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3 22:15:40雲翁

莫札特:長笛與豎琴協奏曲

          
1778年春天,莫札特母子離開曼海姆,於3月23日到達巴黎。莫札特22歲,這是他第3次來到巴黎,上一次來此地是12年前的事情。這次來訪,巴黎的經濟生活,好像已開始混亂,11年後,就爆發法國革命。他母親瑪麗亞‧安娜在寫給他父親雷歐波德的信上抱怨說,物價高漲,飯店的房間灰暗,餐飲難吃,但價格昂貴。

莫札特在少年時代來過巴黎兩次,當時以音樂神童大受歡迎。他拜訪凡爾賽宮,與路易15一同進食。這次來訪,路易15已去世,當時國王路易16也沒有召見他。莫札特期待在巴黎的「宗教音樂演奏會」(Le Concert Spirituel)中有所發展,並在6月18日在此首演他的「巴黎交響曲」(第31號D大調)獲得大成功。不過演奏會的經理約瑟‧盧格勒(Joseph Legros 1739? - 1793)不一定對莫札特懷有好意,要上演莫札特的作品時,常有各種阻擾。

在沙龍他也受到羞辱性的款待。尤其訪問當時最有勢力的沙龍之一,德‧夏玻公爵夫人的沙龍時所受到的待遇,使這高傲的青年受到很大的傷。依他滿紙怒意的報告,他在沒有暖爐的寒冷房間等了半個小時,後來帶他進去的房間裡,公爵夫人與她的賓客們圍坐在大桌作畫,莫札特繼續等了一個小時。他等得不耐煩就開始彈奏屋裡的大鍵琴,沒想到這架大鍵琴音律都沒調好。這時莫札特演奏的是「依J. C. 費瑟的小步舞曲的12段變奏曲 C大調 KV179」,演奏時公爵夫人與紳士們都繼續作畫。公爵回來後坐在旁邊熱心聆聽,但莫札特的怒氣沒消。「即使讓我使用歐洲最好的大鍵琴,如果聽者什麼都不懂,或不想懂,或對我所演奏的音樂無法共鳴,我就完全會喪失歡樂。」(1778年5月1日給父親的信)。

莫札特這次在巴黎很不順意,而他母親忽然去世,更讓他受到極大的痛苦。依瑪麗亞‧安娜寫給雷歐波德的信上說,她在6月10日到盧森堡公園散步,還在盧森堡宮參觀畫廊。回家後好像甚為疲憊。莫札特經常外出,而安娜不大會講法語,因此應該會很寂寞。7月3日安娜去世,莫札特寫3封信報告這惡耗。寫第1封信時她已去世,但信上只說她病得很重,第2封才通知她已去世,第3封道歉說,他是為了避免父親受到太大的衝擊,因此在第1封信上說了謊。

長笛與豎琴協奏曲C大調KV.299大約是1778年4月在巴黎譜成的作品。1778年他們母子到達巴黎。雖然巴黎已開始混亂,貴族文化已到達末期,但仍然是歐洲藝術的中心地。上次跟父親來巴黎時,有位格里穆男爵對他們很好,這次到巴黎後,也就請他引見喜歡音樂的貴族找工作。其中就有位得‧基努(Adrien-Louis de Bonnires, duc de Gunes)公爵。這位公爵很得瑪麗皇后的信任,因此莫札特打算經他介紹而進入宮中得到工作。於是他每天為公爵的女兒上兩個鐘頭音樂課。得‧基努公爵喜歡演奏長笛,他的女兒演奏豎琴。公爵還喜歡莫札特,因此委託他寫一首樂曲,莫札特就寫這首長笛與豎琴協奏曲。長笛的音域,還考慮公爵使用的長笛音域。據説,豎琴部分很難演奏。在這時候,莫札特在巴黎追夢的日子,好像開始得還不錯,沒想到後來竟是留下傷心的記憶。

1778年4月5日,安娜寫給雷歐波德的信上說:「沃夫岡有許多工作要做…要為某公爵寫兩首協奏曲,一首為長笛,一首為豎琴。」這是他母親誤會了,事實上是要寫兩件樂器的雙重協奏曲。莫札特在1778年5月4日寫給父親的信上說:「得‧基努公爵很會演奏長笛。我教他女兒作曲,她演奏豎琴也很好。」

