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頌:詩曲
蕭頌(Ernest Chausson,1855-1899)是在巴黎誕生的法國作曲家。先是學習法律,24歲時進入巴黎音樂學院,隨馬斯內、法朗克等人學作曲。但是只一年就退學,私淑法朗克,並幾次前往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1818-1883)有一部以文藝復興期義大利為背景的短篇小說「勝利的愛之歌」(1881年),蕭頌根據此小說規劃一首交響詩,後來他把這小說裡漂浮的神秘故事性昇華為絕對音樂的理念,去除標題,只以普遍性的名稱「詩曲」發表。首演是易薩伊(Eugene Ysaÿe)在巴黎舉行。後來易薩伊把此曲手稿送給克賴斯勒,現在為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
音樂開始於管弦樂演奏的緩慢、最弱音而神秘的序奏(Lento emisterioso),降e小調,3/4拍子。獨奏小提琴在第31小節進來奏出典雅而瞑想似的主要主題,先是3小節稍強的引句,馬上轉為弱音。弦樂器以最弱音重複主要主題,然後獨奏小提琴繼續演奏,其他樂器保持沉默。不久管弦樂慢慢以強奏進來,並進入6/8拍子活潑的(Animato)部分,但一段樂句後,又轉為最弱音。經過更活潑的(molto animato)部分高昂後,又轉回弱音。稍後轉入3/4拍子的緩板(Poco lento─Poco meno lento),然後到達6/8拍子的快板(Allegro)築起高潮,在高潮裡回到3/4拍子原來的速度,沉靜下來後,進入平靜的(tranquillo)尾聲結束全曲。
從表面上看來,蕭頌一生都在良好的環境裡。年幼時由優秀的家庭教師施予英才教育,成年後有幸福的結婚與富裕的家庭生活。這是歐洲典型的産階級成員所過的生活。然而在他的作品内,卻是隱約看到不知如何排遣才好的厭世悲觀主義。
覆蓋在這首「詩曲」上面的夢幻氣氛,不只是一片空虛,還到處可以看到難以抑制的情感。那正反映出彌漫在世紀末歐洲的不可捉摸的焦急感與惱怒感。
(Vadim Repin 小提琴,Zubin Mehta指揮以色列愛樂管弦樂團)
http://youtu.be/1q3YnrG_eJ8
上一篇:拉威爾:「夜裡的加斯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