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7-19 13:14:04葉諼/bee/彭弼聲
所謂典範(Paradigm)2000831
除去中文之原有詞意不論,在今時所泛用之典範(Paradigm)一詞係1962年,由Thomas Kuhn在 The Structure of Science Revolution ,中譯為科學革命的結構,結構一書中,Kuhn謙稱那是他一個十五年來的成果,對於典範一詞的引用,在結構一書原著中是比較隱誨不清的,反而是在1969 為日文譯本所寫的後記,有了比較清楚的說明,典範一來代表一特定社群的成員所共享的信仰、價值、與技術等等構成的整體。另一方面,典範亦代表所指涉的整體中的一種元素,就是具體的問題解答,把它們當作模型或範例,可以替代規則作為常態科學其他謎題的解答基礎。
言引而外,聚於其內。所謂典範一詞的說明可分為鉅視觀點與微觀。巨觀上涵括整個社群的環境因素,微觀上則特指一種解答的路徑或特定模式(methodology)。後來的人大抵上只引用了定義較窄的後者,前者比較像是晚近流行的系統理論或複雜論者。
著名的大數學家 Hilbert 企圖建立形式化的數學,Peano 將算學系統予以公理化(axiomatization),物理學家Mach 與 Hertz 注意到物理學中的數學結構,Hertz也企圖將物理學公理化。…………於是我猜想,科學家們將科學本質作說明,是最最適當的,Kuhn 以他物理學博士之識見,提出典範之說,引發學界對科學哲學之益加重視。
廿世紀真是人類智識成長最迅速的一百年,值得從各個面域去深入,語言學由Saussure(索緒爾)(我常說成So Sure)啟端,中繼的維根斯坦,喬姆斯基等以至Steven Pinker,璀璨無比。社會學古典三大家(天哪,古典是指只不過100年前)—馬克思、韋伯、涂爾幹之後也百家齊放,派深思的AGIL 系統論更儼然是晚近流行的科學系統理論的社會學理論版。心理學的佛洛伊得、榮格不獨自孤單,心理學,流派叢起,在科學與人文的模糊界野中另樹一格。自然科學之步進亦非寸縷而是千里。
但是我們會問,下個世紀呢?我們雖然可以預估三十年後的世界,我也相信,到時的真實世界與預測不會相差太遠,但是不是我們無法看到,就是已經垂垂老矣。
當然,前一陣子有報導說人類將可藉著生物技術發展而活到1200歲,但我不想在60歲後繼續孤獨1000年,鎮日回想60歲前的一切,於是我選擇生老病死的自然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