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1 12:59:41beloved

大家來談談什麼是「詩語言」吧?

  七月十日,意義重大。那天除了是家兄生日(雖然我們家沒人在互相慶祝生日但還是值得一提)之外,在我當天車禍之後,有幸結識詩友千朔,後來他又拉了詩友忘熒來這兒看看,讓我透過本來就很需要的討論與檢視而自覺功力大增。這是最近一直很想提的,就讓我在卷頭再囉嗦一次吧!

 

  這篇文章的主角是「詩語言」。從之前跟千朔討論他的詩時,就已經很想講清我認定的「詩語言」雛形。我做事常不喜歡等到時機完全成熟再動,所以我常常做出不成熟的事,這篇文章也是這樣衝動的產物。不過我想,我本來就不是一個認真研究詩作法的人,這一篇文章就只是分享自己的經驗值,大家也就姑妄看之、談之吧!非常歡迎更多詩友一起探討這個話題。

 

  詩,最早的定義是「言志」,而因為世界潮流,中外古今的詩都用隱含在文字層之下的深意作為表達形式,因此無論古體、近體詩或現代詩,均須以修辭學為作法的依歸。而在修辭學的譬喻、假借、轉品、象徵、頂真、轉化、摹寫等手法之外,還有文字架構的要點,也就是我想藉此文章探討仔細一些的「詩語言」。一般而言,詩的重點在於婉轉地表情達意,當然也不乏用隱喻、象徵的方式強烈而「直接」地寫出詩人心中深意的作品。但無論「直接」與否,詩中都必須有「意象」與「意境」兩種層面的塑造,方能成形而稱為「詩」。在詩中,我們所用的語言,為的就是經營這兩種目標。

 

  而這樣的語言,要怎麼用呢?個人詩語言覺得有一定的要素:

 (一)含蓄--詩語言不能太明白地說出自己想的人、事、時、地、物,要巧妙地運用修辭手法將語句改變為更簡單、意涵容量更大的同一個語句才行。例如寫日出,若是寫「太陽像是火紅的球往上跳出」,不如寫「一枚金幣自鎔爐中跳出來/還火燙著呢」,後者是否看起來比較鮮活呢?通常明喻不是最佳的選擇,而意象或意境要非常有創意地營造。後面再提。

 (二)確切--詩語言採用的意象或營造的意境要確實可知,不能模稜兩可,不能成為自己才懂的「自我之詩」。想寫「自我之詩」,我想除非一個人大紅大紫、呼風喚雨,說什麼都對的時候才辦得到了。詩語言要怎樣才叫「確切」呢?如果我要寫煙火,我絕不會寫「聽著北野武(的”Hanabi”)/看著夜空中的燦爛」。北野武的電影或許自成一家,「Hanabi(花火)」這部電影也許讓人難忘,但是由於缺乏足夠的集體潛意識,不適合拿這個相對空泛的詞來入詩;我會用其他手法,如「他們在遠方,正熱吻著/我們只是站在潭水邊/聽著一聲很大聲、很亮的心跳」(拙作<思念65>)來做確實的摹寫與象徵。

 (三)一致--詩語言一致是通往詩境的唯一道路。比如寫詩過程用了中國式的意象,如「達摩的光頭照耀著大地」(寫太陽),要用西洋式的意象與之呼應就顯得不適合了,用「釋迦牟尼手中的花/向陽而微笑」較佳。(若有詩友想到適合的衝突點子,請踴躍回應)

 (四)對比--但是在刻意營造對比的情況下,不同境界的意象合璧是可以接受的,不過須經過巧手安排。又,通常寫現代文明的詩,較容易有這種傳統與現代、那國與這國等不同境界意象的融合。如「李太白擁著劍跳探戈」(拙作<夏夜月影浮>中的意象,原句經過縮寫)