巴洛克時期開始的多件樂器的多重協奏曲,到古典主義時發展為協奏交響曲。在莫札特旅居巴黎時,這種形式的音樂很受大眾歡迎。莫札特也寫雙簧管、單簧管、法國號、低音管與管弦樂的協奏交響曲(K. Anh.9=K.297b,手稿遺失),之後,就寫這首長笛與豎琴協奏曲。此曲沒有協奏交響曲的要素,純屬兩種樂器為主角的協奏曲。有些學者說莫札特並不喜歡長笛,當時的豎琴還不是完善的樂器(未備上下自由移動半音階的架構)。雖然莫札特高高興興熱心譜作這首樂曲,結果卻碰了一鼻子灰。得‧基努公爵對女兒的上課只付一半的授課費,對委託作曲的這首作品則一文未付。公爵女兒上作曲課成績太差,讓莫札特吃了不少苦。他寫給父親的信上說公爵女兒:「很笨,而且很懶惰。」雖然如此,莫札特這位天才還是把當時流行的兩件樂器融入管弦樂音響之中,寫成一首典雅而不浮淺的法國風格沙龍音樂。

這首作品以快活的兩端樂章與楚楚動人的中間樂章有絕妙對比,而且使用長笛與豎琴為獨奏樂器而有名。這兩件樂器的音色相差太遠,因此這種組合的雙重協奏曲很不尋常,也沒有前例。不過,此曲常用來測試豎琴演奏者的能耐,再以豎琴協奏曲的名作太少,因此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

協奏曲的飾奏部分,在莫札特的時代都一任演奏者即興演奏。這一曲因委託作曲者是業餘音樂家,因此3個樂章都有的飾奏部分,據説都由莫札特自己寫好讓兩位業餘演奏者演奏。只是這3個樂章的飾奏樂譜都遺失,因此習慣上都使用德國作曲家賴內克(Carl Heinrich Carsten Reinecke ,1824-1910) 所寫的一套,不過古樂器演奏家演奏此曲時,也會依古典主義作曲樣式重寫新的裝飾奏。

第1樂章 快板 C大調  4/4拍子 奏鳴曲式。
(Bruno Cavallo長笛,Luisa Prandina豎琴,慕第指揮斯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
http://youtu.be/ZSK718XqzpI
( Jeannine Goeckeritz 長笛,Tamara Oswald 豎琴,Igor Gruppman指揮管弦樂團)
http://youtu.be/AcoN47_eJv8

一開始,管弦樂加上獨奏樂器一齊以C大調的分散和弦奏出華麗熱鬧的第1主題,並依當時的協奏曲常用手法,讓強音與弱音交替出現而逐漸高揚。獨奏樂器在開頭演奏3小節後,要等管弦樂演奏40小節才開始奏出第1主題。

第2樂章 小行板 F大調 3/4拍子 沒有發展部的奏鳴曲式。
(Bruno Cavallo長笛,Luisa Prandina豎琴,慕第指揮斯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
http://youtu.be/7QbyIFQQkuM
( Jeannine Goeckeritz 長笛,Tamara Oswald 豎琴,Igor Gruppman指揮管弦樂團)
http://youtu.be/MVFGgC3Iryc

這樂章的管弦樂部分只使用弦樂器,因此更能浮現獨奏樂器的美麗音色,特別輝耀突出。曲式是省略發展部的奏鳴曲式。優美的第1主題為拉長到10小節的旋律,第2主題則有兩個旋律,依次呈示後,經過豎琴流動似的過門樂句,前面已呈示的3段旋律回到原調再現,在裝飾奏中慢慢減弱,最後以最弱音消失。

第3樂章 輪旋曲─快板 C大調 2/2拍子。輪旋曲式。
(Bruno Cavallo長笛,Luisa Prandina豎琴,慕第指揮斯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
http://youtu.be/ItcPWT0hHhU
( Jeannine Goeckeritz 長笛,Tamara Oswald 豎琴,Igor Gruppman指揮管弦樂團)
http://youtu.be/WCy02O4hOkY

法國風格的感觸更甚於前兩樂章,這在輪旋主題的樣貌上,尤能表現出來。第1小提琴提出的輪旋主題由弱拍開始,這是嘉禾舞曲的風格。雙簧管與法國號重複主題。輪旋主題的動機,以不同形態散見於曲中各處。

在巴黎歷史博物館(Musee Carnavalet)有間房間展示莫札特時代的貴族生活,其中放置一台豎琴,可以窺知當時貴族之間,流行演奏這種樂器。

(Tamara Coha Mandić 長笛,Diana Grubišić Ćiković 豎琴,Igor Tatarević指揮克羅埃西亞室內管弦樂團)
http://youtu.be/nheif2BuFz0 (全曲)

Scott Lin 2020-03-18 13:53:39

長笛與豎琴是絕配

cvsdfe 2016-05-30 09:40:33

感謝分享!~~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 2016-07-15 19: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