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3 14:50:01Wei-wei

人體水平衡,攸關性命!

「最近天氣熱,胃口差,多喝了些飲料,可是說也奇怪,尿卻很少,一整天上不到三次洗手間,好像水都積在體內排不出來。醫師,請幫我看看有沒有水腫?」

「醫師,我上星期腰痛得很厲害,X光檢查有小顆的腎結石。我爸以前也有患過結石,我該如何預防?每天該喝多少水呀?」

「醫師,最近頻尿得很煩,胃腸好像直接通膀胱,有時候喝水後不到五分鐘,膀胱就很脹,不跑洗手間不行,更誇張的是喝一杯水,竟排出兩杯量的尿,這樣下去會不會脫水呀?」

你是否有過以上的困惑?大家都知道,食道直通膀胱是不可能的,那麼到底該如何喝水呢?

身體水分的平衡,進帳的部分包括液態飲料、固態食物所含的水分、體內生化反應產生的水分……;出帳部分包括「噓噓」的尿量、「嗯嗯」內含的水、流汗(包括自覺汗和不自覺汗)及呼吸中流失的水氣……。

光了解這些每天進進出出的水分,還是不夠。大家多少都有過頻尿或多尿的現象,有些人甚至有更誇張的經驗。究竟要喝多少水?喝的水都跑哪裡去了?這都是我們要關心的問題。

INTAKE 與 OUTPUT(進出量)

「喝水量」的問題,在尿路結石的致病機轉上,有重大的影響,的確值得探討。
假設一位病人住進了醫院,如果他有新陳代謝、心臟超載(負荷過重)、腎臟病變,或大手術後等比較重大的「狀況」,我們常常會記錄病人體內水的「進/出」量,也就是英文的INTAKE與OUTPUT,簡寫I/O。

護理人員記錄病人每24小時的I/O,進的部分包括:打點滴的瓶數、食物重量、喝水量等,出的部分包括:大便重量、小便量、傷口出血量、引流管的排出量等,另外還要每天定時量一下體重。固態的、液態的、進的、出的,「全都錄」了,夠嗎?不夠。

固態食物除了內部直接含有水分外,在消化、吸收和分解利用的過程中,有可能消耗水或產生水,這部分是不確定的變數。身體24小時不停地進行生化反應,其中最「大宗」的是醣類分解,產生出能量,用以維持穩定的體溫與肌肉運動的力量,這個過程是醣類的「燃燒」,最終變成水和二氧化碳。

只要身體還有體溫,體內會不停地產生水分,但總量多少卻很難估算,所以也無法記錄,可是醫師「心裡有數」。在出的方面,大便、小便甚至傷口的滲出量都注意到了,夠嗎?還是不夠,原來還有呼吸和流汗沒有算。

無論冬天或夏天,大家把口鼻貼在玻璃上,用力呼氣,玻璃馬上白茫茫一片,原來呼吸可以吐出許多水蒸氣。在日常家居狀態下,我們每分鐘呼吸約16到30次左右,所以每天呼吸次數可以高達四萬多次,呼吸中水分的「流失」量十分可觀。

至於流汗,分為兩種:自覺汗和不自覺汗。自覺汗,與個人運動量、環境濕度和溫度有關;不自覺汗,與個人的基礎體溫及身體表面積有關。這些都是無法記錄的項目,醫師自然也是「心裡有數」。

體重是極重要參考指標

在一般生活狀況下,如果有人一直保持穩定的飲食習慣,夏天平均每天尿尿1,000c.c.上下,可是到了冬天卻多達2,000c.c.以上,於是很緊張地跑去看醫生,卻看不出一個病來。這是因為前述的「心裡有數」,但又看不到無法記錄的進出量,稍為「微調」一下的結果。

其實,體重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水分失衡,體重會有急劇變化。腎臟或心臟功能不好,體重可以每周增加許多公斤,相反地每周也可以忽然減輕好幾公斤,這大半原因就是脫水。例如許多人要減肥,卻走捷徑,動用利尿劑和腹瀉劑,忽然大量「輸出」,一周「勁減」數公斤,十分傷身,一旦水分代謝失衡,後果真是不堪設想啊!這樣做根本無長期效果,「輕輕一撥」就回復原來樣子,白忙一場。

身體的水分「進出」,有部分是表面不容易「看」到的,包括食物中的水分、身體內生化反應所產生的水、平常呼吸中排出的水蒸氣、身體流的汗(包活自覺汗和平自覺汗),這些「隱形」的水分隨著人體因素(年齡、身高、體重、活動量、服裝)和環境因素(溫度、濕度、氣壓等)的互動關係,產生很大的差異。

