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3 18:36:38雲翁

布魯克納:交響曲第7號

          

安東‧布魯克納AntonBruckner18241896)的交響曲7E大調,是以第1次在首演時就成功的交響曲而聞名。此曲自1884首演以來,一直保持好評,因而成為在他的交響曲當中,與第4交響曲並列為最受聽眾喜愛的樂曲之一。

有關布魯克納的生平,在維基百科「安東‧布魯克納」條敘述甚詳,請參閱。

布魯克納完成交響曲6號後,在18819月底就開始譜寫此曲的第1樂章。不過第3樂章的樂譜較早完成於188210月,第1樂章的樂譜要到當年年底才完成。1863年左右,布魯克納開始研究與崇拜華格納,1873年更會見華格納,並把交響曲3號呈獻給他,華格納也甚表善意。沒想到這一舉動引起反華格納的樂評家漢斯力克Eduard Hanslick)的敵視,嗣後漢斯力克經常給他較惡意的批評。

德國音樂界在19世紀後半有兩派勢力對立。一派是以李斯特與華格納等人為中心的所謂新德國樂派的勢力,另一派是以布拉姆斯與漢斯力克等人為中心的的所謂新古典樂派的集團。

當時的德國、奧地利,李斯特與華格納等人那種有標題傾向、並且感情表現過多的所謂文學音樂慢慢侵入人心,以很大的影響力控制音樂界。布拉姆斯則無法跟上這種新趨勢,舉起「回到巴赫、貝多芬」的大旗重視古典傾向。第一個支持布拉姆斯的音樂的是舒曼。他在他創設的雜誌「新音樂時報」中介紹年輕的布拉姆斯。沒想到舒曼去世後,這雜誌的立場傾向新德國樂派。1860年,布拉姆斯與小提琴家姚阿幸在柏林發表聲明,抗議新德國樂派與與「新音樂時報」,於是兩派的對立表面化,而且對立得很激烈。

當時華格納派的中心移到慕尼黑與拜魯特,而布拉姆斯派則移到柏林與維也納活動。漢斯力克也在維也納。因此,在1884年以前,崇敬華格納的布魯克納幾乎沒有機會在維也納獲得成功。不過,並不是沒有人推崇布魯克納的交響曲。例如馬勒、沃爾夫等人,都積極擁護布魯克納。只是華格納派在維也納的力量還太弱。

在譜寫2樂章時正當他最敬愛的華格納病危,他「預感華格納的去世」執筆,1883213華格納去世,他就在悲慟當中附加尾聲部,並稱呼第184小節以下為給華格納的「送葬音樂」。2樂章就這樣在當年421日完成,到188395日全曲四個樂章完成。

首演在18841230日,由匈牙利指揮家尼基施Artúr Nikisch)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於萊比錫歌劇院舉行。首演之前,布魯克納與尼基施仔細商討,交換信函好幾次。由於此曲的首演獲得大成功,讓布魯克納生前就得到交響曲作曲家之國際性名聲。布魯克納對這次一反以前各作品,首演就獲得成功一事也非常高興,甚至於寫信給朋友說:「演奏結束後,掌聲達到15分鐘」。不過,布魯克納在漢斯力克等反華格納勢力較強的維也納演奏他的交響曲作品一事很消極。1885年,維也納愛樂計劃在定期演奏會上演奏他的作品時,還特地寫信告訴他們「請不要演奏交響曲第7號」。1885321日,此曲還是在韓斯‧李希特指揮下,完成維也納首演,聽眾的反應空前熱烈。只是漢斯力克還是評論說說:「布魯克納是華格納派中最新的偶像,但還不能說他已成為流行人物。因為聽眾並不喜歡追隨這種流行。我完全無法公平判斷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因為這種音樂並不適合我的性格,看起來已被誇張得不自然,是有病而陷入歪道。」於是布魯克納沒能在維也納得到完全的勝利。其實,他是夾在華格納派與布拉姆斯派之間的犧牲者。

此曲後來呈獻給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

布魯克納的交響曲講得極端一點,只有一種形式。他的交響曲的模仿對象是貝多芬的第9。因此第1樂章都是從霧氣中開始,有人說這是「原始霧」。而第1樂章與第4樂章的尾聲部,經常是全曲中的高潮。以前各樂章的主題,會重疊出現在第4樂章的尾聲部,形成壯麗的結尾。

布魯克納的音樂,大致說來是讓銅管樂器高響,以描繪氣宇壯大的世界的音樂。這跟華格納、馬勒等人站在同一條線上,屬於德國後期浪漫主義的音樂。這大體上是沒錯,只是他們三人所描繪的世界很不一樣。華格納表現的是神話的世界,布魯克納是基督教的天堂,馬勒則是人世。銅管樂器善於象徵高貴華麗的世界,這一點有異弦樂器。巴赫在清唱劇中遇到有神、王室貴族登場的場面,就讓小號高響。

