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郭德堡變奏曲
(Wanda Landowska 大鍵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WD-JvJ-6yk
(Glenn Gould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2YMSt3yfko
(陳必先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cCj-ktNKLM
這首『郭德堡變奏曲』(Goldberg-Variationen,BWV988)於1741年出版,在其封面,巴赫自己寫如下標題:「大鍵琴練習曲集。包括為兩段手鍵盤大鍵琴的詠唱調與各種變奏曲。…」(Clavier Ubung bestehend in einer ARIA mit verschiedenenVeraenderungen vors Clavicimbal mit 2 Manualen)。
巴赫所出版的作品,只是他創作的音樂的一小部分。因為出版樂譜需要資金與時間,而巴赫兩者都缺乏。但是他還是決定出版『大鍵琴練習曲』。1725年開始,也就是說在他就任聖多馬教堂音樂師後3年,他就一曲一曲出版『組曲』(Partita)。而仔細觀察本曲集的規模與內容,大概可以推測,巴赫是從前任教堂音樂師庫鐃 (Johann Kuhnau,1660~1722)的作品『新大鍵琴練習曲』(1689/1692)得到靈感。巴赫把6首『組曲』,於1731年彙集為「作品1」,以表明以後還繼續創作。之後,於1735年刊行第2集『義大利協奏曲』與『法國序曲』,1739年刊行第3集通常稱為『德國風琴彌撒』。到這裡為止,他大致每4年刊行1集,但兩年後,他發表這系列的最後1集『郭德堡變奏曲』。這一系列的作品,前後花15年的歲月刊行,其間沒有出版其他作品。
這裡所謂「練習曲」,並不是指給初學者用來練習指法的教育用樂曲,而是要把鍵盤樂器種種樣式的作品彙集在一起時,很方便使用的曲名而已。巴赫一方面譜寫各式各樣的樂曲,另一方面也譜寫需要高度演奏技巧的作品。他在『創意曲與序曲』『平均律大鍵琴曲集』的封面上註明「供年輕音樂家練習」云云的字言,但在『大鍵琴練習曲』上沒有這種字句。這表示,『大鍵琴練習曲』並不是供剛要練習彈琴的愛樂者「練習」的,他創作的是更高層次的音樂。不過樂譜的銷路並不好,因為對購買樂譜最多的中階層愛樂者來說,這些練習曲太難了。
『郭德堡變奏曲』,也就是「詠唱調與30段變奏」是具有16世紀以來傳統的大規模變奏曲。這種變奏曲是作曲技法的規範,也是作曲家顯示作曲能力的手段,因此也有許多音樂家在這範疇創作作品。到了1740年代,這種音樂當作練習曲的功能逐漸被重視,於是產生許多比較簡單的作品。巴赫卻逆溯這種潮流,寫了比較難的樂曲,據說『郭德堡變奏曲』的演奏技術已超越當時的水準。
『郭德堡變奏曲』的標題隱藏著幾個謎。例如,在此之前出版的『大鍵琴練習曲』第1集到第3集的標題都編有曲集編號,但第4集的『郭德堡變奏曲』則沒有「第4集」這種字眼。這要怎麼解釋?世界最高的巴赫學者克里斯朵夫‧沃爾夫(Christoph Wolff)認為答案在出版社這一邊。出版『郭德堡變奏曲』的舒密特出版社雖然在出版界有名,但在出版『大鍵琴練習曲』第2、3集的時候,只是其他出版社的下包廠商而承製一部分銅版而已。出版『郭德堡變奏曲』時,則從製造銅版到印刷、販賣都一手包辦。沃爾夫猜測,很可能是出版社基於生意上的理由,避免記載與前面幾集有關連的編號。的確這是很好的生意經,但也有疑問。如果連續編號有很大的意義,巴赫不會答應出版社不予編號。這就是說,很可能巴赫一開頭就考慮不讓『郭德堡變奏曲』編入『大鍵琴練習曲』系列。當然這純屬猜測,哪裡都看不到真正理由是什麼。
