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09 11:24:0400

雷根不死,長伴此間

一、上週行政院會通過6,108億元的重大軍事採購特別預算草案,未來將自94年起分15年編列此項軍購預算,並將以國防部賣地、財政部舉債、釋股等多重方式來籌措所需財源。

二、美國前總統雷根於台北時間6月6日清晨因阿茲海默症病逝於加州洛杉磯。

這兩則新聞看來似無關連,然而,其間卻存在著諸般可相對照之處,頗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

相較習於媚美的台灣媒體所給予雷根的溢美之詞:「樂觀」、「幽默」、「終結冷戰的和平推手」;事實上,雷根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戰份子」。

其對於共產政權的極度嫉恨,使得他以「邪惡帝國」來稱呼前蘇聯;也曾挑釁般地在一次麥克風測試中,宣稱將在5分鐘後,進行對於蘇聯的全面轟炸;其任內更編列高達1.87兆美元的天價軍事預算,與蘇聯展開軍備競賽。雷根的這種作為,其實正是典型的冷戰思維,因此,若將其美化為終結冷戰的推手,實在是過於牽強。

同時,諷刺地,在宣稱冷戰已經結束的今日,台灣卻依循冷戰思維,編列大筆國防預算,準備與中國進行軍備競賽,這其中,難道只是湊巧嗎?

當然不是。

雷根被稱為新保守主義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主張具體的呈現於(利於富人的)減稅、(不利於窮苦大眾的)刪減社會支出、大幅增加國防預算、強化私有資本部門,以上的每一項政策,對照於今日的台灣,是否令人感到似曾相識?是的,實際上,台灣今日所奉行的,也正是這種雷根的新保守主義政策。

以反共妒恨為基調擴充軍事預算、以拍賣國有資產(另一面即為私有化)來籌措軍費、對於維護社會平等的社會政策不屑一顧、持續且擴大對於私人資本的賦稅減免,每一項,都是跟著雷根的腳蹤。

這種一味擴充軍備,卻無視於平民百姓社會需求的國家決策,是雷根政府的特色,當然,也是今日台灣政府的標記。

以一例言之,規劃已歷10年以上的國民年金法,至今不但未見蹤影,其聲更是日趨微弱、幾不可聞,台灣政府更可能以修補式的各類老人津貼,來取代這項制度性的社會安全計畫,在出生率快速下降的台灣,未來老人們晚年生活之悲涼似已可預期。

雷根政府政治上的新保守主義,加上經濟上的新自由主義,造就了今日美國懸殊的貧富差距,然而,這也將是未來台灣社會的一面借鏡。雷根其實並未逝去,至少,在今天的台灣,他的幽靈還籠罩著我們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