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在互聯網中消逝?我們和6個創始人聊了聊 美國禮來犀利士
原標題:童年在互聯網中消逝?我們和6個創始人聊了聊
童年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代代不同。
與70后、80后不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現在的孩子很早就接觸到網路設備,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部分網癮少年。移動互聯網到底給孩子帶來了什麼?
在六一兒童節的今天,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記者採訪了一批有孩子的創業者,與他們聊了聊他們的童年,以及他們孩子的童年。
魏武揮 | 天奇阿米巴基金管理合伙人:
童年在消逝,但互聯網時代青少年視野更寬廣
我小時候玩的是一些現在都說不出名字的遊戲,基本上都是出去跑啊跳啊,到了我孩子這一代,娛樂方式就變成了電子設備。
我對網路遊戲的印象是偏負面的,小孩子如果沒有大人的指導和約束,他一定會沉迷,於是這就成了家長看護的問題了。
但是,現在的家長都很忙,尤其是在大城市上班、996的80后這一代父母。再加上現在學校里的老師和學生接觸的時間不太多了,不像我們小時候,老師家訪很正常,現在已經不常見了。
互聯網帶來線上教育的普及,但是線上教育都是傳播很硬的知識,比如說物理公式、英文單詞等,缺乏沉浸感。舉個例子,你在線上學英語單詞是可以的,但是你很難感知到英國人的文化,這個就需要線下學習。
我覺得尼爾波茲曼對《消逝的童年》的判斷是對的,童年是一個社會概念,他不是一個生理概念,隨著籬笆被打破,童年確實是在消失。但是他的結論可以商榷,他認為這種客觀現象是挺悲哀的,比較偏激。
不可忽視的是,互聯網打開了人的視野。今天的兒童、青少年的視野比二三十年前的視野要寬得多,所以小孩子教育老年人這樣的事情也越來越多。(記者 萬珮)
原旭義 | 火眼創始人:
現在的孩子比我們小時候能幹多了
70年代末,我出生在農村,來到深圳后,結婚生子創業。我的孩子出生在2007年,相對於我的童年,他的生活比較優渥,從不缺衣少食。哪像我們小時候,家長給幾塊錢可以讓同學「哇喔」一下。
但是,城市孩子比較孤獨,很少湊在一起玩,導致我們家孩子天天玩遊戲。我反而覺得小時候的農村生活很有意思,物質談不上富裕,但是可以成群結隊與小夥伴「幹壞事」。
基本上,男孩子喜歡的都是破壞性遊戲,比如偷玉米、偷西瓜、燒麥稈等。我對電玩也深深上癮,先是迷上了《魂鬥羅》,後來迷上了《三國志》,記得高考前一個小時還得出去玩會兒。
在教育上,我們那時候壓根不懂什麼名校,就傻乎乎地學習,成績還不錯,後來到了省重點高中。
但是我孩子就不同了。到了小學四年級,我發現周邊家長都是備戰狀態,不備戰也不行了,孩子學習壓力立馬就大了起來,各種輔導班說來就來:數學補習、英語口語補習、機器人補習、書法、舞蹈。現在,孩子在深圳一個月補習班就得花幾千塊,為了好學校還把房子賣掉換一個居住條件不好的學位房。
生於互聯網時代的另一面,就是孩子比較獨立,作為互聯網原住民,他們檢索信息能力非常強,明顯比我們小時候能幹。三年級就會寫PPT,並且會插入各種動畫;四年級不會做的數學題,就會動用各種工具查;寫作文會先畫腦圖整理思路后,再動筆;五年級會做各種漂亮的小報紙。
但是負面影響也不可小覷,尤其是目前五花八門的少兒不宜的東西,非常有害,比如暴露血腥的遊戲彈框,無節操不幹凈的內容標題,貸款等各種詐騙信息。(記者 邱曉雅)
曾令霖 | 寶動國際CEO:
陪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
但互聯網拉近了彼此感情
我的孩子還不到三歲,但他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和對表達意識的強烈,是遠遠高於我們那一代人的。他在表述一件事時,已經會用然後、緊接著這些關聯詞。