上述說法已經很貼近事實了,可是對大家來說,卻仍然是難以捉摸,甚至無所適從。
這裡介紹一個「正常」的模範,大家更能體會得「踏實」一些。假設在台灣北部地區,在春天宜人的季節,一位體約60公斤的男性,在一般文書工作的生活環境裡,每天水「進」的部分,喝水(包括一切液態飲料)1,600c.c.、食物中含水約700c.c.、體內各種生化反應大約產生水分200c.c.,全部加起來大約2.500c.c.。

在「出」的部分,排尿量約1,500c.c.、大便裡含有約100c.c.水分、呼吸中的水蒸氣約300c.c.,、流汗600c.c.(包括自覺汗200c.c.和不自覺汗400c.c.),全部加起來大約也是2,500c.c.,大致上進出平衡。好啦!現在大家都「心裡有數」囉!

喝多少水才夠?

無論是尿路感染或尿路結石,泌尿科醫師大多會苦口婆心地勸病人多喝水。到底要喝多少才算夠多?其實,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量適合所有人的體質狀況,如果只是追求全身的水平衡,應該是「隨意」喝都可以,多喝一些,尿尿就多一些,少喝一點,尿尿就少一些,何況還有汗、呼吸等,互相「擠一擠」、「微調微調」就完全平衡了!對泌尿系統來說,只有「總尿量」夠多,才是「保健」的根源。大家都知道腎臟是排除身體液態廢物的器官,水就是這些廢物的載運工具。在一般生活狀態下,身體排除的液態廢物總量,每天大致差別不大。

尿量愈少,則廢物濃度愈高,當然愈有可能刺激傷害泌尿道;尿量多,則廢物濃度愈形稀薄,泌尿道的健康也愈有保障。

以上述60公斤男性為例,每天排尿量不可以少於600c.c.,如果不到600c.c.,廢物濃度太高,有可能由液態變成固態析出。另一方面,則看腎臟的「潛力」,如果「全速前進」,每分鐘可以製造出15c.c.尿液,24小時就超過20,000c.c.。如果我們以「人道」的觀點,依勞基法規定工作8小時來計算腎臟的工作總時數,大概是接近每天7,000c.c.。
按照目前醫學的標準,一個成年人的「正常」尿量,每天600c.c.到6,500c.c.,超過6,500c.c.者屬於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尿崩症是一個危險的疾病,只要「補充」不及,水及電解質失去平衡,馬上產生生命危險。雖然所謂「正常尿量」,範圍是如此遼闊(最高量是最低量的十倍),在實際生活中,也絕少有人每天排尿超過3,000c.c.。

泌尿科醫師很喜歡勸人多喝水,真正的目的是希望當事人能夠多排尿。只有充足的尿量,才能有效地幫助尿路保健。對大多數沒有泌尿系統疾病的成年人,每天1,500c.c.的尿量,算是中規中矩了。如果患有下泌尿道感染,例如膀胱炎和尿道炎,每天尿量則要達2,000c.c.或以上。尿量多,才可以有「洗淨」膀胱和尿道的功用。

對於尿路結石的患者,每天尿量要達到2,500c.c.或以上,這個尿量除了可以「洗刷」尿路,更有「大水」沖走小石屑的效果,提高草酸鈣溶解量,減少結晶的作用。在泌尿科醫師眼中,尿尿真是多多益善啊!

在日常生活狀態下,喝進肚子的水分,最快要半小時到一小時左右才可能吸收完畢,進入血液循環後,如果恰巧水分太多,身體會決定排除多餘的水分,腎臟馬上啟動排除機制。在「不趕工」的速度下,要「做」出200~300c.c.尿液,並送抵膀胱,大概需要40分鐘到1小時。

這樣算一算,喝進去的水最快也要兩個小時以上才可能全部「撤離」身體。所以,光了解前述的進進出出量,還是不夠,因為「喝進排出」只是身體每天「調度」的水量,相當於甲存支票戶,要支出多少就要先存入多少,調度上能夠平衡就好了,不需要經常存一大筆錢在裡面。甲存入是個人財力的部分面貌而已,要了解「全貌」,還要弄清楚他的活存、定存戶口,名下的動產與不動產。身體其實就是一個大水庫,進出之間有守有為,水分調度有條不紊。
(本文擷取自「人體石頭記」一書,由原水文化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