有件事會引起我們的興趣,那就是這一系列的曲集的根底,隱藏着數的象徵性概念。例如:第1集包含的是使用一段鍵盤的樂曲,第2集是使用兩段鍵盤的樂曲,以及當時最盛行的兩個樣式的音樂,第3集則為使用三段鍵盤(兩段手鍵盤加腳鍵盤)的樂曲,以及到處由數字「3」構成程序的音樂。但是『郭德堡變奏曲』則找不到有關「4」的事情。究竟『郭德堡變奏曲』有沒有當『大鍵琴練習曲』第4集的必要嗎?巴赫自己在樂譜封面寫「大鍵琴練習曲…」云如上述,沃爾夫也主張「4集『大鍵琴練習曲』是統一體」,但『郭德堡變奏曲』的根底,好像有別的意圖。
在樂譜封面也沒有『郭德堡變奏曲』這個名稱,因此出版當時,也沒有以這名稱稱呼這部作品。
這名稱由來於德勒斯登朝臣凱撒林格(Kaiserling)伯爵聘用的大鍵琴演奏家郭德堡的名字,其適用於這部作品,是19世紀以後的事。凱撒林格伯爵是把薩克森選帝侯宮廷樂長的聘書交給巴赫的人物。
第1位寫巴赫傳記的作者佛凱爾(Johann NikolausForkel)在他的著作裡說:
「駐在薩克森選帝侯宮廷的前俄羅斯大使凱撒林格伯爵促使此曲誕生。伯爵常常旅居萊比錫,…帶郭德堡來接受巴赫的音樂訓練。伯爵體弱多病,常常難以入眠。郭德堡當時住在伯爵家裡,每遇伯爵無法入眠時,需要在伯爵寢室的鄰室過夜,並彈琴讓伯爵安眠。有一次,伯爵要巴赫為郭德堡寫一首穩靜而有點快活的大鍵琴作品。由於變奏曲的基本和聲維持相同,因此巴赫認為譜寫變奏曲是無趣的工作。但是他想,要因應伯爵的希望,寫變奏曲是最適當的音樂。這時候,巴赫的作品都已成為典範的藝術,因此這首經他的手創作的變奏曲,也成為如此的作品。…此後伯爵稱呼此曲為『我的變奏曲』,而且百聽不厭,以後好久年間,只要睡不著,就要郭德堡在我的變奏曲中挑一曲彈奏。伯爵送給他裝有100枚路易金幣的金杯,巴赫很可能不曾因為寫作品而得到這麼多的報酬過。」
只是由於出版時沒有任何獻辭,而且郭德堡在當時也只是14歲的少年,看他後來寫作的作品,也不大可能有演奏這首曲子的技巧。還有,在巴赫的遺產一覽表中,也找不到文中提到的金杯,因此咸認為這記述還要存疑。手稿並不存在,因此很難查明作曲經緯的事實真相。這很可能跟別的曲集一樣,他把一段期間裡隨時譜寫的作品,重新推敲,彙集成有詠唱調與30段變奏的作品。
佛凱爾能夠從巴赫的兒子們得到可信度很高的消息,因此他說的這個故事,也有某個程度的可信性。巴赫在1736年得波蘭國王兼薩克森選帝侯宮廷樂長的稱呼時,對支持他的凱撒林格伯爵非常感激。因此,也許在1741年11月,赴德勒斯登拜訪凱撒林格伯爵時,就帶一部剛印好的『郭德堡變奏曲』樂譜呈獻給伯爵,也有可能製作一部寫有獻辭的手抄譜獻給他。上述故事就在兩人逐漸深交之後才發生。伯爵有沒有委託巴赫寫曲,就無從查考了。只是,即使是伯爵委託寫曲,也不大可能完全依伯爵的需求決定此變奏曲的樣式與架構,因為有許多段落,實不適合當催眠曲。也有人開玩笑說,因為賞給巴赫在金杯裡堆積如山(berg)的金幣(gold),所以就稱為『Goldberg-Variationen(郭德堡變奏曲)』。總之,現在有一些音樂家覺得這部作品不適合當催眠曲。
此曲的樂譜沒有記載出版日期,因此以前都從新聞報導與往來書信猜測,到最近經過各種考證,才確定於1741年出版。『平均律大鍵琴曲集』第2集是1742年出版,因此這兩部里程碑作品的編輯,大致是同時進行。巴赫在完成這兩部曲集之後,著手譜寫『復格的藝術』。他在這裡融合他擅長而在『平均律』使用的復格形式,與『郭德堡變奏曲』中所用的以單一主題為基本的架構。從這一點可看出巴赫創作活動的連貫性。
『郭德堡變奏曲』開始與結束時演奏的「詠唱調」,由安娜自己手寫記載在巴赫送給妻子的『給安娜‧瑪格達萊娜‧巴赫的大鍵琴曲集』第2集(1725年)上。上面沒有記載作曲者名字,也沒有曲名。由於17世紀初葉就可以看到其低音旋律,是一段傳統性的旋律,因此咸認為可能是作者佚名的古來旋律,非巴赫所寫。但也有認為巴赫所寫者,於是兩派一直論爭不休,到20世紀末葉,這種論爭就達到最高潮。經過一些資料研究與樣式研究,最近的看法,比較傾向於巴赫之作。
『郭德堡變奏曲』是為具有兩段手鍵盤的大鍵琴所寫的曲集,曲中展現在巴赫晚年作品顯著的壯觀的結構美,還提示在巴赫當時算是很先進的古典主義表現要素。
