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2 14:07:03雲翁

韓德爾:豎琴協奏曲降B大調,作品4-6

                
 

每年到12月,許多古典音樂演唱會就進入韓德爾與貝多芬的季節。各地的音樂團體,都會義演韓德爾的神劇「彌賽亞」與貝多芬的交響曲第9號d小調「合唱」,以募集善款辦理慈善事業。歷年來,不知有多少窮困家庭,因這兩首作品而得到暫時的溫飽。這兩首作品能夠在網路上找到許多資料,以及其歌詞翻譯,因此我就不談,這次談韓德爾與他比較次要的作品「豎琴協奏曲」。

巴洛克時期,音樂界有兩位集巴洛克音樂大成的音樂家。一位是大巴赫,也就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另一位是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ndel,1685-1759)。這兩位同一年誕生。依當時的實際需要,兩位大師都寫繁多的作品,巴赫的BWV作品編號達1087,被後人尊稱「音樂之父」;韓德爾的HWV作品編號達612,還得加上15首補遺,被後人尊稱「音樂之母」。不過比較起來巴赫的光芒蓋過韓德爾,韓德爾只在英國較為有名氣。試想在這裡的愛樂者,比較常聽的韓德爾的音樂,恐怕只有「彌賽亞」(而且只限於「哈利路亞大合唱」)、「水上音樂」與「皇家煙火」等幾部作品,再加幾首歌劇裡的合唱與詠唱等小曲。神劇「猶大‧馬加比(Judas Maccabaeus)」裡有一首合唱曲「英雄今日得勝歸(See the conquering hero comes)」,則常成運動比賽的「得勝歌」、聖誕節的歌曲等而有名,貝多芬則以此旋律寫大提琴與鋼琴的變奏曲。但是韓德爾寫的佳作很多,只聽這幾首實在可惜,也為他叫屈,我們該多聽他的音樂。

韓德爾誕生於德國,卻歸化英國。於是德國人說他是德國作曲家,英國人則說他是英國作曲家。他與巴赫同年誕生,生於德國薩克森-安哈特的哈雷。哈雷市距巴赫的誕生地艾森納赫130公里,在他渡過後半生的萊比錫西邊35公里處。巴赫誕生在音樂世家,韓德爾的家系則與音樂毫無關係。韓德爾的父親是宮廷醫師,祖父則為銅器工匠。他先是聽從父親進哈雷大學唸法律,但他對音樂的熱愛,使他不顧父親的反對,走入音樂之路。當時哈雷市的音樂活動以教會為中心,韓德爾也從瑪利亞教會的風琴師得到音樂教育,後來也擔任改革教會的風琴師。

1703年17歲時擔任漢堡歌劇院的小提琴演奏者,後又成為數字低音演奏者。同時也進行作曲活動,1705年譜寫第1部歌劇「阿爾密拉(Almira)」獲得成功。次年,前赴當時音樂最先進地區的義大利。他路經羅馬、威尼斯、拿波里等地,認識史卡拉第父子、柯賴里等義大利樂壇的大師,自己也以優異的風琴師、大鍵琴師而受人歡迎。並且繼續創作「羅多里果(Rodrigo)」、「阿格里必娜(Agrippina)」等義大利歌劇,也受到喝采。

1710年,韓德爾得義大利音樂家史帖發尼(Agostino Steffani,1654 - 1728)的推荐,就任漢諾威宮廷樂長。16世紀以來,漢諾威盛行音樂,16世紀時以路德派教會音樂為中心,到1936年卡連堡公國的宮廷設置在漢諾威以來,音樂的活動中心也移到宮廷裡。由於各個時代的情勢時有變更,音樂方面也隨著時代有時法國風格的音樂得勢,有時則風行義大利風格的音樂,直到1670年左右義大利音樂成為主流,更興建歌劇院。史帖發尼在1688年到1695年之間擔任宮廷樂長。韓德爾就職後馬上申請休假,前往哈雷市探望母親後,取道杜塞爾多夫與荷蘭到達倫敦。當時的倫敦已盛演義大利歌曲,1711年韓德爾也在倫敦上演歌劇「李納爾德(Rinaldo)」,獲得料想不到的成功。這一年回漢諾威,但沒什麼作為,1712年秋天再赴倫敦,以後就一直在英國。漢諾威在1713年另任命新的宮廷樂長。

回到倫敦之後,韓德爾重新開始歌劇的創作,陸續完成「忠實的牧羊人」等作品。上演成績不能說經常獲得大成功,不過平均說來,還算不錯。他以女王劇院為中心,帶動倫敦的義大利歌劇。經營歌劇也不是一帆風順,有時還遇到劇院經理捲款逃逸以致無法開幕。這時期,除了譜寫歌劇外,也在貴族的公館中從事音樂活動,宮廷見此,也委託他譜寫慶典用的音樂。這段時期剛好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近尾聲,為此他也創作了音樂。其他還譜寫慶祝安妮女王生日的慶典音樂「為安妮女王生誕的頌歌(Ode for the Birthday of Queen Anne)」(此曲在BBC的網頁http://www.bbc.co.uk/radio3/discoveringmusic/pip/4dpjv/  可聽到演唱與導聽,不過都使用英文)。

