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9 18:14:45雲翁

易波里托夫-伊瓦諾夫:高加索素描

                
 

易波里托夫-伊瓦諾夫(Mikhail Mikhaylovich Ippolitov-Ivanov, 1859-1935),俄羅斯作曲家。在聖彼得堡郊外加特契納誕生。在聖彼得堡音樂院師從李姆斯基-柯薩可夫,畢業後移居喬治亞首都提比里斯,擔任新開設的音樂學校校長。1893年得柴可夫斯基的推薦,在莫斯科音樂院執教,在1905年到1922年之間,還擔任院長之職。1925年開始擔任莫斯科大劇院的指揮。1935年在莫斯科去世。

易波里托夫-伊瓦諾夫的作品有歌劇、管弦樂曲、室內樂曲與多首歌曲,作曲樣式多受其師李姆斯基-柯薩可夫的影響。他的作品現在很少在音樂會上聽到,但管弦樂組曲「高加索素描」還常有上演機會。
                 

管弦樂組曲「高加索素描」(Caucasian Sketches)作品10是他在1894年譜作的管弦樂曲。1882年畢業聖彼得堡音樂院時,他得到俄羅斯音樂協會的命令,派他到提比里斯設立分會,並予以指導。1893年赴莫斯科音樂院擔任教授之前,約10年之間,他在提比里斯開設音樂學校,還上演歌劇。同時,他對高加索地區的音樂發生興趣,旅行各地積極研究當地的民俗音樂。這部作品是他研究的成果,在提比里斯工作期間完成大致草稿,細部與管弦樂譜則在1894年回到莫斯科後才完成。1895年2月5日,由作曲者本人指揮,在莫斯科音樂協會演奏會中首演,首演成功。於是易波里托夫-伊瓦諾夫譜作續篇「伊比利亞」(Iveria)。現在都把原來的作品10稱為「高加索素描組曲第1號,作品10」,續篇「伊比利亞」則稱為「高加索素描組曲第2號,作品42(伊比利亞)」。各組曲都包括4首小曲。

高加索素描組曲第1號,作品10
(Caucasian Sketches Suite No. 1,Op.10)

1. 「在峽谷」(In a Mountain Pass)中庸的快板-甚為中板(Allegro moderato - Moderato assai)4/4拍子。3段體。
(Arthur Fagen指揮烏克蘭國家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wdje-cB53Lk
描寫達里爾(Daryal)峽谷風景的雄大樂曲。達里爾峽谷是喬治亞軍用道路的峽谷,捷列克(Terek)河在此越過高加索山脈。依作曲者的説法,開頭的圓號表現峽谷間的回聲,弦樂器細碎的聲響代表捷列克河潺潺水聲。中間樂段為3/4拍子,由單簧管接著以弦樂器奏出美麗的旋律。
「達里爾」這個地名在古代波斯語是「門」的意思。而這處峽谷,在19世紀末期,正擔任高加索山脈南部地區如喬治亞的「門」的功能。在雄壯的峽谷中的建築物,是把守門關的俄羅斯軍隊的堡壘。

易波里托夫-伊瓦諾夫在他的自傳裡説:「我想起達里爾山道,就像它就在我面前。捷列克河潺潺作聲,山谷的回音,傳回郵車啦叭的聲音。阿拉瓜(Aragva)的狹谷、巴沙納烏爾與阿訥奴爾的狹路,這些連綿不斷的風景,提供音樂表現的絕佳題材。在「高加索素描」裡使用民謠的一部分,但在一個主題中,不曾使用整首民謠。只是保留大致的感覺,取用其中幾個小段而已。描寫巴沙納烏爾狹谷的廣大的歌謠主題(在圓號獨奏的「呼喚」之後,由單簧管演奏的旋律),會給人和平而明媚的大花園自然美的印像。這是我寫的音樂。」
 

此曲以獨奏圓號的「呼喚」開始。這「呼喚」描寫在早晨響遍高加索峽谷的回音,以及日出時看到的高加索諸山的覺醒。這種聲音,可能是根據阿爾卑斯地區常用的阿爾卑斯號给他的印象所寫。

