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18 00:35:02趨勢與波段

評~說話藝術的修練~成功者是相信看得到,失敗者是看到才相信

> 說話藝術的修練..來源:網路流傳
>
古時候有個秀才很有才氣,很喜歡用打油詩取笑人。有一次縣老爺寫了一首詩,召集文人雅上用餐一起欣賞,因為縣老爺也頗好舞文弄墨,所以自封名號「西坡」以媲美「東坡居士」。
>
>
>
正當大夥兒讚賞縣老爺才情洋溢之際,秀才冒出了一首詩「古人有東坡,今人有西坡,這坡比那坡,差多!」,氣得縣老爺大為光火,卻因當著眾人的面,不便發作。餐後眾人隨縣老爺逛後花園,正巧遇到縣老爺的夫人,秀才叉出口成章
>
「遠見一姑娘,金蓮三吋長,為何這般小,橫量。」把夫人氣哭了。
>
>
於是懷恨在心的縣老爺處處想找機會修理秀才,有一次終於成功地陷害秀才,
將他發配充軍─襄陽。在押解的途
>
中,秀才的舅舅得知此不幸消息,特地準備食物送給他吃。
他舅舅從小因眼疾致使一眼失明,可是當見到外甥如此慘狀,
> 也不免悲從中來,潸然淚下。秀才又順口
>
做了一首打油詩「充軍到襄陽,見舅如見娘,兩人齊淚下,三行。」。
如此取笑一眼失明的舅舅,氣得舅舅連食物也不給他吃,掉頭走人了。
>
> 三種不該說的話
>
在組織運作中常常聽到這個故事,所以我們稱不該講的話叫「三行話」。某個人很喜歡講「三行話」,我們就叫他「大三行」;如果有人在當場講了不是很適當的話,旁邊就會有人糾正他「你三行啊!」或者說「別那麼三行,好不好!」。身為一位領導者,我們必須要求自己某些話不要說,諸如:
>
> *負面的話
>
舉凡悲傷、憂愁、抱怨或者自怨自艾的詞句,都必須從平常說話的言詞中拿掉,
因為這種話只會引發更多的負面效應。組織中如果充滿了這種言論,組織的成長就會停滯,因為每個人都會去找一個負面的理由,來當作自己尚無法成功的藉口。
>
> *批評的話
>
攻擊性的言詞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任何批評都像仰天吐口水,終究會掉到自己臉上。組織中批評的話多了;優秀的人才就進不來,也留不住,因為再完美的人也是需要被肯定的,而批評卻像冬天的寒風,是無孔不入的。
>
> *未經證實的話
>
>
一句話縱使正面積極。縱使能鼓舞人心,可是難辨真偽,這種話我們不能講,因為既是未經證實即表示可能改變。如果我們一旦說出口,而結果並非如我們所言,將失信於組織。一旦組織認為領導人的話可信度不高時,這個組織不會有忠誠度,更不易團結,日能流於四分五裂,各自尋求答案,各自保有一部份真相而各自為政。
>
> 謹慎言行、創造領導風範
>
「一言興邦,一言亡國。」,謹言慎行是做一個有擔當的領導人必須做到的,尤其組織中耳語傳遞非常快速,一句失當的言詞可能引發組織的反彈,進而對組織造成傷害,身為一個領導者不得不重視這門修鍊的功夫,而此功夫必須自此刻起修鍊,且隨時修鍊。    作者:張皓翔

*********************************************************




這個故事的重點好像是秀才的說話,少有人注意:懷恨在心的縣老爺處處想找機會修理秀才,這是否有理?
或許有人會說那不是文章的重點,那是要讓人注意到秀才亂說話的下場。
一個好的故事不能只是強調重點,其他枝節一概不管,
因為若只要注意重點就好,其他的部分皆可以忽略,那麼根本不必講故事,
直接說"說話是很重要的藝術"就好,整個故事的重點就在此。
所以,只有重點,其他部分卻不嚴謹的故事,
就跟一篇故事聽完卻抓不到重點一樣,都是屬於失敗之作。


有人回應我"評~時間之缸"一文,說重點在最後一句話
「一個井然有序的心靈,知道事情的優先順序,聰明的時間管理:就是按事情的重要性,將它們依序放進時間之缸裡」,我不應該批評其他的部分。
他的意思是只要記住這句話就好了,其他部分都不必去理會,
因為文章要表達的意思就是那句話而已,其他的都不重要?
這個人的腦筋是在裝屎嗎?到底有沒有在思考啊?
當然文章的重點要先抓住,知道之後就要去考量表達的好不好、美不美,
這就要去研究故事的內容了。
而且有時候一篇文章有所謂的絃外之音,那就是要從其他側面去推敲,
而非只是眼前的重點是這裡。
甚至這些所謂的絃外之音是要比文章的重點還有意義,這是常常有的。