 (五)意外--意象營造的過程可以製造意外的效果。千朔的<詮釋。另一種美學>中的「你拿起風當筆/寫出白浪捲髮,飛魚成河」、忘熒的<幻滅>中的「緊握深藍色紙鳶,他逐漸成為一個點。」都令人激賞而出人意表!拙作<夏夜月影浮>中的「李太白/你不要在月下/擁著寶劍跳探戈/卻唱起偷靈藥的嫦娥呀」則是融合衝突的意象製造幽默感的例子。萬志為的小詩<破靜>中,末兩行「直到一縷炊煙,嫋嫋娜娜/刀樣升起」,其中「刀樣升起」,用簡單四字將前面鋪排的「小屋/坐著/小路/躺著/小小的人/走著/風聲也聽不到/更何況落葉」凝聚的遠而靜之景象完全劃破!萬志為之詩引自張默編之《小詩選讀》。而書中另一首,向明的<黃昏八行>中,前四行「信義路那端的落日/緩緩墜下如一大枚金幣/眼看摔碎在世貿中心那些稜角上時/四野車聲譁然」,前兩行使用明喻,若改成「信義路那端/一大枚金幣緩緩墜下」,是不是就更有張力、令人意外而仍讓人能聯想到「落日」呢?詩意即從此處而來。

 

  前面提到的要點之外,「完整」也是非常重要的面向,特別獨立為一段來談。寫詩需要完整的意念,這當然跟寫文章一樣。如果寫詩時想要做意念轉折,很容易讓自己的詩失去結構,意義上的結構。前些日子整理自己新聞台裡的所有詩,就發現過去寫的東西在完整這方面相當不足,過度意識流、任性,講好聽點是「奔放」,實則沒有中心思想。因而我現在深深覺得:要寫詩前,構思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是想到一字一句精彩的意象,寧可將詩寫得小小的,一行也好,如拙作<流星>:「希望的軌跡劃過眼球表面,那麼灼燙且清楚......」,勝過拼了命地在字海裡鑽營,想靠感覺找出最好的詩境、意象。之前我曾說過,寫詩忌諱的是完全讓感覺牽著走,現在還是要強調這個觀點。理路要清楚,詩才會是完整的,而完全感性的作品,不見得就會是好作品;我想,理性與感性取得平衡,才好稱為佳作啊!

 

  林林總總講了這麼多,寫的東西也不是開創性的,不過至少有助於釐清自己腦海裡對於寫詩的看法。我的詩觀,這可以算是「完整版」甚至「囉嗦版」的吧!於此可見我對於文學的掌握還不夠深刻,閱讀不夠、見識不夠、專注不夠!路還長,這句話對每位年輕寫手應該都能適用吧!包括剛過而立之年的我。

 

 

Jul. 21st 2009

Taichung City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
悠風 2009-07-23 09:39:19

看著忘熒的話,不自覺地想起莎士比亞了...


之於詩,我也同忘熒,接觸時間短,但創作時間可能比他多了一點點。我看了許多寫詩的人的詩,開始思考什麼是詩,漸而從中慢慢學習。然而,我需要一名老師,或是讀者的批評,好讓我看出自己錯在哪。

詩,從表面看,是文字,由余光中先生的詩來看,飽含許多技巧,也讓人看得津津有味。
我想,之於情的部份,則想起許志摩先生,他的〝情詩〞,讓人看得連心也感動。
以前的詩社,不只產出許多對詩的意義和寫法,甚至連觀念都有擦撞。

那麼,一首好詩,到底是該如何寫,才稱得上是好詩?

版主回應
千朔所說的,關於《詩經》的那些話,其實如要寫出具有詩經般意境的現代詩,關鍵主要在生活經驗。他所崇拜的kofee兄之所以能寫出一些驚人的意象,主因即是其生活經驗豐富。當我們有一些文學底子,懂得經營文字,我們可以用最溫暖的想法去將我們生活經驗中最溫暖的部分營造出來。當然,這樣的文字也就會是溫暖的。古詩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這些!(「溫暖」可以被其他形容詞取代)

也許這樣做非常容易,不過要讓文字具有淺顯又極感動人的能力,事實上是需要時間累積的,否則功力不夠,閱歷不夠(如前所述,則閱歷也成了「有功力」的一大要素),又怎能寫出感動人心的好詩呢!

