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04 19:27:13貓薄荷

視訊電話 撩撥 大學生的理性

昨天有人問我:「如果視訊電話出了,你會不會想買阿?」,我想了一下,如果要見我,約我出來吃東西聊聊天不挺好,幹麻要在視訊電話裡見勒,不僅少了出門喝下午茶的藉口,也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更不真實。「我不會想買,又沒有必要。」,「可是很方便阿,如果今天你想要讓對方看到你的小貓,在電話裡就可以看到啦,對於那些相隔遙遠的朋友,很方便。」當下,我似乎又被說服了,「可是,那要兩個人都有才行吧!」講完這句話後,我腦中馬上浮現了「產品創造需求」這六個字。

我是個很容易被說服的人,如果上述那些對話是在賣場裏,那我的下場很可能就是拎了一台視訊電話回家。回家後有些後悔也有些期待,期待真的可以跟遠方的朋友透過電話線做聲音與影像的虛擬式互動。然後有一天,發現MSN早就可以這樣做了,於是我可能會因為多花了冤枉錢心痛一下。慢慢的,視訊電話上積滿了灰塵,在某天打掃家裡的下午,發現我又被科技擺了一道。

忘了是哪位老師說,他說:「想要的很多,但需要的卻很少。」

記得小時候曾因為想要一把漂亮的傘,硬是不拿家裡那把有點小壞的醜傘,於是被生氣的媽媽罵,說我是個虛榮的人。這兩個字聽在當時一個十幾歲的學生耳中,頓時覺得人格被赤裸裸得侮辱了,就像是個假髮被扯開的禿頭,不欲人知的難堪光溜溜的晾在陽光底下,無處可躲。我還記得那時候很不情願的拿了那把醜傘去上課的路上,滴了好幾滴眼淚。在純樸的鄉下,被說虛榮的人好像都不怎麼討人喜歡。我大概是因為「不希望因為虛榮而不被喜歡」,所以才哭的吧。
當時的我要是了解,人之所以有物慾有一半都要歸因於文化工業與媒體的操控,而不全是因為道德人格卑劣,我可能就不會因羞愧而流下自我鄙視的眼淚。

最近幾個月的生活,接觸好些批判大眾媒體與文化工業的文章。許多文化商品利用無孔不入的大眾媒體與網路,不斷撩撥大眾的慾望需求。上網到奇摩總想要去拍賣逛一下,看有沒有什麼廉價名牌貨可撿;逛百貨公司總想多注意些今年春裝流行的款式,看有沒有自己適合買的;逛夜市總不忘到鞋攤瞄幾雙靴子等等,在我大腦視覺神經最快連結的據點都是文化商品的形影,至於那些連結不到商品的影像或刺激,會被我們視而不見,引不起太多的興趣。

炫耀性消費滿足了我們虛幻的欲望,麻痺了我們的階級意識。

這些都是我在教室外學到的。四年的大學教育並沒有如此告訴我,身為一個大學畢業的知識份子,在面對龐大的資本怪物,應該要存有相當謹慎的態度。不怪校長和老師,身為理性自主的大學生才是最應該反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