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7 03:05:21裝甲木棍

平成十四年訪日心得報告


這次很高興能夠在日本交流協會的邀請之下,參加了這項參訪活動。在這短短10天的行程中,讓我們能對日本文化有更深入的瞭解,並且也對日本學術界的中國研究成果有了更全面的認識,這真是一項意義重大的活動,不只對我個人而言,更對日台交流有正面的幫助。

過去在台灣的學術界中,尤其是在中國大陸研究相關領域,對於日本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向來是較為不注意的,尤其台灣與中國使用相同的語言,因而在考慮日本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之引用時,一般是傾向有些保留的。而這種情形也使一些台灣學生在研究或寫作論文時常常在無意間忽略日本學術界既有的研究成果,這種情形尤其在軍事研究層面上更是明顯,常常有研究美日安保的學生在一整篇論文中完全沒有引用日本學者的文章,更有甚之的是,完全沒有日本觀點。這種獨尊美國的理念,其實不只與台灣學術界主要是由留美學人所構成有關,更與學術界成員所擁有的工具不足有絕對的關係。

這次赴日參訪,第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在語文工具的使用。當我見到早稻田大學與慶應大學的老師與學生們使用相當流利的中文與我們交談時,雖然不是每一位,但是那種震撼已然形成。正如慶應大學國分老師所說的,以往日台交流多半是以日文進行的,這一次卻是以中文,真是一項了不起改變。這也提醒了台灣的學術界,對一個國家的了解是由語文開始的,由美國人的眼睛所見到的日本,絕對不能與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來相比擬。由這點,也使學生對早稻田大學的天兒老師強調用「皮膚感覺」的中國研究,深感認同。

我相信日本的學術界一定有更多值得台灣學界學習的地方。試舉一例,在關西大學的所見所聞證明了此點,設備齊全的圖書館(更重要的是藏書量極為豐富)、獨立於系所教室與老師研究室的研究生專用研究室大樓、比一般台灣系所圖書館藏書更為豐富的老師研究室,還有,更誇張的是,在影印中心的全套裝訂器材(使用完全免費)。這些都在在的證明了日本人瞭解學術是需要大量投資的事業,慎選菁英進入研究領域後,應給予他們一個無後顧之憂的研究環境,而非以教育公平的說法要求他們與其它不適合學術的學生分享資源,這很明顯的是資源錯置。這點與台灣用市場觀點來做教育改革成一個極大的對比。

至於第二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大概是在日本的學生對工作與學習的態度上。如果沒記錯,在與慶應大學師生一起到箱根的溫泉旅行中,曾請教大學的學生們有多少位會唸研究所,結果答案是大三的班上只有一位,而且是由台灣赴日留學的學生,大四的班上也差不多,沒有問到任何一位想升學至研究所的。因為擔心這也許是我的誤判,或是抽樣範圍不夠大,因此在返台之後,問了東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科與青山學院大中文科的日本朋友(目前在就讀中),請他們幫我問一下,結果大致相同。這種情形在慶大亦同。

我不禁懷疑,如果這些學生要就業,又為何對中文如此用心,難道是將來要從事中國相關工作?答案更令人意外了,他們有的在啤酒工廠上班,有的在地鐵公司上班(已經內定的),當然中文對他們而言是一種加分,不過明顯的工作性質並不一定與中國事物相關。這只能有一個結論,他們對中文的學習並不是以將來就要用來工作的心態。不過,他們的學習成果卻是相當的驚人,有些大學生甚至申請赴中國學習語文一年,這種踏實學習的精神,令人感佩,也使學習日文多年的本人極為汗顏,他們的中文遠遠超越我的日文程度……

對於工作的態度亦同,他們多半在大三的下學期(3月或4月)就開始就職活動,而在大四上的尾聲(12月前)決定工作,這樣,一旦三月順利畢業,四月一日即可上班。反觀台灣的就業情形,多半的公司是徵應屆畢業生,由畢業前2個月左右開始,而面試與其它的過程相對的也較為匆忙;另一方面,學生也常常會有在家休息一下的心態,而一混就是半年一年的,美其名在找工作,其實只是逃避。這種認真程度的差異,同時也是國家發展差距的展現,一個國家的富強繫於人民的心態,而非強大的政府與豐富的資源。

