能量,直到曲終。
(Martha Argerich等鋼琴,Birthday Festival Orchestra)
https://youtu.be/tJ49G2-Chhs
(鋼琴:Martha Argerich, Kissin, Levine, Pletnev
小提琴:Renaud Capouçon Sarah Chang, Ilya Gringolts, Gidon Kremer, Vadim Repin, Dimitry Sihcovetsky, Christian Tetzlaff, Nikolaj Znaider
中提琴:Yuri Bashmet, Noboko Imai
大提琴:Mischa Maisky, Boris Pergamenschikow
低音提琴:Patrick de los Santos等能自挑大樑的名演奏家,每位都演奏得好像自得其樂)
(Marnie Giesbrechd大鍵琴等)https://youtu.be/MojU8uh4Sno
上一篇:韋瓦第:和諧的靈感
下一篇:莫札特:鋼琴協奏曲第21號
4架大鍵琴的效果遠不如小提琴好,感覺非常吵雜,都是機械雜音,拜託,誰要聽這種噪音?
欣賞音樂,各有喜好,很難說定好壞對錯。 2019-11-23 14: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