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義大利協奏曲
「義大利協奏曲」(Concerto nach Italienischem Gust)BWV 971是巴赫譜作的大鍵琴獨奏曲,依原題應稱為「義大利風格協奏曲」。此曲與「法國風格序曲」BWV831一併放在「鋼琴練習曲集第2冊」,於1735年出版。在這曲集中,不單使18世紀義大利與法國的代表性器樂曲互相對比,還讓遠隔的F大調與b小調,以及增四度音程對比。
本來「協奏曲」是由獨奏樂器或獨奏樂器群與管弦樂共演,可以同時聆賞獨奏者的演奏技巧與管弦樂有迫力音響的音樂形態,基本上由快、慢、快3個樂章構成的大曲。但是巴赫的這首「義大利協奏曲」,卻只由1台大鍵琴演奏的獨奏曲。也就是1個演奏者,有時候要像管弦樂奏出宏亮的聲響,有時候要像獨奏者表現很有技巧性的旋律。之所以能由一人表演雙角,是因為使用「備有兩層鍵盤的大鍵琴」。兩層鍵盤的大鍵琴的上層鍵盤可以撥奏纖細而單純的聲音,下層鍵盤則可以撥奏潤厚的聲音。「義大利協奏曲」活用這樂器的這種特性,由一個人分別奏出管弦樂部分與獨奏部分。
「義大利協奏曲」依據協奏曲的基本原則,由快─慢─快3個樂章所構成。也就是明朗快活的兩端樂章,夾著優美的徐緩樂章。3個樂章的開頭音型有明確的關聯。而其華麗的曲調與一人演雙角的趣味,使此曲一經發表,就成大家喜愛的作品。當時的德國作曲家夏伊貝(Johann Adolf Scheibe, 1708 -1776)常批評巴赫所寫的樂曲「誇張,技巧太過分」「違背自然,囉嗦而難以理解」,但對此曲則稱讚有加,説「由單一樂器演奏的協奏曲中,最大而最高的一曲。」
巴赫在世的17世紀,走在藝術最先端的國家是義大利。興起文藝復興與巴洛克藝術的,以及創造「協奏曲」形式的,也是義大利的作曲家。在藝術方面落後的德國人,當然很羨慕義大利有這種音樂。1685年巴赫誕生在德國埃森納赫,當然對義大利音樂很為嚮往。1710年代,巴赫25歲前後得到學習義大利「協奏曲」的好機會。當時巴赫任職於喜愛音樂的魏瑪公爵威廉‧恩斯特。有一次,這位公爵拿韋瓦第、柯賴里等義大利作曲家的協奏曲樂譜給巴赫,要巴赫改編為能夠用一架大鍵琴彈奏的協奏曲。巴赫應此要求,就把這些協奏曲一曲接一曲予以改編,同時習得義大利協奏曲的形式與本質。
到1730年左右,巴赫40多歲,他的作曲技巧已達圓熟期,又興起寫「為一架大鍵琴的協奏曲」的念頭,只是這次不是編曲,而是使用原創旋律。於是產生「義大利協奏曲」。年輕一代的作曲家們稱讚這首作品是「為單一樂器的協奏曲的完善典範」,巴赫的音樂也獲得新的評價。
在巴赫的時代,鋼琴還才出現而不普及,因此巴赫的鍵盤樂器作品都是為大鍵琴(cembalo)或古鋼琴(clavicorde)所寫。大鍵琴是撥弦發音,因此在單一鍵盤上,無法像敲弦發音的鋼琴一樣,奏出強弱不同的聲音。「義大利協奏曲」的出版譜上,很難得的註記強弱記號「f」與「p」。但這不是代表樂器本身發出的音量的強弱大小。這應該是彈奏兩段鍵盤的大鍵琴時,依當時大協奏曲轉變齊奏與獨奏的習慣,指示上下段鍵盤的轉換。因而這強弱記號與其説是音量變化,不如説是音色變化的指示,如果使用近代鋼琴演奏,就能獲得更豐富的表現。這就是此曲在現代更能獲得聽眾喜愛的原委。
為了要把在義大利誕生的「協奏曲」用一架大鍵琴表現,巴赫就充分活用兩段鍵盤大鍵琴的特性。例如演奏主旋律的獨奏部分,就使用音色較厚潤的下段鍵盤,要演奏管弦樂伴奏音型,則使用音色較纖細的上段鍵盤。還有把很像的旋律先用下段鍵盤彈奏之後,再移到上段鍵盤彈奏,則會得到回聲般的效果。如此這般,巧妙運用上下鍵盤的不同音色,讓一人擔任「管弦樂」與「獨奏者」兩個角色,就是「義大利協奏曲」趣味所在。