不過這也使我想到另一個問題,如果日本的優秀大學生多半不願升學,這對日本的學術界應不是一件好事,不知日本的因應之道為何?這種對於我國而言幾乎是南轅北轍的想法,是如何形成的?或許對此加以研究之後,可以解決台灣學生老是以高學歷為終極目標的問題。畢竟一個人的競爭力是以其能力而非學歷所計量的,而研究所更應是以學術為目標的菁英的殿堂……

第三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在對周邊國家的認識上。台灣對日本是如此的熟悉,卻又如此的陌生,台灣對日本的瞭解顯然不夠全面,尤其在一些理念與觀點的問題上。中國文化的缺點往往是以自己為主題而來揣摩別人的想法,這點,台灣也不能自外,真正能由日本的角度來思考亞洲問題的日本研究學者並不多,相關資料也不多,更麻煩的是,深度的交流也不多。這並不能由一個或兩個機構負起責任,而應由社會全體負起責任,到底我們是不是應對身旁的人有更多的認識呢?

這次參訪對我而言最珍貴的是與日人的對話,由老師們到學生們,從官方代表到民間的研究人員,甚至是店員、司機等等。這些人們拓展了我對日本的認識,由電視上、文字中跳了出來,讓我能聽到不經裁剪過的想法與觀點,這是極為寶貴的經驗。過去雖也曾赴日觀光,不過多是以觀光地為主,這種深入的交談的機會真的很少。在日本期間,曾多次在書店流連,在新宿的紀伊國屋書店中,發現了一整櫃的台灣相關書籍,種類繁多目不暇給,內容由政治、經濟一直到文化、產業與休閒娛樂,對台灣的訊息介紹更是既快又正確,我們這位鄰居對我們是很認真的想要瞭解,但我們呢?在台灣出版的日本相關書籍有多少?速度與豐富度又有如何的水準?我想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

這個問題又可以再擴大為台灣對周邊的了解不足之問題,這一點由東南亞金融風暴前不久台灣政府還建議投資東南亞這件事可以得到例證。為增進認識,需要長期的投資與努力,但更重要的是,不能不重視鄰近國家,不能對他們的政經與社會局勢沒有了解,這種認知是否在台灣學術界與民間落實,將會是使台灣在區域與全球議題上扮演更重要角色的關鍵。

令我印象深刻的最後一點則是,日本已經變成一個更適合生活的國家,在歷經了十年的經濟不景氣後,日本的感覺與我平成元年訪日時完全不同。這種感覺的變化或許是因為日本與台灣的差距縮小,更可能是因為我對日本的認知更充分。不過,我認為日本的轉變還是相當顯而易見的,最重要的是,對既有思維的挑戰精神又回到日本人的身上,這是日本在明治、大正時代成功的重要因素,現在又在日本的年輕一輩身上充分的感受到這種努力。希望台灣在歷經了多年的經濟不景氣中,也能找回這種努力不懈的精神,更積極的改變舊時代的想法,適應新時代的到來。也希望充分的瞭解日本的經驗能對台灣將來的發展有所助益。

其實這次赴日參訪的過程中,還有很多的心得想提出來討論的,然而其中有很多的想法是尚未成形的,它還只是一個心靈的觸發,假以時日,我一定會有更進一步的體認。這也證明了,這樣的深入交流對於日台雙方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事,雖然只是短短的十天,在交流協會人員細心的周全安排下,見到了許多,也聽到了許多,真是充實的一趟旅程,我的心中十分感激。希望能在往後的日台交流上,也貢獻出一己的力量,共同努力使日台兩國的交流不論在質與量上都能達到更佳的境界。

最後,我認為日台兩國應更加強彼此的瞭解與合作,將同屬於海洋國家的特質發揚光大,並更進一步以經濟為主體,整合區域的力量,共同建構一個屬於太平洋的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