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鋼琴奏鳴曲第2號,作品35 「送葬」
蕭邦共有3首鋼琴奏鳴曲。第1首是十幾歲時的作品,雖然重視鋼琴演奏技巧,但內容不出練習之域,因此提到蕭邦的鋼琴奏鳴曲,大多只講第2號與第3號兩曲。
所謂「奏鳴曲(Sonata)」是古典音樂的一種樂曲,是由幾個各具有一定曲式的樂章組成的器樂曲。奏鳴曲通常有4個樂章,而第1樂章多採用「奏鳴曲式」,這是奏鳴曲的特徵。奏鳴曲式常具有第1、第2兩主題,這兩個主題會在主題呈示部提出來,而在接下來的開展部做各種變化,最後在再現部重新出現以結束樂章。其實有許多奏鳴曲並不規規矩矩遵守上述的形式,尤其近代與現代的奏鳴曲。
有上述形式的音樂,如果是由獨奏樂器演奏的器樂曲就是奏鳴曲;由管弦樂團演奏的器樂曲就是「交響曲(Symphony)」;如由少數幾件獨奏樂器演奏就成為「室內樂曲(Chamber music)」,如弦樂四重奏、單簧管五重奏;獨奏樂器與鋼琴的二重奏,一般都稱為奏鳴曲,如小提琴奏鳴曲、長笛奏鳴曲;如由獨奏樂器與管弦樂團演奏就成為「協奏曲(Concert)」(通常只有3個樂章)。當然,這也只是原則,事實上有一大堆例外。
蕭邦的鋼琴奏鳴曲具備上述奏鳴曲之特徵,但顯然與古典鋼琴奏鳴曲不一樣。試與莫札特的鋼琴奏鳴曲比較,馬上就會發現兩者的異質。各樂章的形式是在古典規範之內,但隨處放着獨自的創意,包含多彩多姿的要素。
蕭邦的多樂章作品不很多,而鋼琴奏鳴曲第2號的成立過程,更是不尋常。蕭邦是在已完成的「送葬進行曲」的前後添加樂章,湊足4個樂章而成這首鋼琴奏鳴曲第2號。於是各樂章的關連十分難懂。
古典音樂裡有兩首很有名的「送葬進行曲」,一首是貝多芬英雄交響曲的第2樂章,另一首是蕭邦的這首「送葬進行曲」。當然在古典音樂領域裡還有許多「送葬進行曲」,上述兩首是其中最有名的,而實際上有些偉人名士的葬禮中,也曾使用過這兩首音樂。這就像許多古典音樂的結婚進行曲中,最有名而在實際生活中使用的,是華格納與孟德爾頌的兩首一樣。
如上所述,蕭邦的鋼琴奏鳴曲第2號是配合送葬進行曲配置前後樂章而成,或許是這個原因,各樂章的曲趣都在該樂章裡完結而自成一套,以致給人連繫散漫,無法捉摸的印象。在當時,這種奏鳴曲架構太嶄新了,也就難怪很難得到當時聽眾的理解。不過喜歡新創意的舒曼則稱讚說,「他把性格不一樣的4個狂熱小孩擠進所謂奏鳴曲的框架中,這是暴行!」(故意以反語法稱讚)。
的確,這首作品聽來各樂章好像都獨立而互相沒有關係,但有人認為每個樂章都使用小三度音型的動機,這就是連繫各樂章的因素。同時,除了第4樂章以外,各樂章的主題動機會給人深刻印象,也容易記,因而是一首容易欣賞的音樂。
第1樂章 極緩板─加倍速度(Grave~Doppio movimento)降b小調 2/2拍子
4小節沉重的序奏之後,左手彈出廣音域的伴奏,右手隨後激動的(agitato)彈出有焦慮感的細碎的降b小調主題。這部分的演奏,左手如果沒有大到可以一次壓10度鍵盤,就不容易演奏。鋼琴詩人表達出來的這段充滿哀愁的重複「降D─B」小三度音型的第1主題,一下就抓住聽眾的心。第1主題像一陣聚雨,急速通過之後,音樂逐漸轉入降D大調的第2主題。第2主題的旋律很美麗,但是好像逐漸成為蕭邦從心底的呼叫。主題呈示部會重複一次,並以3連音符的擂打,有力的結束。
在開展部,第1主題細碎的動機在低音部開展,第2主題也進來進行複雜而不易弄清楚的轉調,樂譜上也出現一大堆的臨時記號。音樂逐漸高昂,最後形成高潮。這部分正是演奏者展現其技巧的地方。從開展部進到再現部時,蕭邦使用半音階轉入大調。
通常的奏鳴曲式,其再現部的架構幾乎與呈示部一樣,但這曲的再現部省略第1主題,直接把在呈示部採用降b小調的第2主題,在下降小三度的降B大調再現。像這種主題的省略,在蕭邦奏鳴曲以外的其他作品也常見,成為蕭邦樂曲構成上的一個大特徵。於是再現部以第2主題為中心進行,到尾聲部分,才在低音部讓第1主題露一下臉(這也是蕭邦常用的技法),最後以B大調主和弦結束這樂章。
(Martha Argerich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9Zcy3-UlbY
(Ivo Pogorelich 鋼琴,省略呈現部的重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L_I1z5OHe4
(Grigory Sokolov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Xi589eG2HI
第2樂章 詼諧曲,不太快的急板(Scherzo, Presto ma non troppo)降e小調 3/4拍子
典型的三段體詼諧曲樂章。在奏鳴曲樂曲放詼諧曲樂章,貝多芬是始作俑者。後來由舒伯特等人承繼下來。在四樂章架構的音樂裡,詼諧曲樂章多安排在第3樂章,不過貝多芬本身也有安排在第2樂章的例子(如合唱交響曲),可見詼諧曲要安排在第幾樂章並不規定得那麼嚴格。
樂曲一開始就出現情緒激動的不協和弦擂打,8度音程的急速跳動,4度和弦的半音階進行等,要克服的演奏技巧也不少。這樂章有285小節,是首規模不小的詼諧曲。激動的主部過後,是夢幻似的情緒平穩溫和的降G大調中段。這部分與主部成鮮明的對比。主部以縮短形式在降e小調上再現,最後中段的主題露一下臉後結束。這樂章連繫第1樂章與第3樂章,而自己也有適度的獨立性與緊張感。
