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08 11:53:42葉諼/bee/彭弼聲

秋天到了的時候去讀詩 20071007

最近大概是因為秋天到了,比較多時間到處瀏覽網路上的諸多部落格,寫手很多,能夠引起共鳴的也很多。除了文章,發出會然一笑之外的,我比較常去看具有詩意的文章或那種體裁。

我相當佩服的阿流(因為是左右手雙飛)寫過有趣的詩人論一 (不確定會寫到多少),一句都刪不掉,所以全錄在下面,

“2005-04-23 19:53:22
波特萊爾說詩人是不走出他們自己的。

我常以這句話來判斷此人是否為正港的詩人,或者他僅僅是個偽詩人。

然而如果不去管什麼詩不詩人的標準,不走出自己的人真是令我覺得真正厭煩的人。他們不斷說話,以為世界正在傾聽,以一種壓迫的方式對待他們以為相干的人,極為自私的,不曉得為什麼,他們無法停止。病得越重的,詩似乎寫的越好,當我遇見好幾個這樣的人之後,我也不想走出我自己了,我為什麼要走出自己來傾聽這群永不理會他者的什麼詩人呢?

我想在下次遇見這群人發病的時候,罵髒話。”

不過我想阿流有點誤解了波特萊爾的說法,詩人是不走出他們自己的,這句話應該是波特萊爾對自己的見解。問幾個簡單的問題來看看何謂不走出自己

--難道因為他們不去搞集體創作?
--因為不去切割或分析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因為不常有召回或修正)
--還是詩人有時過度突現自身的觀察而忽略普適性,比如說大家都知道失戀的痛苦,又如何以一種別人不能完全覺察的不同技巧表達,
--還是應該有共鳴性?

我的初步解讀是,常見的事實是即便是表達不足,詩人也會因為時間點過了,就留下它吧,何必事後作什麼修改呢?那是詩呀!不是文章,也不是比賽或者徵文。我的經驗---許多年前讀過波特萊爾,就道德性而言,全然不能接受這種體例(特別是內容)的詩,到了某種轉變時期,忽然就了了一些。

不過詩人也不是全然都是以自身為出發點,他們也有社會性,參與與發聲。只是相較於實際活動,文字的力量,或者說我們所一向誤以為的詩的形式,使得人們誤解。關於這點,陳真有一篇文章說到他認為維根詩坦是很詩人的,剛開始我不懂,不過經過了幾年之後,我深表贊同。詩所呈現的不單單是形式,還是種一以貫之的生活態度與結構上的反應(不過大多數人只以這樣的方式觀照自己不會要求全世界都要回應)。嚴謹?浪漫?恐怕沒一種定論可以套在單一作品上來給定地位。

或者阿流不表贊同的極為自私的無法停止的說話,的確是許多人模仿且互相讚許與流通的手法。或者我現在正在誤解阿流對於她的說法的對象,是那”好幾個這樣的人”。其實也不用隱喻,友直友諒,可以針對那些對象一對一單打解決。如果這是一般寫詩的通病,那就放情評論,不過,針對詩可能的面向與完全自由主義,我當然懷疑詩有什麼終極通則可以評定與創作。或者,兼具左右雙飛的阿流,是在困惑怎麼不讓自己對文學評論的敏感影響到自身的創作。

那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從前在寫東西,總是與潛在的自己有修辭是否準確的爭論,易位而揣想,究竟別人讀不讀的懂。這跟是不是計畫性的寫作應該也沒什麼關係,反倒是調性。有些人就是陳義於詭吊,有些人就是寫而已,有些人看海之後就不爽,有些人看海之後卻會安靜安定。

比如說,秋天,我就常常想哭。病癥就是會胡言亂語
葉諼/bee/彭弼聲 2007-11-12 01:37:28

阿泥回台灣了嗎

eviany 2007-10-29 07:09:25

從低緯度的地區晃到高緯度的地區,我突然對秋天起了好奇心。像是我第一天道阿姆斯特丹的時候就覺得是秋天了,但當地人稱之為夏天,而台灣那時候也的確是夏天。

後來在溫度的認同上一直停在冬天、冬天、還是冬天。其中出現短暫的溫暖日子應該算是春天吧。

總之,我腦子裡秋天這個定義在時間序列上已經是亂成一團了。

到底什麼是秋天?

bee 2007-10-09 18:11:46

總是有一段會寫不出詩的
這時候就要多唸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