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13 19:43:29理耘

清幫源始囀

我國文化昌盛.甲於天下.而數千年來.能成為宗派.會為思潮者.厥別有三.一為
道.一為儒.一為釋.儒道二教.皆起源於中國.釋則自漢明帝時.始自西域入中
國.至晉宋而大盛.是名彿教.梁時菩提達摩由印度浮海至廣州.不愜於武帝.乃
遊北魏.入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開禪門之派.奉彿者尊為震旦第一初祖.其教
化所被.與儒道二教.並軌方駕.同為民眾所信仰.五傳至弘忍.示寂後.弟子爭傳
衣缽.其道益宏.然三教子弟.各奉宗師.互相詆毀.遂成門戶.後人惶惑.轉生執
見.吾清幫先哲.獨其智慧.乃取彿之慈悲.儒之倫常.道之清淨.融會其思潮.貫
通其精神.集其大成.立為宗派.至明景帝時.有金祖諱碧峰者.為江蘇應天府人
氏(即南京).因有武功.迭膺朝廷懋賞.金祖澹於仕進.功成身退.隱於棲霞山.皈
依為彿弟子.遵山西鵝頭禪師演派:清淨道德.文成彿法.仁倫智慧本來自信.圓
明興禮.大通悟學二十四字.每一字為一輩.遞相傳衍.金祖法名清源.居演派之
首.是為第一代清字輩之祖.亦即後人稱我宗派為清門之濫觴。金祖收弟子三
人為林祖諱山.法名淨修.福建連江人.陳祖諱震.法名淨覺.浙江海寧人.羅袓諱
寶.法名淨清(亦作靜卿).甘肅渭源人.林陳兩祖.入山終隱.其道未傳於世.羅祖
在明萬曆時為戶部侍郎.以權奸下獄.旋得釋.辭官過棲霞山時.金祖收為弟子.
是為第二代淨字輩之祖.清順治中.有士人陸祖諱逵者.自京口謁羅祖.乞為弟
子.先是羅祖拒不納.陸祖跪雪中三晝夜不起.紅雪齊腰.蘆芽穿膝.羅祖感其誠.
乃允如所請.為取法名道元.是為第三代道字輩之祖.陸祖晚年.講經於杭州武
林門外保華山啞吧橋劉氏庵内.(即朱劉黃石四庵之一.後改名皇祀庵.即清乾
隆帝孝祖之所).復收翁錢潘三祖為弟子.翁祖諱岩江蘇常熟人.法名德慧.為
長.錢祖諱堅.江蘇武進人法名德正次之.潘祖諱清浙江錢塘人.法名德林.又次
之.是為第四代德字輩之祖.
時當清雍正初年.南北漕運停止.亟待整頓.朝廷懸
榜招人承辦.三祖揭榜應徵.時運河淤塞.久不通行.潘祖首先建議浚河.開工疏
濬。雍正三年定漕運名曰天庾正供.而原有糧船為數甚微.殊感不足.漕督何
立邦乃請派翁錢潘三祖督造船隻.傳匠開工.雍正四年.船齊下水.開始運糧.三
祖因船多人少.不敷分配.乃經漕督奏准朝廷.許各開山門.廣收弟子.以便分發
各船服務.翁祖收弟子八人.錢祖收弟子二十八人.潘祖收弟子三十六人.協力
同心.漕運於斯為盛.昔日轉運艱難.人畏其險.今則交通便利.人慶其安.故定名
曰安慶(安清).雍正八年.漕運豐足.行運平安.翁錢潘三祖共出北口朝哪王廟.
繪彿祖像.請藏經五部回杭州武林門外啞吧橋建家廟.修家譜.定儀節。
又恐有不肖之門徒.破壞清規.乃訂十種戒規.令後人遵守.有違背不遵者.得
以家法處治.並續定演派.「萬象依皈.戒律傳寶.化度心回.普門開放.臨持廣
泰.光照乾坤」等二十四字.為後二十四輩.諸事處置畢.翁錢二祖.歸隱五台.囑
潘祖 一人統率全門.結束子弟.翌年.潘祖懷思二祖綦切.乃重赴五台往省.並將
十二座家廟重新修葺.潘祖獨自下山運糧如故.兩家悉由潘祖承祀.時有姜祖
諱玉培者.法名文講.為山東歷城縣人.有姚祖諱發者.法名文詮.皆為潘祖弟子.
是為第五代文字輩之祖.姜祖隨潘祖運糧多年.為開山首徒.乾隆十三年.糧船
在黃河渡口鳳林閘.忽遭烈風吹斷桅杆.潘祖遇險過坊.姜祖為處理後事.(或謂
王降祖.法名文功)扶柩回籍.葬於杭州武林門外保朝山之陽.服滿.姜祖乃開山
門.設香堂修家廟.簒家譜.敘述各前人歷史.每逢諸祖誕辰.率領安清子弟.虔誠
奉祀.繼往開來.我道於以維繫.收弟子一人.王祖諱大釗.法名成匯.山西太原
人.
是為第六代成字輩之祖.自是厥後.吾門子弟.以運糧為中心.凡運船所到之
處.因與當地人民相互經濟與信仰之關係.長相習處.日久潛移默化.在長江黃
河流域.均為我安清教義所範圍.臨濟.曹洞.龍門諸派.風聲所樹.一時稱盛.洎
乎晚近.遍及全國信徒達數億萬人而信義共守.患難相扶.異姓同家.精神結合.
久而彌堅.遂成為中華民族社會上唯一之大組織.然安清子弟.富於種族思想.
常以光復漢土相睍勉.洪楊舉義.辛亥革命.皆受此種思想之影響.故在先時.清
廷忌之綦甚.傳教結社.懸為厲禁.一切教義規律.未便公然形諸文字.乃不得不
由師口授.年湮日久.漸失真相.但追溯先代祖師之言行事略.在在足徵我安清
教化之精卓.包容之廣大.大之足以致世界大同.小之亦可修養一己之身心.是
誠今日救國救世之第一教義也.翁錢潘三祖在日.深慮教宗失靈.致後人對於
先賢之模範.無從稽考.故於糧運組織.經就緒之後.既亟亟建造家廟.跋涉千里.
入藏求經.修訂家譜.姜祖繼三祖遺志.慘澹經營.歷十有餘年.始將家譜修訂蕆
事.所有各種規則制度.亦一一抄錄無遺.保藏家廟.以傳後人.不幸洪楊之役.悉
數毀於兵亂.今所記者.大半依據於前輩之口授.同時搜集在野各家之抄本.綜
和而成.與當日真傳遺訛尚多.然安清教義.如江河行地.日月經天.當不因文字
之顯晦.而增損其價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