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02 22:10:11雲翁

舒曼:大提琴協奏曲a小調,作品129

 

           

今年是蕭邦生誕200年,因而大家的目光都朝向蕭邦。其實還有一位重要音樂家,今年也是生誕200週年,那就是羅伯‧亞歷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1810年6月8日 - 1856年7月29日)。他是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代表浪漫主義音樂的音樂家之一。他的妻子是克拉拉‧舒曼(請參閱2007年5月24日本台「克拉拉‧舒曼的音樂」一文)。

舒曼於1826年喪父,母親希望他學法律,乃於1828年進萊比錫大學。但他本人希望成為音樂家,於是1830年師事有名的鋼琴教師威克(Friedrich Wieck)學鋼琴。同年出版「阿維克變奏曲(Abegg Variations)作品1」。這首舒曼在20歲時譜寫的作品獻給伯爵千金Pauline von Abegg,不過現在已知道並沒有這個人物,舒曼只是把Abegg 5個字母轉換為A-bB-E-G-G五個音,引導出主題而已。這在當時是一個很新的創意。
(Lang Lan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i_0NDnBdkY阿維克變奏曲)

1831年他正式開始學作曲。不料過度的練習,傷到他手指,只好放棄彈鋼琴,專心當音樂評論家與作曲家。1836年,他就任『新音樂雜誌』主筆,直到1843年。1840年以前他都創作鋼琴曲,但1840年開始熱中於歌曲的創作,在1年左右之間,譜寫『詩人之戀』『歌曲集』作品24、39『女人之愛與生涯』等作品。這一年被稱為「歌曲之年」。1841年則被稱為「交響曲之年」,創造交響曲第1號『春』與交響曲第4號初稿等。1842年則集中寫『鋼琴五重奏』等室內樂曲。1844年移居德勒斯登,寫鋼琴協奏曲。這時候,他的精神開始有點失常。

1853年,當時20歲的布拉姆斯訪問舒曼,舒曼聽到布拉姆斯彈奏他自己所寫的奏鳴曲,還在『新音樂雜誌』寫文章大為稱讚。到1854年他的精神障礙顯著惡化,2月27日投萊茵河自殺被救,住進精神醫院療養。在病床上他也嘗試作曲,但這時期所寫的作品與信件,後來都被克拉拉廢棄。1856年,因梅毒而衰弱的身體引起肺炎而去世。臨終告訴克拉拉的最後一句話是:「我知道」(Ich wei)。這是克拉拉在日記上所記載的。

舒曼的大提琴協奏曲a小調作品129是1850年的作品。當時舒曼就任杜塞道夫市音樂總監,精神也較為安定。舒曼對大提琴的音色甚感魅力,寫出這首全曲充滿浪漫的憂愁氣氛的協奏曲。當時大提琴協奏曲並不很通俗,因此這首作品好像在舒曼生前不曾上演過。此曲有時與德弗乍克、海頓的大提琴協奏曲並稱「3大大提琴協奏曲」,但在舞台上演奏的機會不很多。不過還是不失為大提琴的重要曲目。

此曲有3樂章。其形式跟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一樣,需要3個樂章連續演奏而不中斷。演奏時間並不很長,但獨奏大提琴需要相當高度的演奏技巧。舒曼的協奏曲作品,除了這一曲外,還有鋼琴與小提琴各一曲。

第1樂章 不要太快(Nicht zu schnell )a 小調,奏鳴曲式。

一開始,管弦樂靜靜奏出E-A-C三個和聲。這一小段序奏音形,是成為全曲核子的動機。接著,獨奏大提琴奏出源自同一動機的富有感情的第1主題E-A-H-C-
A-E-C。之後,管弦樂也以包含8度音跳躍的音型逐漸高揚。然後,獨奏大提琴從低音域跑上來提示第2主題。就這樣,大提琴利用琶音,在高音域與低音域之間自由來往。管弦樂的聲音比較客氣,為了使大提琴顯現,總是比較有節制而不喧嘩。經過大提琴飾奏風格的樂句之後,呈示部結束,音樂進入開展部。

開展部的中心在第1主題,獨奏大提琴總是推到最前面。再現部大致依照呈示部進行,但已省略一部分。之後的尾聲有飾奏風格。管弦樂會逐漸熱情的高揚,但漸被抑制而移入第2樂章。這樂章使用不少連結線,因而一方面注意節奏感,另一方面則使音樂的進行很流利。同時,雖然採用a小調,卻多用#D音,顯出受匈牙利音階的影響不少。