布拉姆斯在他第1交響曲終樂章有一段圓號二重奏會給人強烈的阿爾卑斯號的印象,據說他有一時期,真的想在這個地方使用阿爾卑斯號。

單簧管以及其他木管樂器回應圓號的「呼喚」,睡眼惺忪的奏出平靜的旋律,弦樂器以細碎的旋律,描出樹葉簌簌,谷水潺潺,給木管添加色彩。音樂逐漸高昂,再加小號、定音鼓而達到最大音量的最高潮。須臾,音量逐減,恢復原來的平靜。單簧管等木管樂器為主體的平靜旋律之後,經一瞬間沉默,英國管、長笛與雙簧管為中心,奏出悠然的民謠風格主題。這是否在描述在平靜峽谷山路中悠然行駛的郵車?民謠風格的旋律被弦樂器承接下去,釀出浪漫的氣氛。當民謠風格的旋律接近尾聲時,圓號的「呼喚」再現,木管樂器的旋律也跟著重現,形成典型的3段體樂曲而靜靜結束樂章。

2. 在村莊(In a Village)甚廣板-優雅的稍快板(Larghetto - Allegretto grazioso)2/4-3/8拍子。
(Arthur Fagen指揮烏克蘭國家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CkYgCIa2atk
易波里托夫-伊瓦諾夫的自傳:「我為上述風景使用很多美麗的詩句。在此曲中,英國管的傷感旋律,表現住在狹窄山口的男人的悲哀。接著,雙簧管奏出迷人的舞蹈旋律,釀出像小鳥在舞蹈似的優雅與輕快氣氛。當然,我得到的大部分印象,都有詳細提到。寂靜的黃昏,如畫的山峰,人們的穿著,罕見的音樂與音樂家。這舞曲的旋律,是我採譜當時喬治亞的村莊間常聽到的民謠,其旋律多少受波斯的影響。速度較緩慢的部分,使用通常的即興曲旋律與古來的歌謠。在這樂章,我第一次在管弦樂中使用有豐富表情的東洋小鼓。」

在前曲描述高加索風景後,作曲者在此曲著力於描寫他接觸到的高加索人們的風俗。當然,音樂中加進他的風格。

樂曲一開始,英國管與中提琴奏出東方風格2/4拍子的朗誦調旋律。旋律中有一絲寂寥與傷感漂浮著。接著出現作曲者解釋為「即興曲旋律與古來的歌謠」的短小從容旋律,出現在弦樂器合奏中。

曲趣忽然轉變,雙簧管等木管樂器奏出波斯風格的中東色彩濃厚的華麗舞曲。3/8拍子。小鼓在這裡刻出舞曲的節奏。舞曲達到高潮後,開頭那英國管與中提琴的旋律再現,令人覺得剛剛那華麗的舞蹈只是一場幻影。音樂暗淡而寂靜的結束。

3. 在寺院(In a Mosque)稍慢板(Adagietto)3/4拍子。
(演奏者不詳)https://youtu.be/Gfbd4EAJ5ng
易波里托夫-伊瓦諾夫的自傳:「在寺院尖塔上通知祈禱時間的人已回去,家畜群踏上歸路,周遭逐漸安靜無聲。這裡使用巴統(Batumi)地區有名的旋律,與節奏很有規則的阿拉伯風格旋律。」

「寺院」指的是伊斯蘭教的清真寺。此曲完全不用弦樂器,僅以木管樂器、圓號與定音鼓演奏。整首樂曲都在描述黃昏情景,旋律樸素、寂靜、緩慢。據他在自傳上敘述,此曲的旋律,以「巴統地區有名的旋律,與節奏很有規則的阿拉伯風格旋律」為基礎,不過,其中一部分應該是作曲者在巴統的伊斯蘭教寺院聽到的典禮詠唱「阿讚」為基礎。

樂曲開始於木管樂器的「呼喚」。這大槪意識到「阿讚」的頭一句。然後,由各種木管樂器輪流奏出樸素而短小的民謠風格旋律。最後由全體木管樂器,以最強奏演奏旋律最初的樂句後進入尾聲,經獨奏圓號再現民謠風格旋律,由定音鼓的最弱奏陪伴,以消失的長音靜靜結束。

4. 沙達的隊伍(Procession of the Sardar)中庸的快板,以勇武的速度(Allegro moderato. Tempo marziale)4/4拍子。

(蕭邦享指揮台灣獨奏家室內樂團) https://youtu.be/Q-hzkMf9HvM
(Gennady Rozhdestvensky 指揮莫斯科愛樂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fbp6OYqpHmM
易波里托夫-伊瓦諾夫的自傳:「吵雜的群眾,圍觀沙達的隊伍出發。群眾有時圍繞沙達,有時被衛兵驅散。在這裡以載頓(土耳其東部的都市)進行曲的旋律為基礎,由我作曲,副主題則譜作載頓軍歌風格的音樂相配。」

