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05 01:58:43葉諼/bee/彭弼聲

青浦日記20060924-28



第一天上午十點從台灣出發,這是第四次去上海,行前感冒了,飛機起降兩次之後,耳朵像灌了水一樣呼呼嚕嚕的。順利地搭上了莫師父的車,到青浦已經是晚間六點半左右,在下榻的青浦賓館附近吃了飯,隨便走了走就回去備課了。

從路上的巨型廣告看板,及新的道路看來,上海還在持續改變中。

第二天上課中才知道我所住的附近是市中心鬧區,東方商場附近的公設與公共空間,難怪如此有水準。我以為他是個小鎮,從宏茂微電子的崧澤大道走回盈港路,在世紀聯華轉進城中北路,經過一個電影院跟許多小吃店,走到跟公園路交接就回到青浦賓館了,就花了大概一小時。附近有一個曲水園,後面有介紹。不過開放時間過了,沒能進去。夜市不是只有昨晚星期天才有,星期一晚上也有些攤販,很像小時候我們去過的那種台灣夜市,什麼都攤在地上,對著過往的人叫價,我低頭看了一些,都頗為粗劣,連盜版光碟居然都出現有台灣五零六十年帶精選,不難猜到哪些人在搞出版。與旁邊的東方商場百貨公司比較起來真是莫大的差異。

因著工作之故,大陸江南的幾個工業園區,我去過無錫,去過松江,原本以為青浦大約和松江一樣,是個上海周邊的小鎮, 如同其他的新興城市,有個工業園區,哪知道青浦是“有歷史的”,上海周邊古代文明的濫觴,六千年來,曾經孕育出崧澤遺址、唐塔宋橋、元代碑刻、明清寺院、以及近代園林。有一說,青浦是上海都市美麗的後花園與西大門。附近有朱家角旅遊風景區,頗副盛名。

第三天,課程結束之後,剛好客戶之中有人生日,提議去吃火鍋,我不客氣地跟著去,想看一看這些人的習性如何,就像一般年輕人,只是他們比較豪氣一些,來自瀋陽,大連,哈爾濱,武漢,其實我也記不住,不過就是各地來的有緣人。結果本地啤酒免費暢飲,其他要付費。四川麻辣鍋,不同凡響。喝了點酒,從川府走回住處很近,習間才熟捻些的工程師送我回去,倒也還好的治安,走過滿地都是垃圾的空曠街道,有一點點難過也有一點點二三十年前的記憶,屬於台灣的小鎮。這一天我很晚的醒來之後就再也無法入睡,不知道是不是異地之故,不過這不是在小酒館酒愁之後的清醒,而是睡不著了。想到很多事,包括回台灣之後的下一步。

第四天,課程比較早結束,我決定去上海。走去青浦公交站,在盈港路上,第一次搭錯了車,沒搭到“高速“(走A9高速公路,到上海人民廣場附近的老成都北路,如果走平面道路據說要多花四十分鐘到一小時),公車上賣票的大叔說要我在前面下車,不去人民廣場,你去搭其他車,結果我在世紀聯華附近搭到車,多謝他幫我。去上海雖然不是第一次,不過是第一次去人民廣場附近,人真多呀,我選了從人民廣場去外灘的福州路,(沒想到熱鬧的是隔壁的南京西路),大約走了三公里吧,去到外灘,果然是十里洋場,風華絕輸。夜很美,不過我花了太多時間在探路,走完整個油船碼頭的外灘,隔著江就是有名的東方明珠以及其他的建築物。可惜出來匆忙,沒帶到相機。急著要搭回青浦的車,只隨意地走馬看花,不過上海這城市不愧是世界著名之大城市,在人民的休憩與交通便利性之設計與規劃,看來有水準。但是這是一個“一餐兩塊吃到兩萬塊“的貧富不均的城市。我還只是旁觀者。




曲水園的介紹

位於青浦城廂鎮,初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當時是城隍廟的靈苑。據說為了建此園,曾向城中每個居民徵募一文錢,故有"一園"之稱。嘉慶三年(1798)改園名為"曲水"園,因園在大盈浦旁,取古人"曲水流觴"之意。它與上海市內的豫園、南翔古漪園、嘉定秋霞圃、松江醉白池齊名,是上海五大園林之一。曲水園距今已有230多年歷史,具有較高的江南園林建築藝術價值,別具一格。

1958年11月1日青浦县博物馆建立,馆址设在曲水园。次年2月陈列对外开放。新馆坐落在青浦区崧泽广场(占地 22 亩),建筑面积约 8800 平方米,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邢同和设计。建筑主体材料为五个相交的椭圆体,其外形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采用了先进的建筑装饰材料,玲珑剔透,濯濯生辉。

  整座大楼因五个椭圆而分为五个主要区域。中间部分为大堂,以 8 米高的大型石材浅浮雕《青龙赋》为主题背景,庄重而典雅,是为观众提供服务和休息的公共场地。


[青浦博物馆]



  “上海第一人”埋葬在崧泽遗址中的一座俯身葬墓地里。位于赵巷镇崧泽村北侧(沪青平公路南侧、油墩港两岸),1957年发现。遗址以原有假山墩为中心,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1961年、1974年-1976年、1987年和1994年-1995年、又2004年2-4月进行过五次发掘,共揭露面积1,266.5平方米。发掘探明:遗址内有三层古文化堆积,上层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戚家墩类型文化,出土了硬陶豆、硬陶罐、原始瓷盒与瓷豆以及拍印回字纹、曲折纹、斜方格纹、米筛纹等印纹硬陶片;中层为崧泽文化氏族墓地,发现148座墓葬,人体平地掩埋,仰身直肢,出土了大量典型的陶鼎、豆、罐、壶、杯和石斧、锛、凿以及玉璜、琀、镯等随葬品,并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红烧土祭坛和建筑房址;下层是马家浜文化的村落遗址,出土了夹砂红陶釜、炉箅、泥质红陶盆和豆以及石斧、玉玦等器物,发现了人工培植的稻谷和两口全国发现最早的圆筒形土井。2004年的一次发掘,首次发现了7座马家浜文化墓葬,填补了上海地区以往未有该文化时期墓葬出土的空白。出土的磨制石斧为双面管钻穿孔,这一发现将时期管钻穿孔技术提前了一千多年。

  崧泽文化前承嘉兴马家浜文化,后接余杭良渚文化,具有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典型性代表的文化,1982年被全国考古界命名为"崧泽文化"
紅標米酒 2009-02-15 18:24:32

畢老大
因為回憶就是從這裡開始的阿
哈哈

bee 2009-01-22 07:57:51


(紅標仔真是很愛這一篇耶)


新年快樂


論文孩子生到一半多了

CC

紅標米酒 2009-01-12 17:44:16

畢老大
你這個網站 之前是不是關站了
一直沒辦法連結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