(Martha Argerich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nUBOYq04ZQ
(Ivo Pogorelich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l7GJQHrj_g
(Grigory Sokolov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Gr7_yv6hDI
(Alfred Cortot鋼琴,第1、2樂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dFzmdibjfQ
第3樂章 送葬進行曲,緩板(Marche funebre, Lento)降b小調 4/4拍子
這樂章就是有名的「送葬進行曲」。蕭邦不喜歡標題音樂,因此只寫「進行曲」,但這首曲子顯然是除了送葬以外,不會是其他進行曲。這首曲子也沒有呈獻給任何人,因此也不知道是為誰寫的。有人說是為蕭邦他自己,也有人說是為被他國侵略的祖國。
這首奏鳴曲中,這個樂章最先作曲。採三段體。一開始就表現出灰暗沉重的氣氛,這正是悼念死者的儀式所使用的音樂。這悲痛的情緒逐漸高漲,終於爆發為悲痛的呼叫。相對的,中段是降D大調的平靜而美麗的旋律,而轉入降A大調後,情緒會略微高揚。要表現這部分難以忍耐的情緒,並不很容易。再現部大致與呈示部一樣。
(Martha Argerich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YIxdpkESQY
第4樂章 終曲,急板(Finale, Presto)降b小調,4/4拍子
許多人都無法理解這樂章。全章都是左右手齊奏不可思議的3連音符。究竟想表現什麼呢。蕭邦自己只說「在進行曲之後,左手與右手以齊奏談話」。有人覺得好像是送葬的行列過後,在無人的墓地吹動的走沙冷風。也有人說是「秋風把枯葉散落在新墳上」。這章終曲的解釋議論紛紛,演奏者則要絞盡腦汁使自己的演奏能自圓其說。
有人說,這個樂章看來只是羅列音階,但只要仔細研究樂譜,則會發現在這音列中隱藏著主題的片段。也就是說,這首作品看來散漫而不統一,但還是以小三度為各樂章的主題,全曲以此統一。在第4樂章,小三度動機已分解為半音階。這小三度動機在第1樂章漂浮着悲嘆的情緒,第2樂章成為粗暴的感情,到第3樂章是沉重的進行曲,最後就把一直支配全曲的小三度動機打散得零零碎碎。就好像把過去的事情,認為是鏡花水月,消失得無影無蹤。蕭邦真的想這種終曲嗎?
(Martha Argerich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FWccQwUYJo
(Ivo Pogorelich 鋼琴 第3、4樂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iCx8QkuIeQ
(Grigory Sokolov鋼琴 第3、4樂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HXkVEAjB6o
(Alfred Cortot鋼琴,第3、4樂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Wa1bEobmxM
(Vladimir Horowitz鋼琴,全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YG-Q-TlC8E
(免費樂譜)
http://imslp.info/files/imglnks/usimg/6/6c/IMSLP00494-Chopin_-_Piano_Sonata__Op_35.pdf
我覺得funeral march應該是喪禮隊伍的行進,應該不能看到march就譯成'進行曲',進行曲是雄壯威武的那種,這首是奏鳴曲。
有兩點提供你參考:
1.葬禮隊伍在進行時所演奏的音樂,也叫進行曲。這種進行曲雖然沒有雄壯威武,但也莊嚴悲哀。維基百科上,有關葬禮進行曲的解釋是「送葬進行曲(德语:Trauermarsch,法语:Marche funèbre)是一種進行曲,通常為小調、單二拍子曲式,營造送葬的莊嚴感。」所舉例子中,也有蕭邦的此曲。
2.在奏鳴曲的某個樂章安排某種音樂,是極其平常的事,其最普遍的例子是安排小步舞曲與詼諧曲。葬禮進行曲(或譯為送葬進行曲)是其中一種而已。
蕭邦的第1版樂譜,這一樂章寫明是Marche funebre,通常都翻譯為葬禮進行曲(或譯為送葬進行曲)。 2011-08-15 15:10:32
這首奏鳴曲最近常常聽,喜歡其中的一種黑色幽默。那一段哀傷在我看來一定是刻意的,表演式的,像葬禮上制式的舉哀,如果是真正的哀傷,蕭邦就不會做出那樣的安排;開始與結束像開關電燈一樣乾乾淨淨,那太過即時而順理成章了。
難得的介紹樂曲的好文章,版主描述音樂功力了得,形容也十分的貼切,一些音樂術語稍有失誤,不然就更加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