之前我批評千朔用「霍爾移動城堡」、「寒天珍珠」為意象的不好,也就是因為這兩個詞非常沒有歷史,在人們心中無法產生意象,難以聯想。他回覆時說也許是自己經營文字的能力還不夠,所以用那些意象難以表情達意,非也。當然他的文字在我來看還有不少枝節橫生,必需精煉,不過我認為他是因選用的喻依不好,所以難以引起其他文字的共鳴。話又說回來,如果去他台上的讀者們都非常愛他寫的東西,只有我在批評,我當然很有可能就被當成烏鴉了啊!希望這只是我的陰謀論,他不會這麼想。

如果以「面具」的概念來看意象,千朔是拿了不合臉的面具給〈夏風.橙紅了〉戴上。而不管他接不接受我的嚴肅,幾年過去,事實會證明他的詩有沒有修改的必要的,就如當年李長青學長給我的指導中提及的「半年或一年後,你就會後悔現在或之前這樣寫。」

因此,技巧絕不是全部,寫詩的人要寫得好,我想對生活全體以及詩的體悟、材料擷取等功力,以及對字詞的選用、架構編排能力亦都是十分重要的!

這三天來一直批評千朔,很怕他再也不回應了。不過藉此回應機會,還是要表達對千朔、悠風、圓心與忘熒諸詩友的感謝。我依然認為,有了你們,我的詩生活就更有光彩!
2009-07-24 11:19:23
忘熒 2009-07-23 02:42:18

就我本身而言,詩對我而言是一種與靈魂的深情對話,換而言之,詩是當我把某物某是或某人視為情人時所寫的情書,我寫詩的前提是對我的作品所描寫的主角有”情”

我想,”情”是一首詩的靈魂,而文字或修辭則是軀殼,兩者兼具時才稱的上是一首詩,容我掉個書包吧: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我個人對散文的愛好並不下於詩,我覺得散文像是茶,而新詩則像是酒;前者味道淡雅韻味無窮,後者強而烈,一次啜一小口,後勁無窮(也有人說詩像情人,而散文像妻子)

回到正題,修辭是否必要?這個答案大家各有見解,各有各的道理。我想表達得是修辭對我的意義,正如前文所述,個人認為詩是一種情書,當我們再寫情書時,或是想到情人時,遐想是一定有的。星星不只是星星,他成了牛郎織女,月亮不只是科學上稱的衛星,它象徵人人團圓我寂寞,象徵這個修辭於是出現了。另外像是譬喻.婉曲.對偶......等其他修辭,他們的出現讓字裡行間增添文字的美感,與情人對話不也正是如此嗎?每句話我們總會咀嚼再三,低聲細語。修辭本來是一種自然產生的技巧,就像演奏曲子的人為了表達內心的某一種意境而運用某些技巧,詩的語言也是一樣的道理吧。
然而,技巧是得學的,學的時候難免會刻意模仿,就像作畫的人一開始要不斷的模仿,而後內化到自己血液,成為自己體內的一部分,最終才能盡情且”貼切”生動地表達個人情感,然後成為一幅能感動他人的畫作。我覺得,修辭存在的意義跟作畫或演奏的技巧是一樣的,他們都能使作者更明白貼切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跟情感~

以上只是個人淺見啦,畢竟從接觸詩到創作的時間都尚短,很難有一套完整的想法或見解,如果有缺失的地方請多多包容^^

版主回應
我還是想勸告一聲,用字要小心,你的回應中有把「的」打成「得」的例子喔。相聲瓦舍的馮翊綱跟我一樣龜毛,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沒辦法,他也是個教書的,在師大研究所當教授。

還有,很抱歉,我不認為修辭是否必要有討論的空間。所寫出的東西運用了你的想像力時,它本來就是含有修辭元素在裡面了的東西嘛!這個有必要再否認嗎?修辭,就是把你寫好的文章拿來,然後用彩虹筆在上面做不同顏色的記號:例如頂真格用紅色、排比格用黑色、象徵格用綠色、譬喻格用藍色等等啊!這樣還有人要否認修辭是否有必要用在詩或散文或小說或甚至心情筆記中嗎?只要你寫了一句話,基本上就用了修辭了嘛!