1714年,命運跟他開玩笑。這一年安妮女王逝世,漢諾威選帝侯Georg Ludwig成為英國國王喬治一世。這位選帝侯就是韓德爾任職宮廷樂長後,不顧職守,到處旅遊時的選帝侯。也就是說,當韓德爾跑到倫敦時,還被老雇主追上來了。他的名曲「水上音樂」就是這個時候作曲的。據說,韓德爾遇到這情形覺得很不自在,沒奈何只好偷偷譜寫此曲,趁喬治一世遊河時躲在河濱演奏以博取國王的歡心,求國王原諒他。不過現在咸認這只是個故事,並沒有這事實。而且喬治一世大部分時間都在漢諾威(他身兼英國、愛爾蘭國王,漢諾威選帝侯),對音樂也不怎麼熱衷。

1719年,韓德爾到德勒斯登找新歌手,從當地的歌劇界挖角,被挖角的德勒斯登歌劇界陷入混亂,甚至於有關門的劇院。巴赫在這一年與1729年,兩次到哈雷市造訪韓德爾,但第1次剛好韓德爾離開,第2次韓德爾拒絕碰面,以致於兩位生活在同時代的大師,始終都沒有見到面。1724年韓德爾歸化英國。

1727年正式被任命為王室禮拜堂作曲家與宮廷作曲家。這是一種名譽職,因此他譜作歌劇與上演歌劇的音樂活動照樣進行。不過,在1720年代倫敦出現義大利巴洛克音樂作曲家兼大提琴演奏家玻農契尼(Giovanni Battista Bononcini, 1670 - 1747)形成對抗韓德爾的勢力,於是倫敦歌劇界就分成韓德爾派與玻農契尼派,事事對立。還常常發生有名的歌手互相攻擊,更產生使用通俗旋律,以英語歌唱的「乞丐歌劇」(http://www.youtube.com/watch?v=nU6p3Ubq42U  此為其中一景)以諷刺當時韓德爾音樂活動中心的皇家音樂院只重視義大利歌劇的作法。1728年,皇家音樂院受此影響而破產。

皇家音樂院馬上恢復活動,預定於5年的時間繼續在國王劇場繼續上演歌劇,韓德爾也像在破產前一樣繼續創作歌劇。然而到這5年之後半,批評韓德爾做法的言論增強,有相當多的音樂院人員受皇太子的支援另外組織歌劇團。1734年,皇家音樂院預定活動的5年已過,但韓德爾暫時還繼續在歌劇方面活動。只是活動場所移到高文花園劇院。另外組織的歌劇團一直活動到1737年就解散,韓德爾又回到國王劇場譜寫歌劇到1738年。此間他也受王室之委託繼續寫慶典音樂,有「喬治2世的加冕典禮頌歌」、「為安妮公主結婚的頌歌」等作品。

1738年韓德爾雖然繼續創作歌劇上演,但經濟上再度面臨困境,再加上霸道的歌手、英國人的抵制等等,使他對歌劇的熱忱逐漸轉向神劇。神劇可以說是沒有舞台裝置與戲服的音樂劇。韓德爾以前在創作歌劇之餘,偶而也譜寫神劇,據記錄,其最早的作品譜寫於1708年。1736年以後的幾年是韓德爾歌劇與神劇並行創作的時期,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是神劇「亞歷山大的饗宴(Alexander's feast)」(1936)、歌劇「薛西斯(Serse)」(1938)等。「薛西斯」第1幕開頭處的詠唱「久違的樹蔭(Ombra mai fu)」很有名,而且這一首也是全世界第1首廣播的歌曲(1906年12月24日實驗廣播)。他最後寫歌劇是在1741年,之後只寫神劇,一生中一共寫了36齣歌劇。

神劇幾乎都以舊約聖經中的故事為題材,但不是在教會中演奏為前提,而都是要在劇院公開演奏的。1740年左右開始,韓德爾每年都譜寫1、2首神劇,「彌賽亞」則完成於1741年。他成為神劇作曲家後,還是繼續寫宮廷的慶典音樂,其中最有名的是「皇家煙火音樂」。1751年開始他的視力減退,次年失明。

巴赫在1749年也患白內障失明,於1950年3月與4月兩次接受英國眼科醫師泰拉的手術失敗,手術後3個月就去世。1758年韓德爾也接受同一個醫師的手術,同樣失敗, 1759年逝世。

