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3 18:16:12雲翁

雷格:莫札特主題變奏曲與復格

                
 

如果以50年為間隔,今(2016)年為生誕週年的西洋古典音樂的有名作曲家,有:
蘇斯邁爾(Franz Xaver Süßmayr,1766-1803,250週年)
卡林尼科夫(Vasily Sergeyevich Kalinnikov, 1866-1901,150週年)
薩悌(Erik Satie, 1866-1925,150週年)
希納斯特拉(Alberto Evaristo Ginastera ,1916-1983,100週年)
郭芬(Sir Dean Goffin,1916-1984, 100週年) 等人,生誕50週年則省略。

逝世週年的有名作曲家,有:
瓦舍納爾(Unico Wilhelm rijksgraaf van Wassenaer Obdam, 1692 - 1766,250週年)
伏契克(Julius Fučík,1903 -1943, 100週年)
雷格(Johann Baptist Joseph Maximilian Reger, 1873 - 1916, 100週年)
托斯第(Sir Francesco Paolo Tosti, 1846 - 1916, 100週年)
葛拉納多斯(Enrique Granados y Campina, 1867 - 1916, 100週年)
巴達瓦茲(George Sainton Kaye Butterworth, 1885 - 1916, 100週年) 等人。

這些作曲家,在維基百科都有資料(有一部分沒有中文頁),請讀者自行查閱。其作品則在YouTube網站可以聽到。本台曾介紹過其中幾位作曲家的作品(請參閱置頂的「解說一覽表」),這次談雷格。

約翰·巴普蒂斯特·約瑟夫·馬克西米連·雷格(Johann Baptist Joseph Maximilian Reger,1873-1916),簡稱馬克斯·雷格(Max Reger),是德國作曲家、風琴家、鋼琴家、指揮家、音樂教師。誕生於德國巴伐利亞的魏登(Weiden in der Oberpfalz),早年就接受音樂教育。在慕尼黑與威斯巴登師從雨果‧李曼(Hugo Riemann)學音樂理論後被徵入軍隊,在這段期間過度抽菸飲酒,大為影響他的健康。1898年退伍後,他的創作力日益進步,1901年,赴慕尼黑以作曲家與鋼琴家身份積極活動。1905年就任慕尼黑音樂學院教授,1年後因該院之保守性而意見相左。

1907年被選任為萊比錫音樂學院教授,他一方面教書,另一方面繼續作曲與演奏。次年辭退教授職,在1911年到1914年之間就任邁寧根(Meiningen)宮廷樂團樂長。1914年該宮廷樂團解散後,移居耶拿(Jena)繼續作曲與演奏活動。1916逝世,享年43,咸認為肥胖、暴飲暴食、菸癮、酒癮、過勞等都是他的死因。他身高約兩公尺,體重超過100公斤,因而被戲稱為德國「最大」的音樂家。

雷格以其風琴曲聞名,但在其他的音樂範疇,如管弦樂曲、協奏曲、室内樂曲、歌曲、合唱曲各方面,都有佳作,只是在歌劇與交響曲沒留下作品。他的作品很多,但被演奏的機會很少,因而大眾對他也比較陌生。他的音樂,不少是使用復格或變奏曲形式,風琴曲「BACH主題幻想曲與復格」以依據巴赫動機譜作的作品而有名,而管弦樂曲「莫札特主題變奏曲與復格」也是比較有名的一首。

雷格喜歡把自己定為巴赫、貝多芬、布拉姆斯(德國3大B)的繼承人,並把自己的作品視為他們傳統的一部分。其作品常把這些作曲家的古典架構,融合李斯特、華格納等人擴大的和聲法與巴赫複雜的對位法而成。他也喜歡布魯克納、葛利格、理查‧史特勞斯等人,更與同樣有晦澀作風的布梭尼(Ferruccio Busoni)有深交。

在1920年代以前,雷格是一位在德語圈中很有影響力的作曲家。新維也納樂派研究雷格的作品,初期的席馬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以及馬爾投(Henri Marteau)等人,還學習他表現幽默的方式、厚重的織體(Texture)、擴大的調性等。辛德密特(Paul Hindemith)、浦羅柯菲夫等人也很欣賞雷格。浦羅柯菲夫説,1916年在彼得格勒聽到雷格與伊薩伊(Eugène-Auguste Ysaÿe)演奏雷格的小提琴奏鳴曲作品72而迷上此曲。

另一方面,斯特拉溫斯基認為雷格的音樂,正如作曲者一樣枯燥乏味。雷格的作品,在演奏者的詮釋,聽眾的理解等方面,顯然有出人意外之處。尤其是中期作品,有空前擴張的調性感(如風琴曲「交響幻想曲與復格」作品57,「小提琴奏鳴曲」作品72)。

雷格的變奏曲是可以跟「德國3大B」比肩的傑作,在變奏曲歷史中屬於最重要的作品,而在對位法方面,則關聯到半音階風格的複音音樂。他在復格與其他對位法範疇裡,是與巴赫站在一起的重要作曲家。到了最晚年,雷格追求樂句與樂段的清晰與纖細,趨向稱為「自由的耶拿樣式(freien Jenai Stil)」的新表現樣式。譬如,雖然有幾首管弦樂曲回歸壯大而充滿抒情美的浪漫主義音樂,但在另一方面,卻如這次要談的有名的「莫札特主題變奏曲與復格」作品132或「單簧管五重奏」作品146,在樸素的筆調與熟練的技巧中展開輕妙灑脫的境地,預告新古典主義音樂的來臨。