互聯網從最開始就縮小了孩子間的差距,每家的經濟條件千差萬別,但同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接觸的玩具和新科技產品都差不多,而且種類繁多。對於80、90后,你在城市從小接觸的東西是農村長大的小朋友很難理解的。我們小時候,有動畫片看都已經非常難得了。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小朋友能更早的接觸社會,開拓視野,互聯網同時為家長們交流正確的育兒心得提供了方便。
如果說美中不足,就是現在的小朋友比我們當年少了一份自由和快樂。他們要承擔更多的家庭期望,從一定程度上,家庭過早地將負擔壓在了小朋友身上。特別是一些學校和培訓機構,開設課程的目的都不是激發他們的興趣。到了小學、初中,他可能就再也不願去碰鋼琴了。
我每天回家,小朋友基本都睡了,周末還要加班,陪他的時間很少,但並不影響我們之間的感情,互聯網時代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一個簡單的例子,小朋友想你了,他會主動給你打電話,視頻聊天。不會像以前,一忙起來,十天半個月見不到人。(記者 閆麗嬌)
胡婷婷 | 婷婷姐姐創始人兼CEO:
三歲小朋友能講姜太公釣魚
我的童年玩伴比較多,而且因為可以玩的東西太少了,對衣服、玩具等東西比較珍惜。現在的小孩玩伴少,而且父母竭盡全力給他們最好的,所以對東西沒那麼珍惜。我們以前會在大自然中找東西,采野草吃、放風箏、在池塘里玩,現在很少能有這樣的機會。
但是現在的小孩能夠享受到我們以前沒有的多樣化教育。如今家長對孩子的培養也不單單是考大學,更加註重多才多藝。過去區域之間孩子的教育趨同,現在一二三線城市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理解不同,呈現了很大的變化,教育更多樣化且更注重感官體驗了。互聯網讓互動教育形式更多,更有趣,可以有定製化、獨一無二的能力培養。比如以前小孩學古文古詩比較枯燥,用唱歌的形式就更容易了。
小孩們學到的東西也能快速用到生活中。如我們學員中有三歲的小朋友會給爺爺奶奶講姜太公釣魚的故事,給爸爸講劉邦的故事;有一個幼兒園小朋友找不到媽媽在哭,另一個小朋友走過來跟他說跟你媽媽走散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呀。(笑)
我在孩子的教育上更注重培養其好奇心、審美能力和好習慣,如早上起來以後我會讓孩子安靜的畫畫或者看書,中午孩子也會跟外公外婆一起去公司給我送飯,我會注意在這些細節中培養孩子的習性。
想對孩子說:媽媽願意傾盡所能,給你創造更多的成長空間,把你培養成內心充滿光明的人。(記者 唐亞華)
薛本川 | 智帆金科創始人:
互聯網讓我的孩子學習新事物更快
但內容好壞的鑒別帶來負擔
我的女兒才上幼兒園,已經會遙控數字電視,使用網路看動畫片,而且網路豐富了她的視野,很多動畫片的內容讓她學習速度更快,這些都是我們小時候沒有的。我們小時候,有個黑白電視看個《西遊記》,就已經非常滿足了。
我覺得互聯網時代對孩子們的教育有利有弊。現在的互聯網本身加速了孩子獲得知識的速度,但是還不能成為我們的主要教育方式。教育對每個家庭都是個大課題,而且是個長期任務。實際上有時候互聯網的內容甄別,也耗費了我們不少時間。
網路上的內容非常多,但是很多內容是不適合兒童接受的,有的價值觀就不正向,甚至有時候我們自己都不太好判斷,但孩子就有會模有樣去學,這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記者 劉景豐)
張昌武 | 藍箭航天CEO:
現在的孩子身邊缺少泥土
現在的孩子身邊缺少泥土,這是我一直以來的一種感受。
我的兩個孩子一個四歲、一個兩歲,他們有很多玩具,但是最愛的還是挖沙、玩泥巴。可是在城市裡,小孩子能接觸到沙土、泥巴的機會太少了,即便是玩沙子,一般也是人工的,不像我們小時候。我平時工作也比較忙,很少有機會能夠帶他們接觸大自然。
我的孩子現在經常玩樂高,也在通過樂高學習編程。不過我不希望刻意引導他們去接觸這些東西,我跟愛人還是希望孩子能夠自然成長。(記者 蔡浩爽)
統籌 / 邱曉雅
編輯 / 蘇琦
編輯:蘇琦 劉喆
本文出自: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80602/27053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