布魯克納的交響曲還有幾個特點:

              1.布魯克納休止:把一個主題開展,到最後來一個全休止,然後若無其事的開始別的事情。

              2. 布魯克納開始:在顫音中,很神秘的開始(「原始霧」)

        3. 布魯克納節奏3連音符+2連音符,或其反形。

        4. 模進(Sequenz):反復同一節奏(尤其在詼諧曲樂章)

 

布魯克納個性相當內向,很在乎別人對他作品的看法,因此對他作品有所批評時,就要更改樂譜。於是他的交響曲每一首都有好多版本。第7號的「初版」在作曲者還在世的1885年出版。國際布魯克納協會的原典版中,哈斯版(1次全集版)1944年、諾瓦克版(2次全集版)1954年出版。此曲不如其他一些曲子,如第1~4號、第8號等曾由作曲者大修改,但詮釋留下來的手稿與資料有差異,因而在初版、哈斯版、諾瓦克版之間,就有幾個地方不一樣。此曲在1883年完成之後,在次年首演、再次年出版之前,不斷在修改細部。要從手稿與資料中明確理出1883年完成時的樂譜,即使在研究者之間都是不可能。而此間所做的修改,有許多地方無法判斷是布魯克納本人的意思,或是受弟子、指揮家的意見所影響。在首演之前,布魯克納與尼基施之間商討過好幾次,書信來往也有幾次,哈斯與諾瓦克都重視這些資料。據說,哈斯盡量探討布魯克納本來的意圖校訂樂譜,諾瓦克則尊重以樂譜留下來的布魯克納的最終判斷。

 

樂譜:
http://216.129.110.22/files/imglnks/usimg/5/55/IMSLP26842-PMLP07929-Bruckner-Sym7fsGutmann.pdf

 

此曲的版本中,最有問題的地方在第2樂章177小節處(樂譜上練習記號W),處理鈸、三角鐵、定音鼓等打擊樂器的方式。這些樂器,在手稿上是以簡單的紙片記錄,然後貼在總譜上。而這紙片上還用鉛筆寫Gilt nicht”(「無效」之意)一詞。哈斯認為加進打擊樂器不是布魯克納的意思,而是首演時周圍的提的意見。布魯克納隨他們的意追加,最後還是註明「無效」而予以取消。因此哈斯版就不採用這打擊樂器。諾瓦克則判斷這裡所寫Gilt nicht文字不是布魯克納的筆跡,因此加進打擊樂器是布魯克納最後的意思,就加在總譜上。
現在的研究者慢慢在提出否定諾瓦克之判斷的見解。理由之一是認為Gilt nicht 筆跡,也像是布魯克納所寫。理由之二是認為打擊樂器之追加,只是「寫在簡單的紙片上貼上去的」,諾瓦克不加註就加在總譜上做為校訂譜。如果採這種看法,應該以哈斯的判斷為正確。但是,如果這部分是Gilt nicht,那為什麼不乾脆把紙片拿掉,或是把整張紙片劃線取消。其實,在「初版」裡,也追加打擊樂器。

實際演奏時,有些指揮家只用定音鼓而不用鈸與三角鐵者,這並不是有什麼史料上的根據,只不過是指揮家自己的詮釋而已。

布魯克納對於鈸、三角鐵、豎琴(在第8號中使用)等樂器,認為「不是交響曲樂器」,因此本來不想使用,但是沒有別的樂器能夠表現他的意思,就只好使用它。不過,第7號的鈸與三角鐵,好像一開始就沒有使用它的意思,只是完稿後依指揮尼基施的建議,由布魯克納本人寫在紙片上追加。問題是後來在紙片上有「無效」字眼,也不知道這是誰寫的。

三種版本還有許多不同點,這裡就不再細述。

 

全曲共有4個樂章:

1樂章 中庸的快板(Allegromoderato)  E大調,2/2拍子。奏鳴曲式,但有3個主題。

(佛特凡格勒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4Eb0R7o4Bk (1/2) (已失聯)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hVWrYoaqjA (2/2)(已失聯)

 

樂曲開始於布魯克納特有的、有如無人高山上雲霧彌漫的氣氛。大提琴在弦樂器的弱音顫音上奏出美麗的第1主題,並將之移送到管弦樂的高音樂器。這主題有跨越兩個8度的廣闊音域,也很長。樂曲開頭就釀出悠然廣闊的氣氛。

