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19 09:41:33Anna
【藝旅】小畢的美麗與哀愁--小說與電影的相遇(2)
而電影呢,導演陳昆厚與四位編劇共同參商下,大結局沒有變,但是許多細節部分有了更動,也加了一些小說裡沒有的東西。
最大的變化在於,電影中帆似乎失去了主體性,雖然一樣是所謂第一人稱女性的倒續手法,但是帆的話似乎僅僅擔任過橋或旁白的功能,導演不太重視帆與小畢之間的默契,對於兩人之間的互動鏡頭甚少,對話也顯冷漠,好比每次小畢坐壞事被帆碰見時,小畢就告知帆不要給畢媽媽知道,而帆僅於兩個事件都是僅僅說:「我才沒那麼雞婆呢!」;另一個事件是:小畢的好友范同偷漫畫書被抓,小畢始終沒當“抓爬仔”貢出元兇,反而是替他頂下一切,畢媽媽氣到拿雞毛撢子打他,帆只有客觀說出他看到的:我看到是范同偷的,不是小畢。
帆在電影裡對小畢似乎缺少了那份同情與接納。
那麼電影裡誰又扮演那個同情小畢的上帝呢?導演,掌握了一切。電影因本身的性質,於是在敘事觀點就不如小說的單純,。如前所言,帆的細膩觀察與體會在戲中已成了過橋的手段。於是,第三人觀點就跑出來了,是攝影機,導演重視攝影機的觀點。不然,是誰看到小畢救了范同?
導演用自己的觀點,把小畢塑造成一個講義氣,重朋友的孩子。就像范同偷的漫畫被抓,他願意頂;范同被流氓砍傷需要輸血,小畢跑回家偷錢買血,即使被打被刮,他寧可頂撞父母,卻也不說出原委。導演一如以往對社會探索的角度,寄情寬厚、溫和來取鏡,因而對小畢自然留露出對下一代青春純潔的歌頌與關愛,還安排了小畢在劇中還有一段甜美的純純之戀呢。
這些可都是電影變出的魔術呢!
對陳導來說,小畢的壞亦是無意的,所以他從未從小畢如何疏忽弟弟並招致弟弟落水這個事件中,去檢視反省小畢是否過渡重視朋友而輕忽家人。
小畢在電影裡因為導演的寬容,而顯美麗。
整部電影就像喝一杯甘而順口的暖茶,敘述調子是平實、從容的。
不過,我不太能諒解,電影中處理小畢與畢伯伯關係的方式,他們究竟有沒有和解?心理上的疙瘩怎麼解的?電影中不知是否是刻意強調畢伯伯與小畢的客氣與相敬如賓,爸爸可以疼他,但似乎出自承諾,就像畢伯伯在每次替小畢出面善後後,從沒嚴厲的責罰,就連親生兒子(小畢的弟弟,顏正國飾)因小畢疏忽而落水,他僅僅重對著親生兒子說了小畢:好的不學。其實小說裡,畢伯伯即使畢媽媽死了,他仍是希望好好拉拔小畢,也以小畢為傲的:
……小畢決定投考軍校,畢伯伯知悉大怒,堅持要他參加高中聯考。……畢伯伯氣的拉小畢到畢媽媽靈前,道:「你不要跟我講學費,你媽媽巴望你好好讀書,考高中,考大學,出來找事容易,風風光光做人,你不要對不起你媽。」……
……後來是學校導師、訓導主任和校長將畢伯伯說服了。畢業典禮,畢伯伯給安排在貴賓席觀禮,自始至終腰桿坐的筆挺,兩張大手放在膝上。小畢和另一個男生被保送預校,皆上台接受表揚和歡送。……
……我問畢伯伯好嗎,小畢爽朗一笑,食指敲敲額頭,說:「我爸的狗頭軍師,專出餿主意」,原來載小畢的鼓動計畫下,畢伯伯的雜貨店擴建改為經營青年商店…樂得畢伯伯現成作老闆。……
電影似乎斷了小畢與畢伯伯的連帶,在畢媽媽死後,僅剩最後小畢與帆一塊兒去搭車時的談話提及畢伯伯開了青年商店。模糊交代了這條線。
那麼,小畢的哀愁究竟是什麼?小說跟電影裡都有的呀。
小畢因畢媽媽的感情與命運造成了小畢的哀愁,小畢在外頭再壞,回家挨揍,小畢沒頂過媽媽,媽媽不必疾言厲色,小畢一樣乖乖的聽。
小說給我言簡意深之感,短短六頁遐想無限;我則愛上了電影中我與小畢那年代都會玩的把戲,偷偷按陌生人家電鈴,跳橡皮筋,傳紙條表達心意。這個年代還有孩子這樣過嗎?他們不再跳橡皮筋,而是在虛擬世界遊戲。至於交友,那就直接問E-mail或手機就搞定了。
再說一段題外話呦!小畢在電影中有三個好友,竟然有一個是張世,另一個是孫鵬耶,好好玩喔。演范同的,我覺得面善,可是始終想不出來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