統制這樂曲結構的,是共有32音的低音主題,與這主題所包含的和聲進行。
樂譜:http://imslp.org/wiki/Goldberg-Variationen,_BWV_988_(Bach,_Johann_Sebastian)
其和聲節奏在曲中維持相同,並仔細分配在開頭的詠唱調共32小節的每一小節裡。這段主題在此後的各變奏曲中,沒有一次以原形出現,總是加上線形的裝飾,有些曲子就在和聲上加一點變化,有兩手交差彈奏的變奏曲裡,就把主題移到高音部。
這首詠唱調是有反復的兩段體薩拉邦舞曲(Sarabande),樂曲前半與後半各有16小節,分配得很均勻。其他30首變奏曲,雖然決定樂曲性格的拍子記號與小節數會有變化,但這種對稱架構,就隨著主題一起承繼下來。這種架構的概念,也反映在整部曲集,全部32曲分為各有16曲的前後兩部分。第2部分開頭第16變奏曲採用華麗的法國風格序曲,再以前面第15變奏曲卡農使用g小調,使得法國風格序曲風風光光開始第2部分。由上述幾個地方可以看出,巴赫在這部作品中,以「數字」與對稱的概念做為樂曲架構之重點,以精密而井然的秩序,創作此曲。
再看各曲的配置,在曲集頭與曲集尾安排以「詠唱調」為曲題的優雅的薩拉邦舞曲。此曲的旋律,有豐富的裝飾音。不過,真正成為變奏主題的,是低音的進行,而「詠唱調」共有32小節,也象徵整部作品共有32曲。每一小節配置一個和弦,以安定的和聲節奏形成變奏的基礎。
兩首「詠唱調」之間所夾30首變奏曲,其中包括9首嚴格的卡農曲。這9首卡農曲,每3曲變奏就出現一次(第3變奏、第6變奏、第9變奏…以下類推),而且自同度卡農(第3變奏)開始,依序增加到最後的9度卡農(第27變奏)。也就是說,「3」這個數字管制卡農。再仔細分析,每3首變奏曲成為1組,而這3曲大概由自由的變奏(以各式各樣的寫法與形式寫成的有個性的變奏)、簡潔的二重奏變奏(主要是觸技曲)、以三重奏鳴曲架構寫成的卡農等3首組成。這種組成總共有10組。不過,最後的第30變奏並沒有寫成10度卡農,而是使用特殊的「混合曲(Quodlibet)」以形成高潮。所謂「混合曲」組合大家熟悉的數段旋律而成的樂曲。巴赫在這裡以對位手法,處理兩首民謠。這兩首民謠是「好久沒見,來這兒吧。來吧,來吧。」與「甘藍菜與蕪菁把我趕走。如果媽媽煮肉,我該會一直在那兒。」在回到久沒回去的「詠唱調」之前,巴赫使用這兩首民謠幽默的表達久沒回去的歉意。對這首「混合曲」還有其他有趣的說法,只是對演奏或聆賞此曲沒有直接關係,因此就略而不提。雖然此曲有幽默的性格,但其內聲部需要有精密的演奏技術。巴赫使用的兩段民謠當中,已知其中一曲的主題是「告別」,在慶典舞會中當最後一曲使用。這就是說,巴赫以第30變奏告別這迷人的變奏曲宴會。
其他自由的變奏有2聲部創意曲、小複格曲、法國風格序曲、三重奏鳴曲以及各式各樣的舞曲,愈接近第30變奏的高潮,其着重技巧的性格愈明顯。尤其是迅速而華麗進行的過渡樂節、急速交差雙手的演奏技術、出現在內聲部的震音等,是在巴赫其他作品中很少看到超級技巧,似乎在宣稱巴赫他自己就是演奏大鍵琴大師。
此曲的樂譜還有一本私藏本。據佛凱爾的敘述:「這首變奏曲的印刷本有幾個重大的錯誤,作曲者就在他私藏本上小心更正」。1974年在史特拉斯堡發現巴赫的私藏本,證實佛凱爾的這句話。原來巴赫在一本初版樂譜上,用紅色墨水加註更改與追加。他好像是要出版改訂版。大部分更改,都是製版時的錯誤,但有一部分是後來由巴赫自己改善的。由於此曲的手稿已遺失,因此編纂此曲的經過,只有這私藏本與安娜‧瑪格達萊娜的「詠唱調」手抄譜原始資料。
在這私藏本上得到的最大收穫,是新發現的『14首卡農』(BWV1087)。這些卡農使用「詠唱調」低音主題開頭8音,在樂譜最後的空白頁,由巴赫自己仔細寫進去。這些卡農幾乎網羅所有的卡農手法,愈到後面技巧愈難。各曲內容重視展開卡農的可能性,因而理論性的性格極強。這裡「14」這個數字,一般都認為是巴赫名字英文字母次序數字的總和(BACH = 2 + 1 + 3 +8 = 14)。