不過,此曲也不是單純把韋瓦第等人的作品所代表的義大利器樂協奏曲樣式搬到大鍵琴上。從巴赫在樂譜上所記載的「強音」(f)與「弱音」(p),無法明確看出「回復段」(ritornello,反復部分)與「插入段」(episode,發展部分),以及獨奏聲部與伴奏聲部的交替。
在第1樂章裡,兩端部分的「回復段」的確很清楚。然而在中間樂段,主要樂句幾次要從糾纏的各種旋律線中冒出來,但總無法再現主題,樂句在看不出段落情形下,忽合忽離的進行。顯然,巴赫在這裡所追求的,是自由複雜的發展,而不是單純明快的對比。在第3樂章裡,各聲部比較獨立,甚至可以説有對位法風格。還有精密的動機發展,樂曲在簡明中保持很高的密度。
由這些地方來看,這首作品與其説具有義大利情趣,還不如説是到處使用義大利風格的音形與語法。18世紀前半在漢堡的音樂理論家馬第從(Johann Mattheson)説:「第1樂章開頭的節奏是最新的流行,第2樂章由頑固音型所支撐的富有裝飾音的詠唱調,會令人覺得是在聽韋瓦第。」然而這首作品的本質,在於德國式的主題發展,與克服設計圖似的形式。與巴赫同時代的德國作曲家夏伊貝(Johann Adolf Scheibe)稱讚説:「外國人幾乎無法模仿。」巴赫在此曲所表現的精神,不久就在初期古典主義的鋼琴奏鳴曲中結果。
義大利協奏曲F大調BWV971共有3個樂章:
第1樂章 沒有指定速度,但許多出版樂譜,都作快板(Allegro)。F大調,2/4拍子。
(Cornelia Osterwald,大鍵琴) https://youtu.be/VtvGEp3s4gM
(Elaine,大鍵琴 ) https://youtu.be/ltSTrAvW6Ds
(未寫明演奏者,大鍵琴) https://youtu.be/kUWqpH0RRUw
這樂章開始於有管弦樂總奏似效果的很有統一感的活潑主題。巴赫是寫由一架大鍵琴演奏,但有3聲部或4聲部以模仿協奏曲的樂曲,因此一定要清楚表現總奏與獨奏兩者性格之差異。
第2樂章 行板(Andante),d小調,3/4拍子。
(Elaine,大鍵琴 ) https://youtu.be/vmVOWilkmOA
(未寫明演奏者,大鍵琴) https://youtu.be/8XkHV55uEIk
聽起來很緩慢的音樂。用現代的鋼琴演奏這個樂章,需要很高的表現力。
第3樂章 急板(Presto),F大調,2/2拍子。
(Elaine,大鍵琴 ) https://youtu.be/yOP7z54BXYo
(未寫明演奏者,大鍵琴) https://youtu.be/FvOQ2408beI
是輕快而急速的樂章。因為是「協奏曲」,總奏部分與加入獨奏部分必須對比,巴赫就在總奏部分重疊琴音以充實聲響,或要求強音以表現量感。有獨奏的部分,則使獨奏風格的進行醒目,使聲響單薄,或要求弱音。這樂章異於第2樂章,使用踏板甚少。
(Wanda Landowska,大鍵琴) https://youtu.be/CZgD7Gf0q7g
( Glenn Gould,鋼琴) https://youtu.be/fCULDFsbA9Y
上一篇: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第3號A大調
下一篇:阿爾貝尼茲:「西班牙」作品165
看了影片
終於瞭解大鍵琴為何要雙層鍵盤的意義
這樣一來
多聲部要用大鍵琴的語法來思考
其實Glenn Gould的詮釋並不對
毒害學生和樂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