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9 16:55:12兵兵

1938年蔣介石日記:惟有持久抗戰 方有和平之道

  南京陷落后,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內部主和派一度抬頭,但蔣介石堅決拒和,力主堅持抗戰國策。1938年3月13日, 蔣介石專門在日記本中寫了一段話:“中國對倭抗戰,決非爭一時之勝負與得失,而為東亞千百世之禍福有關,故不惜 任何犧牲,非達到此目的,終無戰亂終止之期。”但是,同年4月,中國磁磚、進口磁磚軍隊在山東臺兒莊取得勝利,蔣介石覺得中國 有了和日本侵略者談判的籌碼,思想的天平開始傾向“和平”一端。4月9日日記云:“此時可戰可和,應注重和局與準 備。”此后,日方有希望英國出面充當調人之意,而蔣介石也曾決定派張群使英,在當地與日本進行和平交涉,以便于 英國從中斡旋并擔保。5月下旬,日本內閣局部改組,近衛首相以陸軍前輩宇垣一成大將出任外相,企圖借助他來抑制 陸軍。蔣介石看出宇垣將對華主和,準備馬賽克磁磚、冠軍磁磚利用宇垣,壓制日本陸軍中的少壯派。但是,蔣介石也提醒自己,防備宇垣對 中國內部實行“挑撥離間”。日記云:“敵國陰狠,講和時更增危機也。”果然,宇垣上臺后,即不斷向中國搖晃橄欖 枝。蔣介石則以“剛柔得宜”的政策相對應。一面抵抗日本侵略軍對武漢的進攻,一面也和日方代表在談判桌上周旋。 8月下旬,蔣介石開始指導蕭振瀛和日本軍部特務和知鷹二進行談判。
  蕭振瀛(1886-1947),字仙閣,號彥超,吉林扶余人。曾任西安市長。1930年任第二十九軍宋哲元部總參議。 1935年任天津市市長。次年任冀察政務委員會經濟委員會主席。其間,曾多次與日軍駐華北將領TOTO、衛浴設備、免治馬桶多田駿等人談判。1937 年抗戰爆發,蕭振瀛任第一戰區長官部總參議。1938年7月下旬或8月初,日本軍部特務“蘭工作”負責人和知鷹二到達 香港,蕭振瀛與和知是“舊友”,因此受命與和知談判。談判中,和知提出總原則6條,其中有誘餌,也有新的侵略要 求:1.停戰協定成立之時,兩國政府正式命令,停止一切陸、海、空軍軍事敵對行動,中國政府以新的姿態,恢復七七 盧溝橋事件以前狀況。2.日本政府絕對尊重中國主權、領土、行政之完整。3.兩國軍事完全恢復戰前原有狀況后,以平 等互助為原則,商訂經濟協定,以謀東亞經濟全面的合作。4.兩國謀國防上之聯系,在共同防止共產主義目標下,商訂拋光石英磚軍事協定。5.兩國政府努力恢復兩國人民情感上之親善與諒解,取締一切互相排侮之言論。6.兩國在此次事變中所發生 之一切損失,以互不賠償為原則。和知提出的《經濟協定基本原則》共4條:1.本平等互助原則,盡先歡迎日本投資, 如日本財力不逮,可向歐、美各國商借資本。2.資源與市場之緊密調整與提攜。3.兩國互惠關稅之協定。4.戰后復興之 合作。其《軍事協定基本原則》共3條:1.中日兩國共同防衛,共同作戰。2.平時訓練,得聘請日本軍事顧問及教官, 向日方訂購及補充器材。3.國防之聯系。軍事內容與情報之交換。
  當時,日軍正節節向武漢逼進,和知“求和”,使國民黨內部的部分“主和”派覺得是個機會,但蔣介石對此卻不 抱希望。8月26日,蔣介石與智囊、《大公報》主筆張季鸞商談,對張表示:“觀察倭寇在華之權益與設施,豈能隨便 放手還我乎?若無重大變化與打擊,彼決不罷手。一般以為和知來求和抱樂觀者,實未究其極也。”他在日記中明確寫 道:“對和知應拒絕。”“倭寇軍閥不倒,決無和平可言。惟有中國持久抗戰,不與言和,乃可使倭閥失敗,中國獨立 ,方有和平之道也。”9月23日,蔣介石返回漢口,主持匯報會議,決定對策。由于和知的條件首先就是“恢復盧溝橋 事變前原狀”,這是蔣介石求之不得的夢想,自然勾起蔣的興趣。會議決定:“倭必先尊重中國領土、行政、主權之完 整,與恢復七七事變前之原狀,然后方允停戰。”此前,國民政府一直要求,在與日本談判時必須有第三國保證,但是 ,就在幾天前,英、法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犧牲捷克主權以綏靖納粹德國,因此,匯報會議決定,可直接與日方談判 。9月26日,蔣介石增派曾任北平社會局長、有對日交涉經驗的雷嗣尚到港,加強談判力量。這一時期,蔣介石正在觀 察歐戰的狀況,認為如歐戰不能即起,有機即和;如歐戰果起,“則對倭更須作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