許多學者研究巴赫的作品,引出各種各樣的說法,上面所介紹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其實,要演奏或欣賞此曲,重要的應該是各曲的對比。譬如,在第15變奏以小調呈現像似嘆息的主題沉重的卡農後,第16變奏就響起華麗的法國風格序曲,其對比效果絕大。在第30變奏混合曲,以有厚度又有精神的對位法,把數段主題展開得淋漓盡致,然後心平氣和的再現最初的詠唱調,就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這種排列演出之妙,就讓演奏家不顧演奏時間之長,把全部32曲從頭到尾一次演奏完。
如上所述,『郭德堡變奏曲』是為兩段手鍵盤的大鍵琴所寫的曲集,因而各曲都指定要使用的鍵盤。如果要以現代鋼琴演奏時,就得考慮換鍵盤的效果。在裝飾音方面,這部作品也有極為煩瑣的問題。在初版樂譜上所記載的符號,比一般所使用的長得多,不很清楚究竟代表什麼。樂譜出版後,巴赫還曾修改過,但對寫法不很清楚的裝飾音符號,也沒有留下嚴密的指示。這些事情,到現在還根據各種史料,以及參照C. P. E. 巴赫所著『大鍵琴演奏法試論』等書籍繼續討論中。
『郭德堡變奏曲』包括兩首「詠唱調」與30首「變奏曲」。這32首樂曲,除第15、21、25變奏曲採用g小調外,其他都是G大調。各曲的小節數,一般都是32小節,基本上都分為前16小節與後16小節。例外是第3、9、21首卡農與第30首混合曲等變奏曲採用8小節+8小節,第16變奏曲採用16小節+32小節。各曲的節拍以詠唱調的3/4拍子為基本,3/4拍子的曲子有15首(包括中途變拍者),3/8拍子4首,4/4拍子3首,2/4拍子2首,2/2拍子3首,6/8拍子2首,其他還有12/8、12/16、9/8等拍子、18/16拍子+3/4拍子等不一而足。尤其是第26變奏很特別,右手是18/16
拍子,左手是3/4拍子。
詠唱調與所有變奏,前半與後半,在樂譜上面都指定要反復,也就是採用AABB的形式。巴赫其他作品,例如在『平均律大鍵琴曲集』中,一般都不採這種指定反復的形式。雖然『郭德堡變奏曲』各曲的前後半部,都指定要各自反復,但實際演奏時,各曲都可以分別省略反復,也就是在AB,ABB,AAB,AABB等模式中擇一演奏,也不必從頭到尾使用同一模式。而究竟要採用哪一種模式,目前是一任演奏者選擇。演奏者也不見得每次演奏都選用同一模式。例如演奏此曲的大師顧爾德(Glenn Gould),在1955年的演奏是32曲都不反復,也就是全都用AB模式;1959年的現場演奏,則30首AB模式,有兩首AAB模式;1981年則AAB有13首,因而其演奏時間光是反復就長了許多。不過這3次演奏都不曾使用反復後半部的模式。仔細看樂譜,有些變奏的反復部分與第1次出現時有不一樣的地方。第2、4、6、16、25變奏等5曲就是。顧爾德在各次演奏都採用不反復的模式,就是多少省略掉一些巴赫寫的音符。實際演奏時,有沒有反復會使音樂呈現很不一樣的面貌。
各曲在Youtube上的演奏實例,有以動畫解析旋律移動的情形,這在分析巴洛克音樂時特別有用,讀者可以自行尋找。
詠唱調 (Aria。 在出版譜上記載的標題與註記,以下同。)
(WandaLandowska 大鍵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_vkdfl6c60
3/4拍子。有3聲部,薩拉邦舞曲風格。關於這首「詠唱調」,除在上文中隨機談到外,在網路上有迷走先生在「淺談巴哈“郭德堡變奏曲”之Aria」一文裡談得極為詳盡。網址是:http://life.fhl.net/phpBB21/viewtopic.php?t=7499當然這裡所談的不只是「詠唱調」。
第1變奏 (a 1 Clav)
(WandaLandowska 大鍵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j5zBCknLwU
3/4拍子,使用一段手鍵盤,是一首庫朗舞曲。聲部有2。
第2變奏 (a 1 Clav)
