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1 17:42:46雲翁

布魯赫:科爾尼德萊

               

「科爾尼德萊」Kol Nidrei, Adagio für Violoncell mit Orchester und Harfe, nach Hebräischen Melodieen)作品47布魯赫Max Christian Friedrich Bruch, 1838 - 1920)作曲的大提琴與管弦樂的協奏曲。關於布魯赫,請參閱本台「布魯赫:小提琴協奏曲第1號g小調,作品26」「布魯赫:蘇格蘭幻想曲」等文,亦請參閱維基百科「馬克斯·布魯赫」條。

此曲在1880年,布魯赫在利物浦就職期間作曲,1881年在柏林首演與出版。首演由羅伯豪斯曼(Robert Hausmann)擔任大提琴獨奏。作曲時,豪斯曼給布魯赫有關大提琴聲部的許多幫助,因此這首作品也呈獻給豪斯曼。首演很成功,並使此曲與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蘇格蘭幻想曲同為布魯赫的代表作,也受大提琴演奏家的喜愛。

作曲時,布魯赫從猶太教的音樂借用兩段旋律。一段是在猶太教的節日「贖罪日」Yom Kippur, the Day of Atonement)歌唱的典禮歌「科爾尼德烈Kol Nidre)」的旋律,另一段是艾莎克•納尚(Isaac Nathan)依據拜倫的詩譜作的哀歌「啊,為他們哭泣吧」("Oh weep for those")。不過這只是對各種民族音樂有興趣的布魯赫,偶從猶太教得到靈感而放在作品中,他本身並沒有譜作猶太音樂的興趣。對素材的處理方法也並不嚴謹,只是放進浪漫主義音樂的語法中而已。

布魯赫是基督教徒。他在其師、德國作曲家費迪南德·希勒(Ferdinand Hiller18111885)介紹布魯赫給柏林的「朗詠者」李希登舒坦(Abraham Jacob Lichtenstein)以後,才接觸到在這裡使用的旋律。李希登舒坦與許多基督教音樂家有強固的關係,他支援布魯赫對猶太音樂的關心。

「贖罪日」是猶太人在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2019年的「贖罪日」開始於108日週二日落時,結束於整整24小時後的109日週三日落時。猶太人在這一天裡必須絕食祈禱。據說,猶太人相信神在這一天決定人們往後一年的命運,因此大家在這一天贖罪。在結束「贖罪日」時所唸的祈禱文,就是「科爾尼德烈」。

「科爾尼德烈」是這祈禱文的開頭句子,意思是「所有的誓言」(All vows)。其原語Kol Nidre是阿拉姆語,是閃米特語族(閃族)的一種語言,與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相近。這種語言在東方文明期間廣用於中東,在波斯帝國是公用語言。在古代像現在的英語,因此猶太人也廣為使用。

猶太人布魯赫譜寫的這首樂曲中,交錯呈現屢受欺壓與迫害的猶太人民的呻吟與對解放的希望,釀出很深的感情。

猶太(以色列)是有很古老歴史的民族,其聖經「塔納赫」(Tanakh,舊約聖經)從公元前12世紀以前,便連棉不斷抄寫承繼下來。其最前五冊被稱為「摩西五經」或「律法」,是神以摩西為仲介,與以色列民族訂定的「法律」與「契約」。

原為埃及奴隸的民族一時來到西奈半島的荒野,如果沒有法律就無法統制,因此以色列民族與摩西的「律法」,就結下無法分開的關係,這種關係一直保持到21世紀現在。

摩西的「律法」總共有613條,其最先的10條一般稱為「十戒」,原來是刻在石板上授給摩西,這石板原來放在特別的黃色法櫃中,但在以色列人不守律法而成為巴比倫俘囚時跟法櫃一起消失。因此兩張石板現在找不到,但律法全文則由專門的抄寫者代代相傳,直到現在。

猶太教可以説是遵守這摩西律法的宗教,但這律法一直無法完全遵守。其原因之一,是律法的三分之一的規則規定需要神殿。但猶太人的神殿,被基督教徒與羅馬軍隊破壞後,一直都沒有再建。因此將近兩千年無法完全遵守摩西律法。而且,只允許在這神殿中呼叫的神的名字也失傳,以致沒有人知道神的名字了。

