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26 15:14:13葉諼/bee/彭弼聲
【B先生在印度】泰姬瑪哈陵在阿格拉 20050926
B先生到達泰姬瑪哈陵的時間在上午十點,經過了九個小時的飛行以及六個多小時的車程之後,凌晨三點從德里出發到了阿格拉(Agra)。原本應該是酷熱的天氣,因為早上下了一場小雨,雖然此地年平均雨量不超過100公厘(待查),下雨,是一件難得的事。事實上,B先生出發前,雨季在印度西方,釀成水災,超過千人喪生,而更之前的熱天氣,酷暑也造成數十人斃命。然而,此刻,空氣中有一絲絲薄薄蒸發的水氣。這可以從B先生的鼻子裡覺察,在無塵室工作的長期訓練之下,B先生完全能夠辨別55%相對溼度的舒適性。
Ag(火)-ra(市)這個字就是火的城市。
泰姬瑪哈陵。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B先生還不到十歲,在一本破舊的世界文明遺跡之類的書裡讀到的,透過片段對文字的理解,它似乎是一座宮殿,或許還與古文明有什麼牽扯,更甚的是,B先生一直到了20歲,還一直以為這泰陵是在泰國的某個地方,直到B先生在工讀的圖書館翻到某本有著泰陵照片的書,上面標示著印度,B先生還跟一個唸歷史研究所的學姊請教,她說大概是個廟吧。總之,B先生懷著一種朝聖的心情,以及從旅遊書上所獲得的新知識,來到了印度。而它,竟然是一座墳墓。
泰陵位於阿格拉,一個曾經被來自中東蒙兀兒帝國統治過的都城,當年帝國從印度西北方長驅直入,帶來了伊斯蘭教以及近兩百年的異族統治。第五世君主沙賈罕,為紀念他的愛妃,另一說是皇后臨終前的要求,因而從1631年開始花了22年來建造充滿對稱風格的大理石陵墓(據說22個圓頂代表22年)。B先生聽印度導遊高達先生說(他在德里大學學的中文),以大理石而不是本地的紅砂岩建造,是因為純潔以及偏愛,然而一座充滿伊斯蘭教(回教)美學觀點的偉大建築物,它為什麼不存在於回教世界裡,而是在以印度教徒為主(超過70%)的印度呢?B先生心中的疑問,
B先生仔細的觀察這座已經有三百五十年歷史的建築物,其實不像書上說的美麗,號稱如水洗晶瑩剔透的大理石,即使在印度政府要求汽機車不得進入方圓一公里以內,必須改由唯恐破壞大理石表面材質,但是時間已經賦同石紋中的細微水氣,擴散到表面,也不如B先生故鄉的平滑或者紋理清晰,甚至,有些細節,其實並不對稱。觀光客很多,人手一台相機,拼命捕捉自己認為最美的角度做為紀念,不論從那個角度,都是在找尋對稱,信奉唯一真主阿拉的伊斯蘭教,表現在這座陵墓中的是可蘭經的崇仰以及對植物的偏好,與有著以動物為神祇信仰的印度教相比,圓頂,對稱,注重花園與花窗,相當不同,然而泰陵究竟是一種對愛妻的深情表現還是當朝權力的體顯與檢驗,可以從命名得到答案。泰姬Taj為皇冠,瑪哈Mahal為皇宮,在印度文裡為「皇冠皇宮」。
一個多小時的停留,B先生沒有辦法把所有的肅穆,印度的統治王朝,古文明的斷落,佛教的誕生,錫克教的軍人,目前的貧窮,未來的金磚(呵,這不會是關起來門說的吧),產生一種連續劇式地聯想。是融合還是斷裂,抑或是一種?頸纏結,對一個既存文明的觀視角度,似乎不是數位像機的靜態與解析度可以完全觸及,多神論的印度教依舊存在,種性制度的階級觀念依舊存在,姓Singha的
還是存在。自由在這個國家有另外一種定義,文明的接軌也是,就像雨季,其實指的只是一部分的印度,洪水來了,然而有許多地方,仍舊沙漠。
然而建造泰陵的國王呢,晚年卻在泰陵右後方的亞穆那河畔,另一個叫做阿格拉城堡(也稱作紅堡,以紅砂岩建成)的地方,被自己的兒子囚禁了好幾年,隔著八角塔樓的小窗櫺望出去,可以看見泰陵。旅遊書上寫著這是愛情的見證,B先生到認為這是一件極殘忍的事,試想每一天微晞到日暮,只能遠觀一個側面的角度,同樣的距離,不同季節變換嬗易,可目觸卻不可及的君王最後一點榮光,虛無在心中老死,哀莫大於心死不過如此。
