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07 01:32:14大城小隱

杜威和泰勒的百年戰爭--美國教育的兩股相反的力量

這個問題我很早就想談了,因為台灣的教改老是被人批評跟在美國的後面,但是我想講的比較仔細一點,如此必得找許多相關資料。現在帶小朋友,不知道還有沒有時間,所以可能會零零碎碎的講一些。先拿丁凡(http://balas.dyndns.org)的文章來做個起頭吧!

(一)美國小學生的功課比起國內的小學生來說,真是少得可憐,功課的性質也跟國內不太一樣。

「秀一秀、說一說」(show and tell) 是最常見的低年級功課。輪到的學生要事先準備展示物品,帶到學校,在全班面前說明自己帶來的東西是甚麼、有甚麼特殊回憶或意義,並回答老師或同學提出的問題。年紀小的孩子常常喜歡帶自己的玩具或絨毛動物去秀,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可能帶自己的收藏品去獻寶。也有不少人會帶自己的寵物,甚至父母,去展示。我的孩子曾經帶她的嬰兒小被被去,給同學看被她的寵物金黃鼠咬破的一角。

這個有趣又有彈性的作業,可以鍛鍊孩子說話,以及收集並整理資訊的能力。透過呈現孩子熟悉的物件,讓孩子有機會練習完整而且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並培養站在眾人面前演說的勇氣。因為孩子揀選的物件都會是他喜歡的、得意的、熟悉的,這個活動也可以提昇孩子的自尊心,培養同學之間的彼此了解與同儕情感。當然,老師必須留意提醒全班,如何尊重別人的呈現、如何展現聽眾應有的風度。例如在演說當中不可以插嘴、有問題要先舉手才發問、演說結束要給予掌聲、、、等等一般禮節。

另外一種常見的作業就是收集資料或標本。例如老師可能要求學生各自收集自己住家附近的五種葉子,查出來是甚麼植物,帶到學校來向大家介紹它的特性。或是訪問社區人士,老師可能規定訪問內容需要包括些甚麼問題,例如對方的職業是甚麼、已經從事了多少年、喜不喜歡這個職業、這個職業適合怎樣的個性、這個職業最主要的優點和缺點是甚麼、送給小朋友的一句話 、、、等等。或是畫自己上學的路徑圖,標出一路上會經過些甚麼店家或地標。或是訪問爺爺奶奶,詢問長輩們童年時的種種,像是玩甚麼遊戲、穿怎樣的衣服、流行甚麼小玩意兒、社會有些甚麼樣的變化、、、等等。

美國小學的語文課沒有標準教科書,都是使用繪本、兒童讀物、少年小說、文選來增進學生語文能力。讀書心得報告之外,老師可能鼓勵高年級學生寫信給自己喜歡的作家。得到回信的孩子可以在全班面前朗讀回信,得到很強大的正面鼓勵。

老師很喜歡出的另外一種功課是「鞋盒風景」。學生把一個紙作的鞋盒立起來,當作展示空間,裡面依照主題,用各種廢棄物或簡易材料佈置,例如老師可能要求學生作一個海底世界,學生可以把鞋盒內部畫成藍色的,用紙和鐵線做出海草,用釣魚線懸吊幾隻硬紙板作的魚就大工告成了。老師也可以規定主題是秋天景色、或是學生夢想中的房間佈置、或是全班正在研究的埃及文化。學生作得精緻也好、粗糙也好,都算是作了功課。完成的鞋盒風景帶到學校,放在教室裡展覽,還要向全班作口頭報告,解釋自己的作品。

這些作業既有趣、又富創意,提供孩子很大的想像空間和彈性空間。不論孩子是甚麼屬性或能力,都可以愉快而成功的完成作業。在這些與生活貼近的實際操作中,孩子也同時不知不覺的學習到了語文的重要。一旦有了學習動機,其他就會水到渠成了。




(二)

上週關於創造性作業的文章刊出以後,我收到一位美國讀者的抗議:「(美國)現在的小學功課好像跟你說的出入很大。兒子他現在每天的回家功課都是拼字課本上的作業、數學作業,比在台灣的功課還沒有創意呢。女兒的也差不多,四分鐘內要完成100題算數題,不斷的練習呢。這其實跟我的想像離的好遠、好遠。四年級與五年級的學生需要完成測試,才可以升級的。丁凡,你說的學校在哪呢?」

我說的學校在華府。可是,顯然問題不是「哪裡的學校」,而是「哪個時代的學校」。請看另一位正在念教育研究所的讀者回應:

「現在美國的教育風向又轉了一圈…美國的教育一直受到兩股不同力量的影響,一個是追求社會效能論,另一個是杜威為主的追求民主化與個人實現的教育方式。這個風向,大概每十年會轉一次。
美國人一直很擔心自己的國際競爭力不如人,在雷根時代,有『The nation at risk』(國家教育危機)報告,現在布希當政,又覺得美國在國際測驗的成績不如人,因此布希提出了『No Child left behind』(拉起每一個孩子)政策,使用標準化測驗來評估學校的辦學績效,學校的州政府補助經費,或是學區的好壞,就非常依靠標準化測驗的成績。現在看到的狀況,很多學校開始為準備考試而教學,形成比台灣還畸形的狀況。
這個政策當然受到教育界大肆的批評,因為它所標榜的『科學化』方法,其實是最不科學的。無奈這個政策滿足中產階級對教育水準的不安,如果布希再連任的話,這個政策還會持續的走下去。
現在大概只有一些十分頂尖的好學區,或是所謂的charter school(註:契約學校,類似公辦民營的教育理念學校)不受測驗的影響,堅持自己的做法...教學傳統,其實是現在普遍的現象。」

素有耳聞美國政府派教育考察團到東亞取經,也逐漸有學校開始規定學生穿校服,整個教育風氣傾向保守。我還停留在十年前的印象,早已過時。

記得當初雷根上台的時候,我還在念研究所,因為是低收入的窮學生,孩子的奶粉和營養品都是政府發的。這是行之多年的社會福利政策。雷根上台不到半年,整個低收入戶嬰幼兒營養補助計畫被砍掉,我親身感受到社會福利措施的緊縮,很訝異總統的執政方向會這麼快而直接的影響升斗小民的生活。現在布希主政,政經教育全部向右傾,大走保守風。似乎,十年一輪替的不只是教育風向,也是整個政治及社會風向的偏右或偏左。

反觀台灣,現在的九年一貫教育政策,強調「思考性作業」的結果,是家長人仰馬翻,常常可以見到代公子作作業的現象。
似乎,保守也好、開放也罷,問題都是一籮筐。

我總覺得,態度健全、真心為孩子、有彈性、願意調整自己,就不會錯到哪裡去,否則再好的設計或政策都可以被執行得走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