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2 15:41:08顏大娘

中秋典故‧‧‧報妳知【下集】‧‧‧耐心看完哦^﹏^

---------------------------------------------------------------------
中 秋 節 食 俗
---------------------------------------------------------------------

提起中秋的應節食品,大家一定立刻想起月餅
其實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要遲至明朝才盛行
而早在唐朝,就有配合中秋節上市的應節食品了
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見引於《月令粹編》卷十三)說:
「汴中節食,中秋玩月羹」這羹據說在本世紀三十年代仍見於嶺南
以桂圓、蓮子、藕粉等材料精而成

雖然吳自牧的《夢梁錄》中曾經出現「月餅」一詞
但當時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尚未普遍
所以宋朝的中秋食品仍以應節的瓜果為主


至於月餅的起源,在民間有一則流傳甚廣的傳說
在元朝末年,蒙古人為了怕漢人造反,不准民間私藏武器
規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十戶供養一名兵丁
漢人想起來反抗,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
所以劉伯溫(一說張士誠)便想出了條計策
說是今年有冬瘟,除非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
於是大家爭先恐後的購買月餅來吃。回到家中,掰開月餅
發覺裡面藏著張條子,上面寫:「八月十五殺元兵,家家戶戶齊動手」
於是眾人紛紛義反抗統治者,這個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明清以後,月餅的製作又隨地域之分而有各種變異
《燕京歲時記》中說:「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 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
既然說是「以致美齋為京都第一」,可見當時己有家製作月餅的商店


為了推銷月餅,商人們又挖空心思為月餅取了許多極雅緻的名字
如西施醉月、嫦娥奔月、七星伴月、蟾宮丹桂月、珠江夜月、三潭印月、
唐皇燕月等等。也有以內含餡料來定名的,如蛋黃蓮蓉月、五仁甜肉月、
欖仁白蓮蓉月、叉燒臘腸月、寶鴨腸月、寶鴨穿蓮月、椰絲蓮蓉月等等
光聽名字就讓人垂涎三尺。

月餅製作的特色,因地而異。較為人熟知的有所謂
贯 蘇式月餅----多是酥皮,油多糖重,鬆脆香酥
贯 廣式月餅----重糖輕油皮薄餡美,不易破碎,適宜饋贈
贯 京式月餅----素油素餡,且多為硬皮
贯 寧式月餅
贯 滇式月餅
贯 潮式月餅----以糖冬瓜為餡,食之鬆脆滋潤
另有一種產於東北的「套月」月餅,專供饋贈之用
最大的底盤直徑約三十三公分,由下而上逐一縮小,一套嫦娥奔月的連環畫。


除了月餅之外,秋天盛產的螃蟹也是賞月席上不可少的佳餚
劉若愚(生於一五四一)的《酌中志》火集記載明朝宮人食蟹的景象
十分生動
「洗蒸熟,五六成群,攢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臍蓋,細將指甲挑剔
醮醋蒜以佐酒,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

---------------------------------------------------------------------
台 灣 的 中 秋 節
---------------------------------------------------------------------

漢朝時台灣的中秋節,據高拱的《台灣府志》(一六九六年)卷七記載
八月十五夜「土子遞為燕飲賞月,製大麵餅,名為中秋餅
以硃書一元字,用骰子擲四次奪之,取秋闈奪元之義」
古代以八月十五為「秋闈」,即鄉試第三場考試的日子
博月餅既是為了取「狀元奪魁」的好彩頭
所以月餅也取了一些和科舉功名相對應的名字。含狀元、榜眼、探花餅各一
會元餅四、進士餅八、舉人餅十六、秀才餅三十二
參加的人輪流以六個骰子擲入碗,袼視其點數之多少,來定其科名的高低。


中秋節同時也是福德正神土地公的例祭日
《台灣府志》上說:「中秋,祀當境土神。蓋古者祭祀之禮,與二月二日同。春祈而秋報也」
除了祭祀土地公之外,農民還得在田間插設「土地公拐杖」
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夾上土地公金,插在田間
插好土地公拐杖後,再以月餅祭祀
由於中秋有「秋報」的含義在
所以也有農村在此夜聚資演戲,俗稱「謝平安」


據鈴木清一郎的《台彎舊慣冠婚葬祭與年中行事》(一九三四)第三篇記載
日治下的台灣,詩社的詩人也在中秋節賞月作詩
或掛一盞燈籠在門口,舉行猜燈謎的晚會
這一天,各私塾的先生們,還要分贈學生月餅,學生家長則以紅包作為答禮
中秋節也是租佃契約重新訂定的時機
地主是否讓佃農明年繼續佃耕,按照習俗都要在八月十五通知佃農


民間相傳,中秋夜愈晚睡愈長壽
少女在這天夜裡晚睡,則可使她的母親長壽
未婚的少女還有在中秋夜偷菜的習俗
只要偷得別人的菜圃中的蔬菜,就表示她將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
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尪;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項習俗

另一項和婦女有關的中秋習俗,則是所謂「聽香」
連橫的《台灣通史》(一九一八)卷二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
夜深時,婦女聽香,以卜休咎」
聽香的方法是先在家中的神像前燒香,表達所欲問卜的事項
請示過出門的方向後,便持香出門,以路上所聽到神明認可的答案為止
台灣的小孩在中秋夜也有一種遊戲,在碗裡裝滿白米,插上筷子,口中唱著:
「觀箸神,觀箸兒,請你上廳吃白米飯,配雞腳腿。」並燒紙錢
據說,這樣碗筷就能自動迴轉。


在節日食俗方面,由於台灣承襲大陸的文化
因此月餅及當季的瓜果仍為最主要的食品
賞月時所吃的柚子又以麻豆的文旦為最著名
拜月時也供拜「米粉芋」,有俗語說:「吃米粉芋,有好頭路」
取芋、路的諧音來祈求祖先保佑自己找到好的工作
除此之外,各地也配合當地特產,發展出具地方特色的節日食俗
例如高雄縣飼養水鴨的風氣很盛。中秋節前後正是水鴨公初長最嫩的時候
因此美濃地區的客家人往往於中秋節宰食水鴨公加菜,成為當地中秋的特色

宜蘭地區中秋節除了吃月餅外,還吃一種「菜餅」
菜餅以麵粉為材料,中間抹上黑糖熿焙而成。味道香脆爽口

南部地區也有在中秋節吃麻糬的習俗

近年來,台灣的中秋節又發展出一種新的活動--烤肉
由於國民生活水準的提高,烤肉已不再是奢侈的享受,再加上秋天氣候涼爽
藉著賞月之便在戶外烤肉,便成了很受歡迎的中秋活動


秋節送禮,也是在台灣大行其道的習俗
每年到了農曆八月初,各商店紛紛推出各式禮盒、禮券
以中秋送禮的名義招徠顧客
不僅如此
各公私機關的首長,也都在中秋節犒賞員工,或是致贈禮品,或是加發獎金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人對中秋節重視的程度


客家中稱中秋節為「八月半」
相傳是夜月光五色斑爛,月下老人手持大遮傘護送絹娥仙女下凡
時間約在午夜子時之後。出現時間極短,只有最具誠心、耐心的人才見得到
見到的人將獲大福
因此人們便在中秋夜拜月。拜月俗稱「拜月華」
所以客家人也稱月餅為月華餅

哇哇哇哇哇哇~~~

第一次這麼用功詳細的看完
雖眼睛看很辛苦
但略知中秋一二
倒也增長見聞‧‧‧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