離開阿格拉的那天早上,B先生與B太太跟著團員們去拜訪了勝利之城,一座由印度歷史上稱作奴隸王朝的國王,因為苦無子嗣,因而建造的紅砂岩宮殿,城高聳峭然雄偉卻不莊嚴,內部的裝飾要錢的貧窮小孩以及不太友善的小販一大堆,推擠纏黏,雖然說是觀光客把他們變成乞丐的,然而親臨那種場景,B先生的同團團員們在後來的車程中紛紛表達了解決之道給印度導遊,B先生捨棄了一貫的批判,只想著不要用觀光客以及自身文化的條件衡量這個步調實在有點慢的國家。
印度的問題不是貧窮的問題,而是宗教的問題,這句話,B先生一直在思考著。
B先生讀到的,印度教只是一個泛稱,它由兩千年前的婆羅門教所根生,形成印度教的源頭,多神論,兩千年來衍生出佛教(目前約百分之一,然而在東亞卻大放光芒),耆那教,祆教,錫克教等等不同教義派別。
‘’印度社會基本上是由印度教(Hinduism)的宗教理論及種姓制度(Caste System所構成。印度教諸神都有強烈的個性及象徵意義,而種姓制度則嚴格劃分身份、階層,使印度人的社會行為和思維的形成,呈現相當大的特異性’’
附註:網路搜尋所得資料
泰姬Taj為皇冠,瑪哈Mahal為皇宮,因沙迦罕不認為這是其愛妻的陵墓,所以叫「泰姬瑪哈」,在印度文裡為「皇冠皇宮」。沙迦罕偏愛白色大理石,在印度西北方靠近巴基斯坦的馬克拉納(Makrana),所產的大理石硬度高、不吸水,千里迢迢運至阿格拉以作為陵墓的主體;三面建了紅砂岩高牆,左右側各設一清真寺;泰姬瑪哈陵在打地基時先挖了18個水井,井裡以一層石頭,一層柚木的方式,讓地基層層疊起,具有防震的功能。三百年前沙迦罕以二萬名工匠,陵高250呎,四角各有圓柱形高塔一座(向外傾斜12度,肉眼無法看出,其作用是若遇強震,只會向四方倒下,不會影響到主體),遠遠望去高聳雲霄,倒影映在陵前水池中更顯壯麗,與中國萬里長城、埃及金字塔、美國大峽谷、印尼婆羅浮屠、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和城牆…,並列為世界七大奇景。
http://66.102.7.104/search?q=cache:RzuUu0aZKD4J:eduplans.educities.edu.tw/download.php%3Fuid%3Dvallyjanet%26filename%3D20030529081433.doc+%E9%98%BF%E6%A0%BC%E6%8B%89%E9%9B%A8%E9%87%8F&hl=zh-TW&start=1
Ag(火)-ra(市)這個字就是火的城市。
泰姬瑪哈陵。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B先生還不到十歲,在一本破舊的世界文明遺跡之類的書裡讀到的,透過片段對文字的理解,它似乎是一座宮殿,或許還與古文明有什麼牽扯,更甚的是,B先生一直到了20歲,還一直以為這泰陵是在泰國的某個地方,直到B先生在工讀的圖書館翻到某本有著泰陵照片的書,上面標示著印度,B先生還跟一個唸歷史研究所的學姊請教,她說大概是個廟吧。總之,B先生懷著一種朝聖的心情,以及從旅遊書上所獲得的新知識,來到了印度。而它,竟然是一座墳墓。
泰陵位於阿格拉,一個曾經被來自中東蒙兀兒帝國統治過的都城,當年帝國從印度西北方長驅直入,帶來了伊斯蘭教以及近兩百年的異族統治。第五世君主沙賈罕,為紀念他的愛妃,另一說是皇后臨終前的要求,因而從1631年開始花了22年來建造充滿對稱風格的大理石陵墓(據說22個圓頂代表22年)。B先生聽印度導遊高達先生說(他在德里大學學的中文),以大理石而不是本地的紅砂岩建造,是因為純潔以及偏愛,然而一座充滿伊斯蘭教(回教)美學觀點的偉大建築物,它為什麼不存在於回教世界裡,而是在以印度教徒為主(超過70%)的印度呢?B先生心中的疑問,
