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9 21:08:5245號賓森
(轉貼) 2006「一個台灣,兩個世界」 文/劉佩修
2006「一個台灣,兩個世界」
文/劉佩修
三月中旬的週末,台中的一幢舊公寓內,八歲的祥祥盯著樓下往來的摩托車發呆。他已經在窗前枯坐半個小時。
年過七旬的阿嬤走過來,搖著一只嬰兒用的360CC奶瓶,裡面灌滿牛奶與米茶混合的土黃液體。祥祥躺下,準備「吸」他的午餐。他接過阿嬤手中的鼻胃管,小手將管子往左鼻孔裡推。碰到喉管嫩肉時,他有點痛,雙腳在空中跺著,並發出咳嗽聲。阿嬤拿起灌食用針筒,將「午餐」緩緩地灌入祥祥的胃。
插著鼻胃管的祥祥,像隻長長鼻子的小象,我們叫他「大象男孩」。
也是此刻,在台北中和的育幼院,八歲的珊珊倒在地板上,費力扭動身體,試圖坐起。她像麻花般扭動著身軀,汗珠一顆顆沿著清秀臉頰滑落。三分鐘後,她終於坐起來了,她幽幽地對自己說:「我坐起來了,我自己坐起來了,好棒。」
珊珊是腦性麻痺患者,身體像掉了根螺絲的機器娃娃。從一個動作,換成另一個動作前,她身體擺位就像電影的分鏡圖般,先擺右腳,再擺左腳,接著移右手,然後左手,緩慢且僵硬地連接。我們叫她「機器女孩」。
同樣是八歲,別的孩子可以順利通往世界的大道;祥祥與珊珊,要走出家門,卻是困難重重。
《大象男孩 祥祥》
祥祥是重度的唇顎裂患者。他的喉頭中央,裝著淺藍色塑膠氣切管,蛋白狀的痰液從咽喉不斷流出,滑至泛黃的圍兜上,唇鼻有明顯動過手術的痕跡。由於無法吞嚥,口水從齒縫流出,發出樹葉酸腐般氣味。
但是,他有一雙靈活慧黠的黑眼珠,寶石般閃爍發亮,盯著陌生人瞧。
從誕生那一刻至今,二千四百多個日子裡,祥祥沒說過一句話,只能發出老鴨般「嘎--嘎--」的怪聲,就連想笑出聲音,也必須用手按住氣切口。他,也從未吞嚥過一粒米,吃過一片肉,更別提麥當勞薯條。拿一張蘋果圖卡放在他面前,他一臉困惑,不知道那是什麼。
但祥祥是想吃的。家人同桌吃飯,他也要一雙碗筷,有模有樣的坐著,「好像」他也能吃飯。更小的時候,他見到別人吃東西,眼淚便控制不住,簌簌往下掉。阿媽帶他出門,一見到其他孩子手持五顏六色的棒棒糖,他立刻盯住不走,口水直直滑落。
為避免祥祥吞嚥食物時,食物不慎滑入緊鄰在旁的氣管,從出生那一刻起,祥祥就只能以鼻胃管進食。再者,他喉頭上的洞--氣切口,既是維繫他生命的窗口,兇狠的細菌隨時都可能透過這小黑洞入侵。當髒東西進入祥祥的呼吸道,痰液不斷產生,常常,一口氣喘不過來,祥祥就臉色變黑,死神說來就來。
三歲的祥祥,還不會走路,但在七十歲阿嬤的耐心調教下,祥祥終於學會走路。有一天,他拿起鼻胃管,忍著痛,踢著腳,一條長長管子竟然就這樣穿進去了。五歲,他已會熟練地操作化痰機與抽痰機,自己抽痰。
六年來未接受任何早期療育的祥祥,連國民義務教育,也被漏掉。如果祥祥的氣切口不關,痰液繼續外流,大概沒有學校會收。在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奔走下,爸爸決定帶祥祥到中國醫藥學院找「喉氣管擴張手術」的名醫林嘉德,因為這是可以移除氣切管的最佳方式。
但檢查結果,祥祥的喉氣管,直徑只有同齡孩子四○%,聲門下狹窄,直徑僅約四mm。喉氣管擴張手術,固然能讓祥祥氣管變寬,有機會關掉氣切口,但手術既複雜又危險。「只有七○%的成功機率」林嘉德說,他的狀況比較複雜,各項條件不是很好,但又不是很不好。
