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瑞:鋼琴五重奏第1號d小調 作品89
鋼琴五重奏曲第1號(Quintette pour piano et cordes nº 1) d小調 作品89是近代法國作曲家佛瑞(Gabriel Urbain Fauré, 1845 - 1924)在1905年完成的室內樂曲,由鋼琴與弦樂四重奏演奏(小提琴2,中提琴,大提琴)。佛瑞有兩首鋼琴五重奏曲,第1號於1906年、第2號於1921年首演。
第1號的作曲期間分成兩段,第1段大約在1890年到1894年之間,第2段則在1903年到1905年之間,兩段之間,有很長的時間相隔。在1890年前後,馬勒正在寫「復活交響曲」,理查‧史特勞斯寫「馬克白」與「死與變容 」,德布西寫「貝加馬斯克組曲」。在布魯塞爾首演的前1年,1905年,史特勞斯寫「莎樂美」,德布西寫「海」。
在首演鋼琴四重奏曲第2號不久,佛瑞在1887年9月寫給友人的一封信中透露,他開始構想為鋼琴與弦樂四重奏寫一首作品。在1887年夏天的筆記本上,有一段預定使用在此曲第3樂章的主題。此曲原來要寫成鋼琴四重奏曲,後來增加第2小提琴而擴大為鋼琴五重奏曲。這可能是佛瑞在寫作當中,發現他的曲趣趨於五重奏曲的形式,無法放進四重奏曲的殻子中。但也有研究者認為這與比利時的小提琴家易沙意(1858 - 1931)的交往有關。易沙意除了自己演奏小提琴外,還擁有弦樂四重奏團,1888年與1889年,還在布魯塞爾與佛瑞共演小提琴奏鳴曲第1號與兩首鋼琴四重奏曲。到1890年末,五重奏曲的草稿已譜寫得差不多,據佛瑞的次子費利普所説,快板與行板的兩個樂章大致在同一時期譜作。
在這時候,易沙意與他的弦樂四重奏團訪問在巴黎的佛瑞,試奏已寫好的部分。費利普記述當時的情形説:「他重寫快板的呈示部。因為鋼琴的琶音不夠輕快。易沙意與他的弦樂四重奏團團員來訪巴黎,在面臨馬勒舍布大街的沙龍試奏已寫好的部分。這時易沙意表現得很感動。這時約好這五重奏曲要獻給他。然而佛瑞並未滿意,因為他一直掛心的發展部,果然並不好。」
五重奏曲的譜作暫時中斷,自1891年5月開始,佛瑞旅居威尼斯,受到後來成為波利內公爵夫人的薇娜麗塔•欣嘉(Winnaretta Singer, Princess Edmond de Polignac 1865–1943)的歡迎,同年9月完成依據保爾•魏爾倫(Paul Verlaine1844-1896)的詩的「5首威尼斯之歌」。後來與愛瑪‧巴爾達克(EmmaBardac )交往,並在1892年到1894年之間,譜作聯篇歌曲集「溫柔之歌」作品61,這件事在佛瑞夫妻之間釀成一股不穩的氣氛。
1894年6月,佛瑞寫信給波利內公爵夫人説:「在完成以前,我絕不離開(五重奏曲)」以表示他的決心,出版公司也表示此曲的作品編號是60,目前正印刷中,並於1896年春天發行。1894年7月,佛瑞完成夜曲第6號,9月完成船歌第5號。這些都是代表他第2期的作品。然而五重奏曲的譜作遲遲不進,只好又予中斷,放置良久。
1903年,佛瑞58歲,開始繼續譜作鋼琴五重奏曲第1號。1902年秋天,佛瑞陷入低潮。他的友人在日記上説:「他患嚴重的偏頭痛,臉色發黄,眼光疲憊…總是令人心寒。」在此曲中斷期間,佛瑞寫鋼琴聯彈組曲「德麗」(Dolly,1896年),「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1898年),悲歌劇「普洛毎德」(Prométhée,1900年)等。1903年3月開始,擔任「費加洛」日報的音樂評論,4月得法國榮譽勳位勳章。另一方面,當年夏天顯現聽覺障礙病狀,這,一直煩他到晚年。從這一年開始,直到1914年為止,他都到瑞士過暑假。他的友人認為佛瑞特別喜歡瑞士,這個國家的湖泊靜寂之美,引起他心中的夢境。
1903年8月開始旅居瑞士,佛瑞著手創作新作品。當初他有寫小提琴奏鳴曲的念頭,候來這變成鋼琴五重奏曲第1號的徐緩樂章,經過這一年後3個夏天,完全改寫此曲,再加新部分,於1905年夏天在蘇黎世完成。旅居瑞士中,他頻頻寫信給妻子瑪莉,報告譜作鋼琴五重奏曲第1號的進度,以及他對音樂或室內樂曲的態度。
1906年3月23日在布魯塞爾首演,佛瑞擔任鋼琴,易沙意四重奏團共演。作品依約獻給易沙意。首演當天,佛瑞在寫給妻子的信上説:「易沙意説,這首五重奏曲的作風優於其他兩首四重奏曲,格調很高,而且具有在其他任何作品中聽不到的純粹的絕對音樂聲響。我很高興他有這種印象。…羅傑•杜卡斯(Jean Jules Amable Roger-Ducasse, 1873 – 1954,法國近代作曲家,佛瑞的學生)一定不滿意這部作品只憑高格調與純粹而流傳到後世,但我並不在乎。因為我從心底下都不期望我的音樂表現能獲得萬人的理解。」
