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9 15:30:52beetty

數位化下有品牌才有競爭力

  市場機制的核心是競爭,但靠什麼競爭,靠什麼在競爭中取勝,除了企業和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外,圖書品牌才是競爭之本。筆者認為,認清市場,培育品牌,不失為傳統出版社面對現實參與競爭,以不變應萬變的一個良策。

  如果說前幾年喊“狼來了”

  是業內人士的杞人憂天,那麼在今天,數字出版總產值已超過傳統出版的現實就不再只是憂患了,“狼”已經瞪著兇殘的眼睛撲到你面前,這成了精美紀念品傳統出版業必須面對的現實。對於傳統出版而言,這只“狼”不是外商,也不是民營書業,而是數字出版。先是網遊拉走了大批青少年讀者,接著網讀又拉走了大批中年讀者,近一年多來,手機閱讀發展迅猛得有些瘋狂,老中青讀者全方位被吸引。

  面對這種競爭態勢,傳統出版社如何應對,我想不只是企業管理者,應該是每位編輯都該做一番思考的事情。筆者以為,作為傳統出版單位,如何在傳統中發揚光大自己的看家本領,以不變應萬變來持續發展,這似乎更實在、更有把握。

  認清癥結堅定品牌意識

  就目前的市場現狀看,“開放不統一,競爭而無序”的確是阻礙產業發展的大問題。不統一,主要是缺乏統一的行業規則。比如說超範圍出書,全國大部分出版社與出書都在出版少兒圖書和健康圖書;再如你花費多年精力苦心經營創造的品牌圖書,馬上就有人毫不臉紅地照搬照抄,跟風出書;更有甚者,幹起非法出版,東抄西抄,無道德攢書;再加上圖書銷售環節價格戰此起彼伏,折扣降到四折以下,圖書跟爛白菜一樣賣;本來產銷雙方應該互惠互利,風險共擔,但現在買方占著市場主動權,把一切風險都壓到出版社頭上……有志于傳統圖書出版事業的人,內心都有一肚子苦水。

  面對整個市場的獎牌現實問題,我們能做到的是自律。既然無力改變別人,那麼對編輯來說,最重要的倒是應該認真檢討一下我們自身,看看我們傳統出版的現實究竟怎麼樣?其實自身的問題才是阻礙企業發展的根本。我們在體制上轉變了,可管理經營上實現企業化了嗎?假如仍是按“鐵飯碗、鐵工資、鐵交椅”的老一套辦,只能是雪上加霜。選題開發的理念轉變了嗎?假如依然是廣種薄收,以數量增長掩蓋品質下降,那只能是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計畫體制殘留在內部機制的詬病是否得到治理?本企業員工積極性和創造力是不是得到充分調動和發揮?依賴于外力的合作繁榮往往是虛假繁榮,而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高才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企業的管理者是否意識到了這一點?

  創新是生存發展的積極舉措,但我們做的是不是真的創新,或者僅僅是花樣翻新做表面文章。創新不是趕時髦,不根據自己的實力和能力一味建網站、開發閱讀器、生產電子書和資料庫,而沒有雄厚資金保障,沒有技術力量保證,沒有商業模式,只能游離於產業鏈之外,到頭來只怕是賠本賺吆喝。

  人民出版社的“領導人講話系列”、中華書局的“國學心得”和“史學正說”系列、外語教學與研究一站式出版社出版社的“外國人的外語教材”系列的暢銷,再一次證明,品牌才是出版社贏得市場的名片。有了品牌,企業就有了形象;有了品牌,才有讀者群;有了品牌,才有管道,培育品牌才是傳統出版企業發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