B先生仔細的觀察這座已經有三百五十年歷史的建築物,其實不像書上說的美麗,號稱如水洗晶瑩剔透的大理石,即使在印度政府要求汽機車不得進入方圓一公里以內,必須改由唯恐破壞大理石表面材質,但是時間已經賦同石紋中的細微水氣,擴散到表面,也不如B先生故鄉的平滑或者紋理清晰,甚至,有些細節,其實並不對稱。觀光客很多,人手一台相機,拼命捕捉自己認為最美的角度做為紀念,不論從那個角度,都是在找尋對稱,信奉唯一真主阿拉的伊斯蘭教,表現在這座陵墓中的是可蘭經的崇仰以及對植物的偏好,與有著以動物為神祇信仰的印度教相比,圓頂,對稱,注重花園與花窗,相當不同,然而泰陵究竟是一種對愛妻的深情表現還是當朝權力的體顯與檢驗,可以從命名得到答案。泰姬Taj為皇冠,瑪哈Mahal為皇宮,在印度文裡為「皇冠皇宮」。
一個多小時的停留,B先生沒有辦法把所有的肅穆,印度的統治王朝,古文明的斷落,佛教的誕生,錫克教的軍人,目前的貧窮,未來的金磚(呵,這不會是關起來門說的吧),產生一種連續劇式地聯想。是融合還是斷裂,抑或是一種?頸纏結,對一個既存文明的觀視角度,似乎不是數位像機的靜態與解析度可以完全觸及,多神論的印度教依舊存在,種性制度的階級觀念依舊存在,姓Singha的
還是存在。自由在這個國家有另外一種定義,文明的接軌也是,就像雨季,其實指的只是一部分的印度,洪水來了,然而有許多地方,仍舊沙漠。
然而建造泰陵的國王呢,晚年卻在泰陵右後方的亞穆那河畔,另一個叫做阿格拉城堡(也稱作紅堡,以紅砂岩建成)的地方,被自己的兒子囚禁了好幾年,隔著八角塔樓的小窗櫺望出去,可以看見泰陵。旅遊書上寫著這是愛情的見證,B先生到認為這是一件極殘忍的事,試想每一天微晞到日暮,只能遠觀一個側面的角度,同樣的距離,不同季節變換嬗易,可目觸卻不可及的君王最後一點榮光,虛無在心中老死,哀莫大於心死不過如此。
離開阿格拉的那天早上,B先生與B太太跟著團員們去拜訪了勝利之城,一座由印度歷史上稱作奴隸王朝的國王,因為苦無子嗣,因而建造的紅砂岩宮殿,城高聳峭然雄偉卻不莊嚴,內部的裝飾要錢的貧窮小孩以及不太友善的小販一大堆,推擠纏黏,雖然說是觀光客把他們變成乞丐的,然而親臨那種場景,B先生的同團團員們在後來的車程中紛紛表達了解決之道給印度導遊,B先生捨棄了一貫的批判,只想著不要用觀光客以及自身文化的條件衡量這個步調實在有點慢的國家。
印度的問題不是貧窮的問題,而是宗教的問題,這句話,B先生一直在思考著。
B先生讀到的,印度教只是一個泛稱,它由兩千年前的婆羅門教所根生,形成印度教的源頭,多神論,兩千年來衍生出佛教(目前約百分之一,然而在東亞卻大放光芒),耆那教,祆教,錫克教等等不同教義派別。
‘’印度社會基本上是由印度教(Hinduism)的宗教理論及種姓制度(Caste System所構成。印度教諸神都有強烈的個性及象徵意義,而種姓制度則嚴格劃分身份、階層,使印度人的社會行為和思維的形成,呈現相當大的特異性’’
附註:網路搜尋所得資料
泰姬Taj為皇冠,瑪哈Mahal為皇宮,因沙迦罕不認為這是其愛妻的陵墓,所以叫「泰姬瑪哈」,在印度文裡為「皇冠皇宮」。沙迦罕偏愛白色大理石,在印度西北方靠近巴基斯坦的馬克拉納(Makrana),所產的大理石硬度高、不吸水,千里迢迢運至阿格拉以作為陵墓的主體;三面建了紅砂岩高牆,左右側各設一清真寺;泰姬瑪哈陵在打地基時先挖了18個水井,井裡以一層石頭,一層柚木的方式,讓地基層層疊起,具有防震的功能。三百年前沙迦罕以二萬名工匠,陵高250呎,四角各有圓柱形高塔一座(向外傾斜12度,肉眼無法看出,其作用是若遇強震,只會向四方倒下,不會影響到主體),遠遠望去高聳雲霄,倒影映在陵前水池中更顯壯麗,與中國萬里長城、埃及金字塔、美國大峽谷、印尼婆羅浮屠、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和城牆…,並列為世界七大奇景。
http://66.102.7.104/search?q=cache:RzuUu0aZKD4J:eduplans.educities.edu.tw/download.php%3Fuid%3Dvallyjanet%26filename%3D20030529081433.doc+%E9%98%BF%E6%A0%BC%E6%8B%89%E9%9B%A8%E9%87%8F&hl=zh-TW&star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