於是,可以説猶太人有了某種「呻吟」。那是由於他們沒能遵守與神的約定,最後還失去神殿的悔悟之念頭,甚至於曾經是美麗的耶路撒冷神殿遺址,現在也建立伊斯蘭教圓頂清真寺,成為阻礙重建猶太教神殿的障礙。神殿在基督的時代還存在。而這三宗教,都以耶路撒冷為聖地。

每年秋天的「贖罪日」,都舉行全以色列的贖罪儀式,但喪失神殿之後,也不能把這儀式舉行完整,大部分猶太人都被羅馬帝國趕離巴勒斯坦。但是分散到歐洲各地的猶太教徒還在記念這一天,接近「贖罪日」就齋戒沐浴,絕食以迎接這一天。到「贖罪日」,就祈禱「我們犯了罪我們的父祖神請赦免我們背叛誓言所犯的所有罪過。」到了日落,「贖罪日」即將結束時,就開始朗誦「科爾尼德烈」的祈禱文。其中的意義,大致是説「所有誓約、禁令、自我約束等從今年的贖罪日到明年的贖罪日,我們以這些來約束自己的心靈就當作這些都全部取消吧。」而如前面所述,「科爾尼德烈」的意思就是「所有的誓言」,也可能就是那共有613條的摩西的「律法」。在猶太教徒之中,曾經也有中止此祈禱文的議論,但現在還繼續唸此祈禱文。
(Avraham Feintuch
朗詠者,Naftali Herstik指揮Ieshurun sinagogue)
https://youtu.be/Ir-sVfVxvMk
(Azi Schwartz
朗詠者) https://youtu.be/fPIiQDICFFc
(Mo Glazman
朗詠者) https://youtu.be/ZyMWiGvhndY

Youtube上以「Kol Nidrei」為關鍵字尋找,則可得很多在儀式上詠唱的祈禱文例子。

旋律開始於會令人想到「呻吟」的沉重的悔悟氣氛,猶太人以「科爾尼德烈」祈求神原諒他們無法遵守對神的許多誓約。

贖罪日以「科爾尼德烈」,在安息中結束,人們在贖罪的歡樂中閉幕。幾天後就過長達8天的歡樂祭典住棚節。

布魯赫的「科爾尼德萊」作品47是一首大提琴的重要曲目,其形式自由,但分為前後兩部分。

前半d小調,4/4拍子。不太慢的慢板(Adagio ma non troppo)。
(Teodora Miteva
Izabella Shareyko/Vienna Philharmonic Women´s Orchestra)
https://youtu.be/8mgaICZS79Y       part 1

在管弦樂短短的導奏之後,獨奏大提琴喃喃自語「科爾尼德烈」的旋律。

後半D大調,稍微更生氣蓬勃的(Un pocp piu animato)
(Teodora Miteva
Izabella Shareyko/Vienna Philharmonic Women´s Orchestra)
https://youtu.be/gHwINCeAr38       part 2

這是「啊,為他們哭泣吧」的部分。加上豎琴,並在管弦樂導奏之後,大提琴奏出主旋律。

本來猶太音律沒有分大小調,但布魯赫在後半加入轉為大調的音樂,使贖罪而絕食的晦暗的朗詠,昇華為雄大和平的古典音樂,表現出得到一年赦免的充實感。

在西歐古典音樂的旁邊,常有經由中東而來的東洋文化,這是很有趣的事情。此曲也可以説是藉西洋的形式,本質上是東洋文化的作品。

(Lynn Harrell)https://youtu.be/Y4d74lbAYQg  
(Mischa Maisky, Paavo Järvi
Frankfurt Radio Symphony)
https://youtu.be/XGzOozXt4ek

(Jacqueline Du Pré, Daniel Barenboim;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https://youtu.be/i91RX2LhY8s

(Pablo Casals, Landon Ronald;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https://youtu.be/SJss7GBagiw

Scott Lin 2019-11-27 14:38:19

晚禱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 2019-11-27 14: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