「莫札特主題變奏曲與復格」( Variationen und Fuge über ein Thema von Mozart)作品132有管弦樂曲、鋼琴聯彈曲、雙鋼琴曲作品132a等3套版本。最先寫的是管弦樂曲版本,後來由作曲者本人改編為其他兩套鋼琴曲版本,而這3套都是傑作。這是很稀有的例子。此曲的主題取自莫札特鋼琴奏鳴曲第11號A大調「土耳其進行曲」第1樂章的主題。(請參閱本台介紹該曲的文章)。雷格在1914年4月到7月之間譜寫此曲,本預定在1914年10月首演,卻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致延宕到1915年1月8日在威斯巴登由雷格指揮舉行。樂譜於1914年出版,並呈獻給剛離職的邁寧根宮廷樂團。

雷格陳述這首作品的性格為「高雅而從世俗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並意圖向當時音樂界的「混亂」、作品的「不自然、古怪、奇特」宣示對抗。此曲在雷格眾多作品中,以具有明快的風格與極高的完善度而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首演以來有許多大指揮家都樂以演奏,現在也有不少演奏機會。

由作曲者自己改編的雙鋼琴曲作品132a,其第8變奏與管弦樂曲不同,而另外寫一段較小規模中板(Moderato)速度的變奏。也許雷格認為管弦樂曲的第8變奏不適合改編為雙鋼琴曲而由鋼琴演奏。不過,管弦樂曲的第8變奏太傑出了,因而仍然有別的作曲家把這段變奏改編為雙鋼琴曲。

樂團配器規模較小,不使用長號,弦樂各聲部又細分為二,並使加裝弱音器的音色與通常的音色成對比。

全曲由主題、8段變奏、復格曲構成。

主題 優雅的行板(Andante grazioso)  A大調,6/8拍子。
這主題取自莫札特鋼琴奏鳴曲第11號A大調「土耳其進行曲」第1樂章的主題已如上述,這有名的主題依原來的和聲由木管樂器與加裝弱音器的弦樂器,以清澄的音色提示出來。鋼琴奏鳴曲第11號的第1樂章本來就是一首變奏曲,在這段變奏主題之後,有6段變奏,現在雷格又加寫8段變奏,以及雙鋼琴曲版中的1段第8變奏曲,可見他對變奏技巧很有自信。

第1變奏 同速度(L'istesso tempo)  A大調,6/8拍子。
主題以原形出現,另外添加纖細的走句。

第2變奏 少許激動的(Poco agitato) F大調,6/8拍子。
調性轉為F大調,主題則以反行形出現。

第3變奏 速度略快(Con moto) a小調,2/4拍子。
調性轉入小調,主題簡化。這段變奏很快就過去。

第4變奏 活潑的(Vivace) e小調,2/4拍子。
這段有力的變奏,很像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作品56的第6變奏。

第5變奏 近似急板(Quasi presto) a小調,6/8拍子。
這段變奏的聲響複雜,聽來是有點諷刺性的詼諧曲。

第6變奏 較緩慢的(Sostenuto) D大調,4/8拍子。
在前半部,木管樂器有很鮮明的16分音符3連音下降走句,後半部的音樂,會有更細碎的進行。

第7變奏 優美的行板(Andante grazioso) F大調,6/8拍子。
複雜的對位旋律,纏著原型的主題進行。

第8變奏 相當緩慢的(Molto sostenuto) 升c小調-E大調,6/4拍子。
規模最大的變奏,作曲者在此仔細構築有豐富表情的音樂。

復格曲 持續的稍快板(Allegretto sostenuto) A E大調,6/8拍子。
開始得很輕快的大規模雙重復格曲。復格曲開始於弦樂器奏出的很有節奏感的復格主題,這主題也是從莫札特的主題衍生出來的。音樂逐漸高昂,雖是浪漫主義的音樂,卻帶有古典主義風格。到尾聲部,除了兩個復格主題外,還加入莫札特的主題,以對位法風格結合,形成壯麗的高潮。這最後的兩分鐘是全曲的頂點。

曲中8段變奏,有些還可以清楚聽出主題形狀,有些則無法得知如何變奏的。別的作曲家常會在嚴肅的變奏中,插入幾段較為輕鬆的,或為舞曲風格或抒情的變奏,但雷格沒有寫這種比較輕鬆的變奏。即使是如此,這一首還是比他其他的作品容易聽的一首。

有人把這首作品改編為鋼琴獨唱曲。莫札特的原曲本來就是鋼琴獨奏曲,現在改編為管弦樂曲之後,又改回鋼琴獨奏曲,也就是原曲改編了兩次,而且最後又是改編為鋼琴曲。這種改編為逆向編曲。當然最後的鋼琴曲,已運用超難度演奏技術。

 

(Marek Janowski指揮NHK Symphony Orchestra)
https://youtu.be/Yq-WBZJyRTY   (畫面顯示第幾變奏,方便聆聽)

YouTube上有許多演奏,讀者自行選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