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1 10:13:42葉諼/bee/彭弼聲

知識的結構(某種猜想) 201607200420


前一天晚上晚飯後看書(PaulLockhart: measurement)不到五十頁就趕到想睡,一睡居然就到了半夜兩點多。醒來,就開始想,然後寫


還記得書上把數學與藝術有點混合起來談,認為數學家的技巧有時候就是一種藝術,這我倒是不大認同,不過也可以這麼說,或許作者要表達的不是"藝術"而是在數學家 的思考過程中,有時候一個獨一無二的想法能夠突破某個困境(猜想的證明,提出猜想,反例,反例的提不出而證明)就是一種藝術。



(呀呀呀,我在說甚麼)。以下是我的看法------知識的結構(某種猜想)



約莫在20年前我有一種直覺: 語言,科學,藝術三個大約的進程,現在這個時刻我正站在約莫中段,隱約還是在原來的軌跡上。


大輪廓來說,語言是基底,科學代表的是理性,藝術則代表一些不可複製的展現,這倒不是說藝術就不"科學"或不理性,而是它的表達是另一種,是要引發理性思維的來源,創造人類對於自然事物以外的某種思維建構的基礎,可以這麼假設: 三者是一種循環,三位也是一體,但混(非混淆)在一起談時,就不夠清楚



這只是我的鑑驗工具與一種猜想:知識創造的循環性,粗分為這三大領域。 至於宗教或哲學,在某程度上,前者處理不可知或不可懷疑,還不了解的部分就歸給某""去管理,後者則附在詞尾(也可以冠在詞首),屬於人間的,表面上是增加一點神祕性與權威性,實際上(於是稍後這句子可以用上"究竟"會等意)哲學是知識本體的代名詞或是修飾就不重要了。



實際上哲學是知識本體的代名詞或是修飾就不重要了=究竟哲學是知識本體的代名詞或是修飾就不重要了。因為



語言哲學--語言本身,以及理解語言為什麼是這樣


科學哲學--科學本身,以及理解科學為什麼是這樣


藝術哲學--藝術本身,以及理解藝術為什麼是這樣



體系中,必然有還不能導引自身(語言,科學,藝術)怎麼前進(擴大或者精煉)的部分,這需要反覆的檢驗。



藝術換做"創造力來源""美感",或許不會只是指"藝術作品",作為一種來源,一開始可能也只是獨一無二,但有可能進入到generalized ,那麼從邪端異說,一家之言而有了通用的可能,透過甚麼方式(宣傳,實用---真的有用)而進而成為新的領域



這是除了自然事物的抽象剖析外,透過人為(人的想像力與藝術美感--直覺)得來的(比如說 高維空間的數學,能夠適用在複雜系統的說明與應用)



最後知識融通的過程無終止,梁山泊山不只一百零八條好漢,現在都是那無止盡的未來的一部分,沒有現在就沒有未來


圍棋沈老師說的: 大模樣。


哲學家說的:現代哲學大多是斷()言式的敘述。那麼這個猜想---應該是想表達,有一個隱約的結構的交錯前進,並不是糾結的,反而應該是清楚的可以指出


在知識系統的運作上,已經完成(或者未完成)的研究缺了甚麼,是不是還不夠創新(藝術),是不是不夠嚴謹(科學),是不是不夠通用(語言)


希望這是在普通語言表達下,對於我的想法能夠足夠清楚的


(畫出圖來就可以說明為何"客觀性"在很多哲學或者理性思維裡被認為很重要,誰能站在畫定的圈圈之中,""到圈圈的範圍? 當你站在某圈圈之外---有內外,你又站在另外一個圈圈之內? ) 還是你(必然要很多很多人)可以不斷地的進去出來,所以反覆地擴大圈圈的範疇


目標: 農夫種的米是粒粒皆辛苦,我必須要把話說的句句皆清楚,而不是句句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