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30 15:42:32葉諼/bee/彭弼聲

Localization這個字 20100330

“xx化“這樣的詞,本身就具有主客體位置的觀點,或者說時間先後,句型: “什麼經過怎樣之後變成那樣“。比如說全球化,經過九二一事件後,恐怖主義成為最全球化的危機。比如說現代化。

約在10多年前讀管理學時開始接觸到localization這個字,是從相對應的globalization來的,當時的全球化這個詞對應到本地化(區域化),是從行銷或經營管理觀點看跨國性企業(所以有international,multinational等區分管理上屬性不同的分類); 當然,後來陸續碰到的localization的機會多了,有 本土化,在地化, 局域化, 侷域化, 適域化, 領域化,地方化好多不同的翻譯或者語言上的運用。相對應的是全體,通盤,全觀。如果因為這樣而以為 global is more than local 或者研究通盤必須要了解局部,或者了解局部一定可以整體加總了解全盤,其實是不恰當的。

看問題陳述的定位為何,選擇恰當的用法才能比較正確的使用。比如說,“本土化“一詞究竟有無隱喻所轉移的觀點,制度必須因而改變或adaption(適應調整),這時用“適域化“似乎恰當。 但是當強調,這是基於本地而有其特殊性的差異時,就必須考慮像是數學的“特解“(particular solution) 是在有boundry condition 下的答案。 那麼一定如此嗎? 國際化﹦全球化=全域化=通解 localization =地區化﹦在地化﹦本土化﹦特解?

不一定。 對很多問題來說,也不是分進合擊就能完整呈現答案,比如說,中國大陸方便麵市場,是不是切割成每個區域不同策略之後,合起來就稱之為 global (全體市場)? 銷售總額或許是的,口味,銷售方式的策略絕對各地不同。 局部的(local)、全體的(global) 來自數學上的用法。 以數學術語說,幾何學所研究的是物體局部(local)的特性,而拓撲學研究的則是物體宏觀(global)的特性。


當然以下的這一段適用在大部分的 localization 觀點, “在資訊領域,國際化與本地化是指調整軟件,使之能適用於不同的語言及地區。
國際化是指在設計軟體,將軟體與特定語言及地區脫鉤的過程。當軟體被移植到不同的語言及地區時,軟體本身不用做內部工程上的改變或修正。本地化則是指當移植軟體時,加上與特定區域設置有關的資訊和翻譯文件的過程。 國際化和本地化之間的區別雖然微妙,但卻很重要。國際化意味着產品有適用於任何地方的「潛力」;本地化則是為了更適合於「特定」地方的使用,而另外增添的特色。用一項產品來說,國際化只需做一次,但本地化則要針對不同的區域各做一次。 這兩者之間是互補的,並且兩者合起來才能讓一個系統適用於各地。“

接下來這一段是我的觀點,
Localize 應該是realistic (實質,本徵)以及adaptive (調適選取)的。當應用到差異性(文化差異,內部結構差異,知識轉移前後)那麼localization 是具有時間移動以及不單純是唯物或機械論的。也就是回歸本體的解釋。

在社會網路興起之後,建構論在 localization 這裡要開發更多的工具。因為方式不再是菁英份子的知識傳遞進路,也不是政治由上望下的權威建立,也就是說,所謂的本土化,本地化,本身就是 processive, 具有流程化的結果,每一個內部行動因素的強化,模仿,建立權威(權力或者互動關係 interaction)的流動關係,用白一點的話來講,如果你要了解一件事,一個人“如何在地“,那麼拆解他的行為背後的考量,不能單純用issue-solution的方程式觀點,而必須儘可能擴大想像力,找出每一個可能因素,試圖重建並說明重複性,以形塑完整的樣貌,才能提供“行動的“指導方向。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