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26 06:18:21becco
【胡蘭寧料理教改】GyuDon Risotto (II)
OK,我的想法是這樣子的,你看我們常吃的牛丼,基本做法是拿日式高湯(拿柴魚昆布去煮)作底,加入醬油、味琳、糖、清酒、洋蔥煮成的醬汁,拿來涮薄片牛肉;有的地方以較厚的肉片,用麻油與薑爆香下去炒,放在飯上才淋醬汁。還有的時候會放滷煮的蒟弱絲以及在鐵網上炙烤過的豆腐,甚至打上一個生蛋黃,最後酌量撒上七味辣椒粉食用(這裡指是是我在築地吃過的版本)。
重點當然是熱騰騰淋上香甜(來自味琳、糖、洋蔥)醬汁的白米飯,配著腴美的牛肉片享用。
而Risotto呢,則是將生米直接下鍋炒熟,藉由不斷吸收一匙又一匙的高湯,讓米粒外層的口感柔嫩綿密,飽富高湯的鮮美,但米心卻保有一定的嚼感(al dente),這就是為什麼一定要一次加一匙高湯,直到被米吸收了才加下匙,否則一次全倒進鍋裡豈不成了熬粥麼?這樣從外一逕軟爛到內的口感,再配上味道已經很濃縮的高湯以及cream或乳酪,光用想的就膩人到無以復加。
那這兩種飯可以產生什麼交互作用?
你一定猜到我想起Gordon Ramsay的話:
“If a dish impresses me, I don’t copy it, I break it down into its basic elements and reinvent. There are no gimmicks in my recipes.”
在這裡,我希望保留義式燉飯的精神,讓米粒藉由吸收鮮美的高湯而具豐富的滋味和嚼感,這樣一來不需要淋上”醬汁”,而是讓醬汁與米粒合而為一,我最先想到的是用日式高湯取代一般做risotto用的蔬菜或雞高湯,但一般日本料理常用的日式高湯,無論是第一次或第二次高湯,都比較清淡,為增加味道的厚度,我想加入至少三分之一的牛骨高湯,一者增強底蘊(還有罹患狂牛病的機率),二來以牛骨呼應牛肉本身的風味。下米之前先炒軟大量的碎洋蔥而不是用shallot,當然是為了維持原來日式牛丼味道的純正性。
接下來大部份的時間自然是不停地加-高湯-攪拌-收乾-的標準程序,那risotto的”料”呢?當然是用牛肉,雖然說強調這部份與risotto本色有所抵觸,畢竟在義大利他是被當成第一道菜(primi piati)在享用,米麵等主食本身才是重點,但我們要和牛丼或曰東方的飲食習慣結合,所以試著合而為一看看。
我的想法是把切片的牛小排肉(short ribs,不是一般牛丼用的薄牛肉片)先用鰹魚醬油、味琳、麻油、糖與洋蔥醃過,待Risotto的高湯收得差不多準備關火前,用烤盤迅速炙烤一下備用,再來一個重要的程序是,我們做Risotto接近尾聲前不是會加cream或mascapone cheese進去攪拌嗎?這部份我想用生蛋黃取代,一方面增添濃郁的蛋香(請用free range雞蛋),同時讓米飯保原版Risotto的creamy口感---天啊這idea真是太棒了!
要注意的是蛋黃在大約六十五度(?)左右就會凝固,所以在加蛋之前要把Risotto離火略為冷卻,然後拌入生蛋黃迅速攪拌均勻(好吧我承認把這部份和Cuisine Moleculaire扯上去有點牽強,就像全民搞”奈米”之下的許多project,只能說這是最近寫paper留下的後遺症吧),裝盤,放上牛小排,並淋上略後濃縮過的烤牛肉醬汁,最後撒上一點細薑泥或七味辣椒粉,至於蒟弱或烤豆腐這些邊菜,看個人喜好,隨意吧。
這樣的想法做出的結果如何?
不知道,我又沒做,純粹是走路時胡思亂想,打發單調景色用的。
至於我的煮菜教練克拉拉大姐的回應則是:「我覺得哦,初學者最好還是不要亂搞啦!」
重點當然是熱騰騰淋上香甜(來自味琳、糖、洋蔥)醬汁的白米飯,配著腴美的牛肉片享用。
而Risotto呢,則是將生米直接下鍋炒熟,藉由不斷吸收一匙又一匙的高湯,讓米粒外層的口感柔嫩綿密,飽富高湯的鮮美,但米心卻保有一定的嚼感(al dente),這就是為什麼一定要一次加一匙高湯,直到被米吸收了才加下匙,否則一次全倒進鍋裡豈不成了熬粥麼?這樣從外一逕軟爛到內的口感,再配上味道已經很濃縮的高湯以及cream或乳酪,光用想的就膩人到無以復加。
那這兩種飯可以產生什麼交互作用?
你一定猜到我想起Gordon Ramsay的話:
“If a dish impresses me, I don’t copy it, I break it down into its basic elements and reinvent. There are no gimmicks in my recipes.”
在這裡,我希望保留義式燉飯的精神,讓米粒藉由吸收鮮美的高湯而具豐富的滋味和嚼感,這樣一來不需要淋上”醬汁”,而是讓醬汁與米粒合而為一,我最先想到的是用日式高湯取代一般做risotto用的蔬菜或雞高湯,但一般日本料理常用的日式高湯,無論是第一次或第二次高湯,都比較清淡,為增加味道的厚度,我想加入至少三分之一的牛骨高湯,一者增強底蘊(還有罹患狂牛病的機率),二來以牛骨呼應牛肉本身的風味。下米之前先炒軟大量的碎洋蔥而不是用shallot,當然是為了維持原來日式牛丼味道的純正性。
接下來大部份的時間自然是不停地加-高湯-攪拌-收乾-的標準程序,那risotto的”料”呢?當然是用牛肉,雖然說強調這部份與risotto本色有所抵觸,畢竟在義大利他是被當成第一道菜(primi piati)在享用,米麵等主食本身才是重點,但我們要和牛丼或曰東方的飲食習慣結合,所以試著合而為一看看。
我的想法是把切片的牛小排肉(short ribs,不是一般牛丼用的薄牛肉片)先用鰹魚醬油、味琳、麻油、糖與洋蔥醃過,待Risotto的高湯收得差不多準備關火前,用烤盤迅速炙烤一下備用,再來一個重要的程序是,我們做Risotto接近尾聲前不是會加cream或mascapone cheese進去攪拌嗎?這部份我想用生蛋黃取代,一方面增添濃郁的蛋香(請用free range雞蛋),同時讓米飯保原版Risotto的creamy口感---天啊這idea真是太棒了!
要注意的是蛋黃在大約六十五度(?)左右就會凝固,所以在加蛋之前要把Risotto離火略為冷卻,然後拌入生蛋黃迅速攪拌均勻(好吧我承認把這部份和Cuisine Moleculaire扯上去有點牽強,就像全民搞”奈米”之下的許多project,只能說這是最近寫paper留下的後遺症吧),裝盤,放上牛小排,並淋上略後濃縮過的烤牛肉醬汁,最後撒上一點細薑泥或七味辣椒粉,至於蒟弱或烤豆腐這些邊菜,看個人喜好,隨意吧。
這樣的想法做出的結果如何?
不知道,我又沒做,純粹是走路時胡思亂想,打發單調景色用的。
至於我的煮菜教練克拉拉大姐的回應則是:「我覺得哦,初學者最好還是不要亂搞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