「醫生說,三個有兩個成功,我希望這二個當中,我們是其中一個。這麼多年了,輪也要輪到我們啊!要堅持下去,要有信心……」,父親紅著雙眼難掩激動:「如果以後他能說話,好希望他能清楚叫我一聲:爸爸。」
《機器女孩 珊珊》
珊珊,八歲,另一個被遺忘的孩子。
這一天,她正進行戶外職能訓練,練習扶著助行器(walker)走路。
老師:「腳踏出去,好,停。」
珊珊哭:「妳幫我啦!」
老師:「腳伸直,慢,很好,走。加油。」
珊珊叫:「加油,加油,我要加油!哇~~」(大哭,淚流滿面)「嗚~~幫我擦眼淚,好不好~~」
老師:「好,繼續。」
珊珊:「快要到了,快要到了,加油!」
老師:「好,休息一下。」
緊接著,看到老師拿出另台學步機,珊珊眼淚又湧出。
珊珊:「妳幫我。」吃力移動一步,「快要到了吧?哇~~」
老師:「妳可以的。」
珊珊:「我可以的!」
老師:「妳一定做得到。」
珊珊:「我一定做得到!」
老師:「妳最厲害了。」
珊珊:「我最厲害了!」(邊哭邊喊)
三小步,珊珊花了一分半鐘。
珊珊,來自東北角的貧窮漁村—馬崗。三歲到六歲,被發現前的一千多個日子裡,珊珊就住在海邊以石塊砌成的百年老屋內,與八十幾歲的阿嬤相依為命。
珊珊雖被僵直的身體困住,但她的求生本能促使她發展豐富語彙,為她爭取與外界溝通的機會。
一次又一次,珊珊對阿嬤說:「阿嬤你抱不動我喔,因為我太重了…」、「阿嬤好可憐,我都不會走路….」、「爸爸不愛我,媽媽不愛我,只有阿嬤愛我….」。
阿嬤拿餅乾給她吃,她手力太小,拿不穩,邊吃邊掉地上,便幽幽地說:「阿嬤,我吃得這麼髒,你會不會打我?」阿嬤一聽,眼淚掉出來,摟住她說:「憨孫,我怎麼捨得打你?」
但不識字的阿嬤,只能依本能照顧著她,根本不曉得外頭,還有其他資源。
當雙溪國小簡秀妍老師發現珊珊時,她已經快滿六歲,即將錯過零至六歲的黃金早療期。家扶早療中心的復建老師陳意玫,開始每週兩次到馬崗幫珊珊復建。
幾個月後,珊珊已經敢坐沒有靠背的椅子,手臂較為有力,臉部的表情,也從僵硬變得柔軟。社工與老師們受到鼓舞,決定帶她北上,就讀日托式早療中心,加強訓練,在珊珊九月入小學前,給她一個走路的機會。
抓緊這緩讀的一年,珊珊每天功課滿滿。
協助她的早療老師Mary,滿頭大汗:「她進步算很快的。只是太可惜,她現在大了,筋骨比較硬,如果早幾年,效果會更好…..」
八年前,祥祥被醫院宣判沒救,媽媽離開他,鄰居鄙視他,父親卻不放棄,終於等到醫療的轉機會;五年前,阿嬤接手照顧珊珊,通報系統漏掉她,阿嬤卻抓住偶然際遇,尋求支援。
台灣還有更多「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以及更多更多的孩子,等待人生劇本被改寫的機會。就像珊珊與祥祥一樣,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就會像森林裏的藤蔓,抓住一棵樹就往上攀,堅韌地活下來。
全台灣,目前零至六歲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孩子,約一萬四千人,其中僅五分之一,正進行零至六歲的早期療育;而其他五分之四、一萬一千多名孩子,正引頸期盼扭轉命運的機會。
幸運的人,不該忘記不幸的人。誰能給這些逆境中兀自奮鬥的孩子,一些力量?