在此以前的室內樂曲,佛瑞依奏鳴曲的通常作法寫成4個樂章,但這首鋼琴五重奏曲卻採取3樂章架構。對這件事,有學者認為此曲的第1樂章末尾與第2樂章開頭的氣氛相類似,因此其間最好安排1個有詼諧曲風格的樂章。不過也有學者並不贊同這個説法。
各樂章的速度並沒有強烈的對比,整個來說,比較沒有戲劇性的效果。在這作品中,佛瑞比較喜歡使用半音階式流動,不以向來的形態處理各部的過門樂句。再以佛瑞的發展方法不是將動機予以細分加以處理,而是把某一整段予以變化,因此雖然依循奏鳴曲式,卻在呈示部後半的進行,就令人感覺到發展的樣貌,因此不只樂章間的對比,連各部的對比也減弱。於是這首作品從濃密的樂譜滲出濕潤的情感,引起透明而純音樂的感動。這種手法,在第3期的室內樂曲中還承襲下去。
學者認為佛瑞在他的室內樂曲作品中,能夠很容易的把主題要素加以變形、重組、重疊,是在決定主題的旋律線與節奏之前,徹底追求主題的可能性,並舉這曲的第1樂章為例子。另一位學者也説,此曲的第1樂章顯示佛瑞有譜寫長樂句的技術,與適時加進和聲的本能。
第1樂章 很中庸的速度(Molto moderato)d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
(Julian Fahrner等)https://youtu.be/m1vSjtsI7Uo
這一樂章在佛瑞的音樂中特別有感觸性的美麗,其氣氛一直會維持到最後。尤其開頭部分被認為是佛瑞的室內樂曲作品中,特別美麗的音樂之一。鋼琴那閃閃發光的琶音,像是時時刻刻改變彩色的極光。第2小提琴顯出第1主題單純而均勻的形狀,加上其他各弦之後,確定其旋律線。第2主題維持主調,由弦樂四重奏以最強音激烈的現示,而鋼琴的次要動機結束第2主題的提示。這個動機會另人想起「5首威尼斯之歌」,表現出初寫此曲的時代。
進入發展部後,第2小提琴在鋼琴3連音上奏出新的曲趣,與前面的兩個主題以對位法風格進行。
鋼琴琶音回來後,就進入再現部,弦樂同時奏出第1主題與第2主題,其氣氛比呈示部緊迫,不久就轉入D大調。到尾聲,第1主題出現在D大調,處理得像是第2個發展部,最後在柔和的氣氛中,以第2主題的片段結束這樂章。
第2樂章 慢板(Adagio)G大調,12/8-4/4拍子。A-B-A-B-尾聲。
(Julian Fahrner等)https://youtu.be/ZL9OemNT3Sc
12/8拍子的A部分與4/4拍子的B部分交替出現。第2樂章與第1樂章不一樣,比較著重單一性。
第1小提琴以12/8拍子,在穩靜搖動像是搖籃曲的節奏上唱出第1主題,鋼琴的分解和弦陪伴他。5件樂器的旋律線緩緩的糾纏在一起,和聲顯出微妙的移動。經休止符後,節奏變為4/4拍子,鋼琴上出現第2主題。有人説這是水晶的聲響。中提琴模仿這個旋律,這主題就變化出各種表情。節奏回到12/8拍子後,第1主題在弦的齊奏上高昂,不久豪壯的再現第2主題。到尾聲部,在柔和的氣氛中,浮現第2主題的輪廓。
第3樂章 中庸的稍快板(Allegretto moderato)D大調,2/2拍子。從輪旋曲式衍生的自由的奏鳴曲式。
(Julian Fahrner等)https://youtu.be/c3W1TbQay6k
第3樂章是明朗、簡潔而自由的終曲。在接連兩個表現内面感情的樂章之後,在這樂章展開充滿解放感的屬於大眾的曲趣。有學者覺得,這一樂章的速度比較慢,要配合前面規模較大的樂章,寫成詼諧曲或終曲顯然不容易;而且除了第1主題以外,這個樂章的其他素材也不很有趣。這一樂章也缺乏尖銳的對比,因此不會被所有樂評家喜歡。
但研究佛瑞音樂與生涯的專家聶克斗(Jean-Michel Nectoux,1946-)説,「在這終曲裡的作曲者的傑出手法,在均衡感與形式等方面表現的創造性,令人想到其師聖桑的影響,這些,後來就由其弟子拉威爾承繼下去。一切都寫得很有理,而可以感覺得出作曲者的意圖…」
以撥奏的弦樂為伴奏,鋼琴提出舞曲風格的第1主題。這主題在1887年就已寫好粗樣,有人説這是模仿鐘聲。之後發展第1主題,有一連串變奏。第1主題會再現3次,每次再現,都改變配器法。第2主題是b小調,第1小提琴拉長的強音與跳躍的曲趣頻頻轉調。
第1主題以8度齊奏聲響回來之後,兩個主題結合,並以對位法發展。進入尾聲部後速度加速,弦樂的顫音像奔流似的過來。達到輝煌的高潮之後靜下來,回到原來的節奏,第1主題的回想導至充滿歡樂的曲終。
(The Schubert Ensemble)https://youtu.be/Er3mEgsc5qs
(Peter Orth鋼琴,Auryn Quartett) https://youtu.be/5-j6LLkpQYY
上一篇:巴伯:夏日音樂
下一篇:易白爾:木管五重奏曲「3首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