(KimikoIshizaka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Zu_tbgT_vA
2/4拍子,使用一段手鍵盤,聲部有3。有卡農風格。
第3變奏 (a 1 Clav. Canone al'Unisuono)
(GlennGould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IY7SzqEGEg
12/8拍子,使用一段手鍵盤,聲部有3,小節數只有16。以三重奏鳴曲形式譜成的同度卡農。
所謂卡農,是一種由一個聲部嚴格模仿另一個聲部旋律的對位法形式。依據馬賽爾‧比基 (Marcel Bitsch)與強‧澎費斯(Jean Bonfils)共著的『復格』一書,「所謂依據卡農的模仿,或單說卡農(有模範、典型等意義)等語詞,是陳述連續而接近的模仿,使兩段樂句(導句與答句)重疊的音樂專用語。」導句就是先出現的先行句,答句就是模仿先行句在後面追趕的追行句。同度卡農就是這兩段樂句的音高相同,2度卡農就是這兩段樂句的音高相差兩度。其他類推。據說譜作卡農是高度理性的數學推算作業。
第4變奏 (a 1. Clav)
(KimikoIshizaka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qIY5xRxO1E
3/8拍子,使用一段手鍵盤,聲部有4。音符跳躍如舞。
第5變奏 (a 1 ovverro 2 Clav.)
(GrigorijLipmanovič Sokolov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u3AsPLlJOE
3/4拍子,使用一段或兩段手鍵盤。聲部有2,採二重奏形式。
第6變奏 (a 1 Clav. Canone alla Seconda)
(GlennGould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KS3DocyLiY
3/8拍子,使用一段手鍵盤,聲部有3。2度卡農。
第7變奏 (a 1 ovverro 2 Clav.)
(GlennGould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0P0HD5JyDU
6/8拍子,使用一段或兩段手鍵盤,聲部有2。是一首西西里舞曲,要以吉格舞曲的節奏。
第8變奏 (a 2 Clav.)
(KimikoIshizaka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eNTy8vO-9k
3/4拍子,使用兩段手鍵盤,聲部有2。二重奏。
第9變奏 (a 1 Clav. Canone alla Terza)
(GlennGould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lihxIgXM7s
4/4拍子,使用一段手鍵盤,聲部有3,小節數只有16。是3度卡農曲。
第10變奏 (a 1 Clav. Fughetta)
(GlennGould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lmAtaQVp4Y
2/2拍子,使用一段手鍵盤,聲部有4。小復格曲。
第11變奏 (a 2 Clav)
(GlennGould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r9wwYiXohc
12/16拍子,使用兩段手鍵盤,聲部有2。二重奏。
第12變奏 (Canone alla Quarta)
(GlennGould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C9P_tJfUU
3/4拍子,使用一段手鍵盤,聲部有3。4度的反行卡農。
所謂反行卡農,是答句的旋律,剛好把導句旋律反轉演奏的情形。
第13變奏 (a 2 Clav.)