文/劉佩修
三月中旬的週末,台中的一幢舊公寓內,八歲的祥祥盯著樓下往來的摩托車發呆。他已經在窗前枯坐半個小時。
年過七旬的阿嬤走過來,搖著一只嬰兒用的360CC奶瓶,裡面灌滿牛奶與米茶混合的土黃液體。祥祥躺下,準備「吸」他的午餐。他接過阿嬤手中的鼻胃管,小手將管子往左鼻孔裡推。碰到喉管嫩肉時,他有點痛,雙腳在空中跺著,並發出咳嗽聲。阿嬤拿起灌食用針筒,將「午餐」緩緩地灌入祥祥的胃。
插著鼻胃管的祥祥,像隻長長鼻子的小象,我們叫他「大象男孩」。
也是此刻,在台北中和的育幼院,八歲的珊珊倒在地板上,費力扭動身體,試圖坐起。她像麻花般扭動著身軀,汗珠一顆顆沿著清秀臉頰滑落。三分鐘後,她終於坐起來了,她幽幽地對自己說:「我坐起來了,我自己坐起來了,好棒。」
珊珊是腦性麻痺患者,身體像掉了根螺絲的機器娃娃。從一個動作,換成另一個動作前,她身體擺位就像電影的分鏡圖般,先擺右腳,再擺左腳,接著移右手,然後左手,緩慢且僵硬地連接。我們叫她「機器女孩」。
同樣是八歲,別的孩子可以順利通往世界的大道;祥祥與珊珊,要走出家門,卻是困難重重。
《大象男孩 祥祥》
祥祥是重度的唇顎裂患者。他的喉頭中央,裝著淺藍色塑膠氣切管,蛋白狀的痰液從咽喉不斷流出,滑至泛黃的圍兜上,唇鼻有明顯動過手術的痕跡。由於無法吞嚥,口水從齒縫流出,發出樹葉酸腐般氣味。
但是,他有一雙靈活慧黠的黑眼珠,寶石般閃爍發亮,盯著陌生人瞧。
從誕生那一刻至今,二千四百多個日子裡,祥祥沒說過一句話,只能發出老鴨般「嘎--嘎--」的怪聲,就連想笑出聲音,也必須用手按住氣切口。他,也從未吞嚥過一粒米,吃過一片肉,更別提麥當勞薯條。拿一張蘋果圖卡放在他面前,他一臉困惑,不知道那是什麼。
但祥祥是想吃的。家人同桌吃飯,他也要一雙碗筷,有模有樣的坐著,「好像」他也能吃飯。更小的時候,他見到別人吃東西,眼淚便控制不住,簌簌往下掉。阿媽帶他出門,一見到其他孩子手持五顏六色的棒棒糖,他立刻盯住不走,口水直直滑落。
為避免祥祥吞嚥食物時,食物不慎滑入緊鄰在旁的氣管,從出生那一刻起,祥祥就只能以鼻胃管進食。再者,他喉頭上的洞--氣切口,既是維繫他生命的窗口,兇狠的細菌隨時都可能透過這小黑洞入侵。當髒東西進入祥祥的呼吸道,痰液不斷產生,常常,一口氣喘不過來,祥祥就臉色變黑,死神說來就來。
三歲的祥祥,還不會走路,但在七十歲阿嬤的耐心調教下,祥祥終於學會走路。有一天,他拿起鼻胃管,忍著痛,踢著腳,一條長長管子竟然就這樣穿進去了。五歲,他已會熟練地操作化痰機與抽痰機,自己抽痰。
六年來未接受任何早期療育的祥祥,連國民義務教育,也被漏掉。如果祥祥的氣切口不關,痰液繼續外流,大概沒有學校會收。在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奔走下,爸爸決定帶祥祥到中國醫藥學院找「喉氣管擴張手術」的名醫林嘉德,因為這是可以移除氣切管的最佳方式。
但檢查結果,祥祥的喉氣管,直徑只有同齡孩子四○%,聲門下狹窄,直徑僅約四mm。喉氣管擴張手術,固然能讓祥祥氣管變寬,有機會關掉氣切口,但手術既複雜又危險。「只有七○%的成功機率」林嘉德說,他的狀況比較複雜,各項條件不是很好,但又不是很不好。
「醫生說,三個有兩個成功,我希望這二個當中,我們是其中一個。這麼多年了,輪也要輪到我們啊!要堅持下去,要有信心……」,父親紅著雙眼難掩激動:「如果以後他能說話,好希望他能清楚叫我一聲:爸爸。」