哪,接著你不是說了嗎,修辭就像音樂或繪畫等藝術所用的技巧一樣,且一開始用學習、模仿的方式進步。這就是啦,所以修辭一定會自然而然地運用在詩、散文的意象組織之際,請各位別排斥這樣的想法可以嗎?從歷史觀點看,文句是在修辭之前產生的,各位瞭解嗎?但是如果寫東西,尤其寫詩,缺乏後設(就是在寫之前先思考架構),只是筆隨意走,結構鬆散沒有嚴謹的章法,那就不能像忘熒講的「讓詩成為酒,散文成為茶」了!絕對不可能!

昨天寫了對千朔的回應之後,我一直很在意各位蒞臨敝台觀賞文章並回應的朋友們是否認同「修辭是寫作必要的工具」這種觀念。唉......只能說,如果真的在乎自己寫作出來的東西,修辭是必修課程!不信就算了,我只能這樣講了啦!無言了....../__\|||

忘熒,我不是針對你喔,應該說不只是針對你的回應。呵呵~日安。
2009-07-23 09:37:25
圓心 2009-07-22 16:36:52

看專家們聊詩,很有趣也很興奮.希望自己看多了也能多學一些些詩的專業寫法.

^^.圓心不太懂詩,也沒上過修辭學,抒情寫意的寫法當然也不算詩,只能說是紀錄心情的簡單日記.不過,為了看懂專家們的對話,我還是會去買本修辭學來研究的.祝 順心!

版主回應
抱歉,圓心,我要再告訴千朔一些修辭學的東西。借用一下這個回應機會!

剛剛翻我修辭學的筆記,千朔所找出的<關雎>詩是周南國風第一篇,所用的是「興」的手法,先寫一個寄託的對象(雎鳩、荇菜、琴瑟等),再寫君子與淑女。這是「婉曲」手法。其手法有四:

(一)曲折(以張旭之<桃花谿>為例,詩中第四句將主題點出);
(二)微詞(如陳之藩<旅美小簡>中的「專家還不是訓練有素的狗,民主並不是一群會投票的驢。」);
(三)吞吐(以周邦彥詩<浣溪紗>為例);
(四)含蓄--意在詞外(以著名的劉禹錫<烏衣巷>為例)。

婉曲又有隱、顯落差:古詩「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路。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是顯的例子;李白<閨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這則是隱的例子。另外,象徵必有意象,婉曲則不必。課本裡還有我的筆記寫道「高等的婉曲可達象徵的地步。」

又查了一下「摹寫」章節,裡面也有提到類似<關雎>作法的關鍵概念,我想就不再贅述,請有興趣的詩友自己看書。

「摹寫」章節又提到,寫詩必須:一、懂得字義;二、懂得字音;三、要懂得字句的排列法;四、要懂得某字某句的音義對於讀者所生的影響。(頁55)這在寫古、近體詩與現代詩時都大致可用。

「摹寫」章節還提到:「學一門藝術,就要學該門藝術所特有的學問和技巧。這種學習就是利用過去經驗,就是吸引已有文化,也就是摹倣的一端。」(頁55-56)以上是朱光潛教授的看法。

最重要的是55頁上面寫的:「藝術的創作不過是手能從心,不過是能任所欣賞的意象支配筋肉的活動,使筋肉所變的動作恰能把意象畫在紙上或刻在石上。這種筋肉活動不是天生自在的,牠須費一番工夫才學得來。」朱光潛教授舉寫毛筆字、繪畫、彈琴等藝術技能,說明這些藝術都是必須經過學習才能成事的。他的一番話就是我個人認同的觀念。

朱教授說,作詩文似乎無筋肉技巧,但詩文都要有情感與思想。情感都見於筋肉的活動,思想離不開語言,語言離不開喉舌的動作。

所以,如果將現代詩視為通俗的、娛樂的,修辭學自然不足為參考;但事實上,我想並不是這樣!沒有理論基礎,就沒有這門藝術存在,所以「詩」是絕對需要被尊重的稱謂!
2009-07-22 18: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