像這篇"說話的藝術的修練"我就覺得沒什麼價值,廢話一堆,
但是懷恨在心想修理一個人,這倒是值得討論的話題。
如果怪秀才說話沒修養、不知輕重,那縣老爺的度量、氣度是否更要包容?
別人說你兩句不中聽的話,你就陷害別人?
所以,這篇文章若是有價值的話,不是在"說話的藝術的修練",
而是如果聽到不中聽的話,要學習容忍。

聽到負面的話,要能夠自我激勵、愈挫愈勇。
負面的消息愈多才是賺大錢的好機會,當股市跌到谷底,新聞是一片負面消息,
好像台灣要亡國了,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你要因為負面的消息而害怕、
裹足不前?或者趕快賣股票,全部出清移民去也?
那你會殺到最低點。
行情總在悲觀中誕生,在樂觀中毀滅。


聽到批評的話,要能夠由衷的感謝,竟然有人對我那麼好,
指出了我哪裡需要改進的,這是你的一面鏡子,忠言逆耳啊!
而不是拍馬屁說你好完美,讓你失去戒心,讓你得意忘形。
要打敗一個人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墮落,墮落後就會腐敗,
腐敗之後就會滅亡,所以你的位子就被取而代之。


聽到未經證實的話,你要感到高興,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創意,
別人提供了新點子,高興都來不及了,怎麼會排斥。
不能任何事都等到證實了才要說出口,成功者是相信看得到,
失敗者是看到才相信。
但是等到你看到了,別人也看得到,那還有你的份嗎?
就是因為未經證實,所以這些話才更有意義,
否則只說一些已經證實的過去事,對我們能幹麻?
知道阿扁是現在的總統的意義很重大嗎?
有人說下一任總統是馬英九,這不是更有意義,但是卻是未經證實,
能不能證實現在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有意義,
才有去創造或改變命運的可能。
支持者要努力使理想成為事實,反馬者就要想辦法全力阻止。
已經成定局的事情,不是說不要去知道,就算知道了也完全無意義,
而是說知道朱元璋和知道下屆的總統是誰,
當然是預測未來的事情更重要。所謂的預測未來,當然都是未經證實的事。
已經生米煮成熟飯的事情就不需要任何的期盼,處女的第一次才會令人衝動,
難道要別人先用過、證實沒問題,你才會覺得好用?
別人尚未實現的事情你先去開創,你才是市場的領先者,
你是在領導市場未來的趨勢,而非等到別人已經做出來了,
已經實現的事情,證實確實可行了,你才一窩蜂跟進,
那麼你永遠只是跟隨者,而非領導者。
當市場趨勢已經確定,你才跟著別人的腳步走,
那麼這個趨勢也差不多快要去死了!



所以,要謹慎言行?一句失當的言詞可能引發組織的反彈,
進而對組織造成傷害?
怎麼只想到一言亡國?前一句是一言興邦怎麼不提?
不要只擔心說錯話的後果,就變得不敢大膽的有話直說,因為怕犯錯,
多說多錯少說少錯,乾脆不說就都沒有錯?
這是中國古代非常壞的舊思想,只是怕犯錯,該講的話都不敢講。
犯錯並不可怕,過則無憚改有什麼好怕?
知錯卻不認錯才是最無恥,輸了卻輸不起才是令人作噁。
一個人就是要勇於去冒險、勇於去開創新局,既然是冒險就是會常犯錯,
這是很好的現象,犯錯了才知道哪裡要改進,成功者是失敗的次數比別人多很多!

說錯一句話的影響有那麼大嗎?一言亡國?
那未免也太高舉言語的功能了,我們認為一個人有沒有錯,
不只是看他的說法,也要看他的做法,而且做法的重要性是九成,
因為只會說不會做的人是一大堆,心口不一、言行不一致是常有的事,
所以看一個人怎麼做才是重點。
怎麼說也有他的意義,就是呼口號、政策性的宣示罷了。




總之,說話的藝術是什麼?簡單一個字表達:爽。
藝術的美是什麼?當然是爽,你覺得不爽就是不會欣賞藝術。
你聽一首歌好不好聽的標準是:爽。
畫美不美?也是爽。
如果你懂數學,那麼你也會感受到數學抽象簡潔之美,對數學家而言是很爽的,
一般人不懂、沒興趣,因為一看到數學就不爽。
美學是一門學問,那是理論方面的建構,但是對於美的感覺,
那是原始的直覺衝動,每個人都能去體會的感受就是爽。
所以,要修練你說話的藝術,就是說一句話前先問自己,你爽不爽?
不爽就幹譙,這就是藝術,你敢勇於秀出自己嗎?
基本上我很欣賞文中的秀才,他很有才氣卻被埋沒,
還被認為不識大體、不懂說話的藝術?
因此,"說話藝術的修練"一文是很不值得一讀的文章,
沒有提供我們一些新的見解,都是一些老生常談的廢話,錯誤百出,
不論是談如何說話,或關於領導統馭方面的話題,這篇都是少見的劣品,
難得的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