《機器女孩 珊珊》
珊珊,八歲,另一個被遺忘的孩子。
這一天,她正進行戶外職能訓練,練習扶著助行器(walker)走路。
老師:「腳踏出去,好,停。」
珊珊哭:「妳幫我啦!」
老師:「腳伸直,慢,很好,走。加油。」
珊珊叫:「加油,加油,我要加油!哇~~」(大哭,淚流滿面)「嗚~~幫我擦眼淚,好不好~~」
老師:「好,繼續。」
珊珊:「快要到了,快要到了,加油!」
老師:「好,休息一下。」
緊接著,看到老師拿出另台學步機,珊珊眼淚又湧出。
珊珊:「妳幫我。」吃力移動一步,「快要到了吧?哇~~」
老師:「妳可以的。」
珊珊:「我可以的!」
老師:「妳一定做得到。」
珊珊:「我一定做得到!」
老師:「妳最厲害了。」
珊珊:「我最厲害了!」(邊哭邊喊)
三小步,珊珊花了一分半鐘。
珊珊,來自東北角的貧窮漁村—馬崗。三歲到六歲,被發現前的一千多個日子裡,珊珊就住在海邊以石塊砌成的百年老屋內,與八十幾歲的阿嬤相依為命。
珊珊雖被僵直的身體困住,但她的求生本能促使她發展豐富語彙,為她爭取與外界溝通的機會。
一次又一次,珊珊對阿嬤說:「阿嬤你抱不動我喔,因為我太重了…」、「阿嬤好可憐,我都不會走路….」、「爸爸不愛我,媽媽不愛我,只有阿嬤愛我….」。
阿嬤拿餅乾給她吃,她手力太小,拿不穩,邊吃邊掉地上,便幽幽地說:「阿嬤,我吃得這麼髒,你會不會打我?」阿嬤一聽,眼淚掉出來,摟住她說:「憨孫,我怎麼捨得打你?」
但不識字的阿嬤,只能依本能照顧著她,根本不曉得外頭,還有其他資源。
當雙溪國小簡秀妍老師發現珊珊時,她已經快滿六歲,即將錯過零至六歲的黃金早療期。家扶早療中心的復建老師陳意玫,開始每週兩次到馬崗幫珊珊復建。
幾個月後,珊珊已經敢坐沒有靠背的椅子,手臂較為有力,臉部的表情,也從僵硬變得柔軟。社工與老師們受到鼓舞,決定帶她北上,就讀日托式早療中心,加強訓練,在珊珊九月入小學前,給她一個走路的機會。
抓緊這緩讀的一年,珊珊每天功課滿滿。
協助她的早療老師Mary,滿頭大汗:「她進步算很快的。只是太可惜,她現在大了,筋骨比較硬,如果早幾年,效果會更好…..」
八年前,祥祥被醫院宣判沒救,媽媽離開他,鄰居鄙視他,父親卻不放棄,終於等到醫療的轉機會;五年前,阿嬤接手照顧珊珊,通報系統漏掉她,阿嬤卻抓住偶然際遇,尋求支援。
台灣還有更多「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以及更多更多的孩子,等待人生劇本被改寫的機會。就像珊珊與祥祥一樣,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就會像森林裏的藤蔓,抓住一棵樹就往上攀,堅韌地活下來。
全台灣,目前零至六歲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孩子,約一萬四千人,其中僅五分之一,正進行零至六歲的早期療育;而其他五分之四、一萬一千多名孩子,正引頸期盼扭轉命運的機會。
幸運的人,不該忘記不幸的人。誰能給這些逆境中兀自奮鬥的孩子,一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