現在最有名的巴洛克音樂指揮家之一、尼古勞斯‧哈農庫特(Nikolaus Harnoncourt)在他的著書「何謂古樂」中介紹韓德爾說:「韓德爾是在他的時代裡,第1個偉大的世界人。他開始其音樂生涯時,已經是成功的作曲家、風琴名手、即興演奏家。他的作品經常是為特定的機會、特定的會場、特定的聽眾所寫。他獲得大成功的最大理由,是他總是使用當時的聽眾所能瞭解的音樂語言來寫作品。換句話說,他相練達的演說家,去配合聽眾的水準。韓德爾的作品,是反映作曲家與聽眾之間交流出來的影像,他自己完全認識藝術家的道德課題,那就是人們聽他的音樂而趨於至善。

韓德爾從根本學習他那時代的各種音樂樣式。……他學得各種技能,成為能夠自己演奏自己作品的真正音樂家。他的教養、外國語能力、對所有藝術的關心(他在英國收集繪畫,後來成為重要的收藏品),都使他隨心所欲的應付聽眾的需求。從漢堡時代開始,他是其作品以世界規模(歐洲規模)流通之著名作曲家之一。……他是在古典主義時代以前,在社會上、經濟上獲得成功的少數作曲家之一。與出版社的共同作業,使他的作品大為流通,使他有穩定的收入。」

豎琴協奏曲降B大調,作品4-6(Harp Concerto in B flat Major, Op. 4/6,)HWV 294
韓德爾把作曲的中心從歌劇移到神劇之後,常常在上演神劇之前,或在兩幕之間,由他自己演奏風琴協奏曲。他所譜作的風琴協奏曲幾乎都是為這目的而寫,而聽眾也很喜歡聽他在幕間演奏的此類音樂。然而,1736年所作的神劇「亞歷山大的饗宴」,會在劇中最高潮處演奏音樂守護神聖塞西莉亞的樂器-風琴,因此在幕間演奏風琴協奏曲,有打消原有戲劇效果之虞。考慮的結果,就以豎琴協奏曲替代,演奏的就是這首作品。

此曲的首演於1736年2月19日,在倫敦高文花園劇院首演神劇「亞歷山大的饗宴」時,在幕間演奏,由威爾斯的年輕豎琴家威廉‧包韋爾擔任豎琴。這是「豎琴協奏曲」這一類型音樂的最初的作品。1738年在倫敦出版的「風琴協奏曲集」中,韓德爾把此曲列為第6首,因此有時會以風琴協奏曲的形態演奏。

全曲分為3個樂章:
第1樂章 行板,快板(Andante,Allegro)
降B大調,4/4拍子。活躍的樂章。
第2樂章 甚緩板(Larghetto)
g小調,3/4拍子。獨奏豎琴以平行調g小調奏出旋律,近此章末處有一段華麗的飾奏,經合奏的半終止後,直接進入終樂章。飾奏有許多名演奏家的不同板本,有些很短,有些瀟灑。
第3樂章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降B大調,6/8拍子。

這本來就是在神劇的休息時間,輕鬆聽聽的音樂,不需要太多的解說。此曲原是由豎琴與管弦樂演奏的音樂,但是由於豎琴的曲目不多,因此後人就把此曲改編為各種搭配的形式,讓豎琴在許多狀況下,都能展現其優雅音色,此曲就成為豎琴演奏家喜歡演奏的曲目。

(Mauro Pacchin 指揮Lugano 曼陀鈴樂團; Elisa Netzer(16 歲) 豎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33KZi6paWU (第1樂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VBiHIvTRRI  (第2、3樂章)

蹉跎歲月 2011-01-02 12:19:23

變了悄悄話, 我也看不到自己在講甚麼呢:P

我在我的網志中最近寫了有關莫扎特與安魂曲的介紹, 有興趣可看看~

http://hk.myblog.yahoo.com/kevin_navigator/

蹉跎歲月 2010-12-30 17:55:47

謝謝你對古典音樂的介紹.. 剛從google裡搜尋,就發現你的一篇關於格雷果聖歌的介紹(就發現你這個blog了)...我最近對格雷果聖歌及末日經很感興趣, 本來是想在網頁找相關資料,幸而認識到你這個網,很到十分感謝及欣喜...
這個是我的blog:
http://hk.myblog.yahoo.com/kevin_navigator/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喜歡聽格雷果聖歌的愛樂者不多,你能感覺到其優美特質,實難能可貴。在這紛擾的現代裡,格雷果聖歌的確會安撫聽者的心情。耶誕節用的格雷果聖歌,也有很值得聆賞的,如午夜彌撒、第3彌撒等。可惜在網路上找不到,因此沒介紹。有唱片可買,如果喜歡,可在市面上找找看。 2010-12-30 18: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