2主題開始於雙簧管與單簧管的木管樂器群,然後逐漸擴及其他樂器,其長度也比第1主題長得多。全樂器合奏之後,第3主題開始。先是b小調,然後頻頻轉調。

開展部比較短,三個主題各自開展。第185小節(樂譜練習記號I)處由大提琴演奏的旋律,其動機會在下一首交響曲第8號的第4樂章,成為其第2主題的素材。不久,第1主題以c小調的下降音型由全合奏提出,再一會回到原來的E大調,進入通常的再現部。在比較短的再現部之後,尾聲構築在E音上,使用第1主題的材料結束此樂章。

 

2樂章 慢板(Adagio) c小調,4/4拍子。指示要「非常莊嚴與非常緩慢」(Sehr feierlich und sehr langsam)A-B1-A-B2-A的輪旋曲式。

(佛特凡格勒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3ywKqiCM4A (1/2)(已失聯)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rHddkqAGhQ (2/2)(已失聯)

 

莊嚴而緩慢的輪旋主題(A)以升c小調登場。到第37小節,中板(Moderato)3/4拍子的插曲(B1),則以升F大調提出。輪旋主題(A)在第77小節再現時,又回到緩慢的原來速度Tempo I. Sehr langsam。不過這一次輪旋主題進行時以較快的頻率反復轉調。插曲的第2次插入(B2)開始於第133小節,為降A大調,速度又是中板。這插曲很快就結束,從第157小節開始第2次再現輪旋主題。在小提琴的6連音符上進行的主題,到第177小節終於達到爆炸性的高潮(最最強音fff)。哈斯版以外的版本,在這裡加入打擊樂器(177~183小節,樂譜練習記號W)。而從第184小節(樂譜練習記號X)開始華格納的「送葬音樂」,4把華格納大號奏出嚴肅的音樂。最後輪旋主題在異名同音而同主調的降D大調上演奏,並以最最弱音(ppp)靜靜消失,結束這個樂章。

在這首作品中,只有第2樂章與第4樂章使用華格納大號。這可能由於此曲的譜寫次序為第3、第1、第2、第4樂章的緣故。

 

布魯克納去世時,這個樂章改編為法國號四重奏,在出殯時演奏。

日本昭和天皇去世時,日本有家電視台也一再播放這個樂章。

希特勒很喜歡華格納的音樂,但他也喜歡布魯克納的音樂。他的宣傳短片常用他站在布魯克納雕像前面,聽這首慢板樂章的一段。他自殺的翌日,德國的電台整日播放華格納的「齊格飛送葬音樂」與這首慢板樂章。據說,當時使用的是佛特凡格勒在1942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團演奏的音樂。

 

3樂章 詼諧曲(Scherzo) a小調,3/4拍子。指示要「非常快」(SehrSchnell)3段體。

(佛特凡格勒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R15hXy8dGU(已失聯)

 

這個樂章脫離第2樂章哀切的緊張感,回復布魯克納風格的充滿野性氣氛的詼諧曲。中段是F大調,曲趣悠然。

 

4樂章 終曲 E大調,2/2拍子。指示要「活動,不要太快」(Bewegt,doch nicht schnell)。自由的奏鳴曲式。有3個主題。

(佛特凡格勒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ibRORFUNA (1/2)(已失聯)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_Z0Hz8FktE (2/2)(已失聯)

 

1主題(E大調)使用與第1樂章第1主題同樣的動機,但以附點節奏變為輕快的氣氛。經過頻繁的轉調,很快就移到第2主題。第3主題是合唱風格的旋律,轉調更為頻繁。

開展部以第1主題為基礎構築,不長。

3主題很快就回來,進入再現部。再現第2主題之後,第1主題也回來。之後速度大減,進入尾聲部。第1樂章第1主題在樂曲最後回來。

 

與以前布魯克納交響曲的終樂章比較,這第7號的第4樂章顯得比較輕快可親。然而也有人批評說,這樂章與第4、第5、第8號的終樂章比較太短了些。還有,在再現部主題的再現從第3主題開始,而後第2主題與第1主題,因此也有人認為整體樂章不容易瞭解。

 2017/4/18補記
(佛特凡格勒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團https://youtu.be/ihK5eDpP2vU (全曲)

Scott Lin 2020-03-29 20:30:09

我一直不聽布魯克納
你如果問我為什麼?
我會說
如果我小學兒子聽布魯克納的話,我就聽
其實
對布魯克納沒興趣的原因是
跟馬勒差不多
超大編制又超長
一排練就要3-4個月
浪費時間又找罪受
拒聽拒拉

後來某日電台放了第七的第3樂章
像軍隊來了,感覺不差
以後考慮10年聽一次看看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
布魯克納與馬勒的交響曲作品的確很長,現代人難得有那麼一大段時間細細欣賞他們的作品。
2020-03-30 14: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