(GlennGould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vt02V7FbIQ
3/4拍子,使用兩段手鍵盤,聲部有3到4部。附有裝飾音的緩慢速度小行板薩拉邦舞曲。
第14變奏 (a 2 Clav.)
(GlennGould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wKslczh9W4
3/4拍子,使用兩段手鍵盤,聲部有2。二重奏。
第15變奏 (a 1 Clav. Canone alla Quinta, Andante)
(GlennGould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m723mV2d2Y
行板,g小調,2/4拍子,使用一段手鍵盤,聲部有3。5度的反行卡農。
第16變奏 (a 1 Clav. Ouverture)
(GlennGould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nGMZ9uVb0w
2/2拍子 - 3/8拍子,使用一段手鍵盤,聲部有3,小節數48。法國風格序曲。前半部為莊重的附點音符節奏,後半部速度加快。
第17變奏 (a 2 Clav.)
(GlennGould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FIjOf1LO58
3/4拍子,使用兩段手鍵盤,聲部有2。二重奏。
第18變奏 (a 1 Clav. Canone alla Sesta)
(GlennGould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5Rsw1tIk88
2/2拍子,使用一段手鍵盤,聲部有3。6度卡農。
第19變奏 (a 1 Clav.)
(GlennGould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EzG_9N9xqA
3/8拍子,使用一段手鍵盤,聲部有3。蘭德勒舞曲。
第20變奏 (a 2 Clav.)
(Kimiko Ishizaka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ePWoT87-dg
3/4拍子,使用兩段手鍵盤,聲部有2。二重奏。
第21變奏 (Canone alla Settima)
(Kimiko Ishizaka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ETPgqTGa1U
4/4拍子,g小調,使用一段手鍵盤,聲部有3,小節數16。7度卡農。
第22變奏 (a 1 Clav. Alla breve)
(Kimiko Ishizaka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Ilpb_SEzTg
2/2拍子,使用一段手鍵盤,聲部有4。小復格曲。
第23變奏 (a 2 Clav.)
(Kimiko Ishizaka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Guf0PmQs-s
3/4拍子,使用兩段手鍵盤,聲部有2。二重奏。
第24變奏 (a 1 Clav. Canone all'Ottava)
(Kimiko Ishizaka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ZATT8YjeXQ
9/8拍子,使用一段手鍵盤,聲部有3。8度卡農。
第25變奏 (a 2 Clav.)
(Kimiko Ishizaka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SlB2C0pY5E
3/4拍子,g小調,使用兩段手鍵盤,聲部有3。有裝飾旋律的緩慢速度變奏曲。
第26變奏 (a 2 Clav.)
(Kimiko Ishizaka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6G7_tgPME
3/4(18/16)拍子,這是右手彈18/16拍子,左手彈3/4拍子的特殊節拍。使用兩段手鍵盤,聲部有3。
第27變奏 (a 2 Clav.Canone alla Nona)
(Kimiko Ishizaka 鋼琴,第27、28變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RQ-EQH2UBE
6/8拍子,使用兩段手鍵盤,聲部有2。9度卡農,是全曲中,唯一沒有自由聲部的純2聲部卡農。
第28變奏 (a 2 Clav.)
(GrigorijLipmanovič Sokolov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mDAIp9rpow
3/4拍子,使用兩段手鍵盤,聲部有3。有雙重震音與雙手交差處。
第29變奏 (a 1 ovverro 2Clav.)
(WandaLandowska 大鍵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QQIbQxEk9Y
3/4拍子,使用一段或兩段手鍵盤,聲部有2。
第30變奏 (a 1 Clav. Quodlibet)
(Kimiko Ishizaka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DCzE4AswHA
4/4拍子,使用一段手鍵盤,聲部有4。混合曲。
詠唱調
3/4拍子。譜尾有反始記號(Da capo),再現最初的詠唱調後結束全曲。
上一篇:舒曼:鋼琴小品集『兒時情景』
下一篇:巴爾托克:羅馬尼亞民俗舞曲
背譜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