沙達(Sardar)是指中近東諸國的軍隊總司令。此曲有時翻譯為「酋長的行列」,其實跟酋長沒有關係。大概是早些時候,為了強調此曲的異國情調,特地翻譯成酋長的吧。從首演時開始,此曲就獲得大眾的彩聲,現在甚至有管樂編曲,成為管樂隊的名曲之一,經常單獨演奏。此曲之受歡迎,大概是因開始時由木管樂器(短笛與低音管)演奏的充滿東方色彩的土耳其風格旋律。這旋律既有獨特的怪異性,又易親易記。在這段旋律之後,出現輕快而有瑣細律動的副主題,最後短號以最大音量引起高潮,並進入號曲風格的合奏,以熱鬧的尾聲結束全曲。

(Arthur Fagen ,烏克蘭國家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KiF8JPARwCc

 

高加索素描組曲第2號,作品42 (伊比利亞)
(Caucasian Sketches, Suite No. 2, Op. 42 Iberia)

1895年,易波里托夫-伊瓦諾夫首演高加索素描組曲第1號成功後,打鐵趁熱,馬上著手譜寫其續篇「伊比利亞」,次年大致完成其雛形。之後,經10年方得脫稿,1906年在莫斯科首演。曲名「伊比利亞」(Iberia)是喬治亞地方的古稱。出版的樂譜上註有副題為「高加索素描組曲第2號」。

組曲第2號異於第1號,不描寫風景或風俗,而以喬治亞的歷史、傳說為其題材。

1. 「導奏:凱蒂瓦娜公主的哀歌」(Introduction: Lamentation of Princess Ketevana)廣板-同速度-廣板(Largo - L'istesso tempo - Largo)4/4拍子。
導奏部分,低音管與大提琴奏出東洋風格的悲傷旋律。這種暗示悲劇內容的導奏氣氛,一直籠罩整首第一曲。接著,單簧管、圓號、長笛加入,弦樂器以撥奏、顫音予以伴奏,加強悲劇氣氛。最後以弦樂器的撥奏靜靜的結束。

這一首樂曲,有無法鬆弛的陰鬱情緒。

凱蒂瓦娜公主是喬治亞王室的公主,一位浪漫主義的詩人。俄國侵占喬治亞後,她以反抗俄國罪名被俘。

2. 「搖籃曲」(Berceuse)稍快板(Allegretto)6/8拍子。
雙簧管奏出平穩的下降旋律,豎琴予以伴奏。豎琴奏出的纖細美麗的表情,會從第一曲的憂鬱救出聽者。到此,聽者方體會到第一曲的陰鬱效果。接著,長笛、單簧管等奏出喬治亞的搖籃曲。柴可夫斯基在他的舞劇「胡桃鉗」中的「阿拉伯舞」也使用這首有點懶洋洋的音樂。

3. 「雷金卡舞曲」(Lezghinka)甚廣板-稍快板-快板-活潑的快板-急板(Larghetto - Allegretto - Allegro - Allegro vivo – Presto)6/8-2/4拍子。
導奏部分是甚廣板,6/8拍子。雙簧管奏出民謠風格的旋律,像是在講古老的故事。進入雷金卡舞曲後,速度轉為稍快板,2/4拍子。雷金卡舞曲是高加索山區的民俗舞蹈。在這一舞曲裡,「代拉」(daira,山區的鼓)等民俗敲擊樂器大為活躍,達到熱情又有戰鬥活力的高潮後轉為急板,一口氣衝向曲尾而結束樂曲。

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 1804-1857)在他的「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中,也使用雷金卡舞曲。

4. 「喬治亞進行曲」(Georgian March)勇武的快板(Allegro marziale)4/4拍子。

此曲有時候翻譯為「喬治亞戰爭進行曲。」是「高加索素描」組曲的終曲。曲趣雄壯且兼具東洋情緒的進行曲。

開始於銅管樂器激烈而有戰鬥氣氛的聲響,然而主要旋律卻又具有溫柔懷舊的情緒。這首雄壯又有異國情調的樂曲,也許在表現民族大團結。高加索地區混存歐洲、亞洲、伊斯蘭文化,此曲也有這種味道。

 (Arthur Fagen ,烏克蘭國家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1ux29MHhT5k

 

Scott Lin 2020-03-10 13:50:54

聽過但不知曲名
原來是
"沙達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