第2樂章 緩板(Langsam)F大調,緩慢的三段體。

這是像間奏曲的樂章。管樂器的3個和弦,把音樂從前樂章帶進這個樂章。大提琴先降低之後,唱出充滿希望的上行旋律。這是平靜卻藏有熱氣的音樂。中間樂段可以欣賞到雙音奏法的浪漫聲響。管弦樂中的大提琴部演奏一段二重奏之後,長笛奏出第1樂章第1主題。大提琴稍稍跟隨後,又回到第2樂章瞑想似的世界。大提琴以宣敘調風格在兩個世界間徘徊,然後加快速度進入第3樂章。

第3樂章  很活潑的(Sehr lebhaft)a小調,奏鳴曲式。

出現很有節奏感的主題,很清楚的與第1樂章有關聯。管弦樂與大提琴對話一陣子後,大提琴華麗的表現一番,並在向上的音階上逐漸高潮。在開展部,獨奏大提琴與管弦樂頻頻對話。到再現部,大提琴更加熱情。在附有管弦樂伴奏的飾奏樂段,大提琴以高難度的技巧,在高音域活躍。到尾聲部加快速度,快活的結束全曲。

Pablo Casals, cello,Eugene Ormandy/Prades Festival Orchestra,(1953))
(1)http://www.youtube.com/watch?v=fVOVxaGP6Js(第1樂章)
(2)http://www.youtube.com/watch?v=ZwdsogfFKn8(第1樂章後段、第2樂章)
(3)http://www.youtube.com/watch?v=X3eubuQWNns(第3樂章)

 

卡薩爾斯(Pau Casals, 1876 - 1973)是西班牙大提琴家、指揮家、作曲家。因確立大提琴近代演奏法,並以令人感到深刻精神性的演奏而被認為20世紀最大的大提琴家。其最有名的功勞是發現一向被認為是練習曲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共6首)價值,並廣為介紹。

Mstislav Rostropovich, cello,Leonard Bernstein/ 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1)http://www.youtube.com/watch?v=UwOisqjXUEo(第1樂章前半)
(2)http://www.youtube.com/watch?v=LiqRndIxF4w(第1樂章後半)
(3)http://www.youtube.com/watch?v=Suz0YUCN4Hw(第2樂章)
(4)http://www.youtube.com/watch?v=jmn2AGc5u-M(第3樂章)

 

羅斯特羅波維奇(Mstislav Leopol'dovich Rostropovich, 1927 - 2007),舊蘇聯的大提琴家、指揮家、鋼琴家。代表20世紀後半的大提琴大師。他有高超的技巧與豐厚的音量,其演奏規模很大。做為鋼琴家,他以為其妻子 薇許涅芙絲卡雅伴奏而有名。(請參閱本台『巨星殞落─羅斯托洛波維奇』,『另一位今年80歲的女高音─薇許涅芙絲卡雅』各文)

Jacqueline du Pre ,  cello,  Daniel Barenboi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VkiOor1I1Q(第1樂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Q47q7ykeLs(第2樂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1frs-2QALA(第3樂章)

 

賈桂林‧杜‧普蕾(Jacqueline Mary du Pr,1945-1987),英國的天才大提琴家。4歲時在收音機聽到大提琴演奏,就立志當大提琴家。10歲時已在國際性比賽得獎,12歲在BBC主辦的音樂會中演奏。16歲演奏艾爾嘉的大提琴協奏曲而獲得國際性名聲,當時她的教父以約10萬美元購得名琴大衛朵夫‧斯特拉迪瓦里送她,之後杜‧普蕾終身使用此琴。1971年(26歲)得的多發性硬化症逐年惡化,幾年後不再能從事演奏活動,於1987年(42歲)去世。去世後,名琴大衛朵夫‧斯特拉迪瓦里轉送馬友友。

Yo-Yo Ma, Cello, Sir Colin Davi/ Sinf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yrOwVw_P6o(第1樂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NcCwJaj48A(第2樂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ojZ587N7G4(第3樂章)

 

馬友友大概無需我在這裡贅言,是當代最傑出大提琴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