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09 04:05:02大城小隱

種籽的立校精神與理念(一)

「種籽的立校精神與理念」/93年7月新生家長專題課程
主講人/李雅卿;記錄整理/許琳英

首先,歡迎大家來。我曾經好久一陣子没來種籽(辦中學去了),上上學期開始又有比較頻繁的接觸,那是因為種籽又改變了新的辦學型態,成為基金會辦學。我旁邊坐的是種籽的計畫主持人鄭同僚教授,任教於政治大學教育系,他是以後負責提昇種籽教學品質的重要人士。

今天坐在這兒,感觸很多,很高興看到各位父母來,因為不免會想起當年創校的情景。有時候會覺得是個奇蹟,十年以前,我們有一群家長打算在台灣嘗試建立一個我們覺得比較好的學習型態,只是我們自己覺得,別人未必認同。比如剛剛提到的山崩,對很多人來講是件可怕的事,對我們來說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所以其實我只是想嘗試一個我們覺得比較安心、比較好的一個學習可能性,為小孩來做這件事。這樣的事當年在台灣是被認為非常困難的,現在回頭去想也覺得没那麼容易,只是一路走來,好像也没機會去想容易還是困難,就一路走到現在了。我很高興種籽十年了,進入公辦民營的階段,也就是說不再是實驗計畫了。實驗計畫是比較不確定的,隨時可能中止,就像我們中學部的狀況。

以我自己來說,我當年跟各位都一樣,就是關心小孩的父母,我們都有自己對教育的一些想像,然後發現不見得這個世界對待孩子的方式跟我們想像的一樣。就從我們希望孩子是如何長大的思考開始,當年這個學校,是由十個家庭發起的,我們想要在台灣建立一個學校,回到教育本來應該有的樣子;家長有家長的樣子,小孩有小孩的樣子,老師有老師的樣子。我們比較相信,如果小孩要長得好,老師和家長必須形成良好的夥伴關係。我們不是要做一個學校,然後把孩子丟給學校;我們不是要請傭人來我們帶小孩。我們希望孩子可以在老師身上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對待自己的可能性和對待學問的態度。為什麼我們覺得家長也很重要?或許各位跟我們當年不一樣,我們當年的家長常常覺得自己其實不是很清楚知道怎麼跟孩子相處。我們都覺得自己是糊里糊塗生了小孩,充滿對他的愛,卻不知道怎麼做可以讓他長得好,老是怕錯,後來才知道其實沒有那麼多錯好犯。但是當時總是會被許多專家嚇到,專家總是告訴你,你要小心哦,孩子現在要怎麼樣,不可以怎麼樣,不要輸在起跑點上;人家所有的小孩都怎樣怎樣,而你的小孩看起來不是那麼回事,感覺統合有問題之類之類的。我們辦這個學校的時候,家長的自我期許是很高的,所以我們叫親子(而不是師生)實驗學校,因為我們想瞭解家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以扮演的角色,以及家庭應該發揮的功能是什麼。這是我們辦學的目的之一,所以從一開始,基本上我們請老師來是當我們的夥伴,我們一起帶孩子,從不同的層面帶孩子長大。

種籽走到現在,去年這一年,因為要進入公辦民營,學校老師希望基金會來幫忙,因此我又重新接觸學校,看教師的教學和師生對應。我自己有一個看法,就是種籽的老師,基本上有一點點把力氣放錯邊了。大概是因為太多家長不知道怎麼帶小孩,家長就把所有的困惑來找老師談,老師呢因為很有經驗,種籽的老師是台灣另類學校中,教師流動率最低的,所以老師很有經驗,他們對孩子很瞭解,家長會發現在老師身上似乎很多疑問都可以到解答。所以我發現老師大部分時間都拿來放在家長輔導上,加上種籽又經常標榜收一個孩子,就是收一個家庭,你就發現老師把大量的時間跟家長說話去了。可是學校本身有其他不同的功能,教學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能,老師不應該把大部分精力拿來做輔導,跟家長對應。

當年我們辦學時對學校的期許是非常高的,因此當基金會回來跟教師團同步辦學時,我們就跟教師達成了協議,各位親愛的老師,你們還是把大量的時間拿去看孩子吧!家長的部分歸基金會管。透過這樣的分工,讓基金會的力量進來,基金會的人基本上比我們老師更老一點,像我這樣,看著孩子從幼稚園到成年了,所以基金會接辦學校之後,家長會比較幸福,學費也比較貴,因為公辦民營之後政府不給補助。

十年之中我們做了許多嘗試,到最後這個學校我們標榜說要做自主學習,自主學習這四個字的概念不是從任何一個國家移植進來的。你們可能都聽過夏山、瑟谷,他們都屬於自由學校,可是種籽並不是模仿夏山或瑟谷而來的,種籽基本上是由老師、家長和學生一起創造出來的學校,所以不是自由學習學校。如果你跟夏山或瑟谷的人攀親帶故,他們會嚇一跳,你們這是自由學習嗎?竟然還有必修科。有一些家長進種籽,以為種籽是自由學習學校,因為他嚮往的是孩子進入完全自由的情境,他什麼時候愛學就學,钬不想學就不學,有家長是抱著這樣的希望進來,進來之後非常失望,種籽的老師竟然還會拎上課,難道不是多此一舉?

所以我今天來有一項責任,就是跟各位講種籽是什麼樣的學校,如果跟你想像不太一樣,你要趕快弄清楚。種籽不是自由學習學校,但也不是像體制內嚴密規格設計、完全引導式的學校,而是給孩子大一點空間的軟引導學校。我們用「軟引導」可能比較適切一點,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發現台灣這個社會主流價值是非常強勢的,我們基本上不相信學校可以跟社會脫節。各位送孩子到這邊來念書,你們都要面對親友的關心、好意的詢問;孩子有問題嗎?其實種籽的小孩很少有問題,但是外界有非常多的誤解。

我希望大家進種籽是清清楚楚的,進來之後也清清楚楚的帶孩子,把孩子養成我們自己希望的樣子。所以我剛才講「自主學習」這四個字,是我們親師生一路走過來弄清楚的。

先說我們要養出一個什麼樣的小孩。我們在基金會熱烈爭辯過,後來的結論是我們的孩子要「對自己誠實」。這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們的主流社會裏,對自己誠實快要變成奢望了。種籽怎麼讓一個孩子誠實?我們有非常多的隱性課程、非常多的討論。種籽的討論文化是非常根柢的,至於討論文化怎麼建立,當年我們的家長花了一堆力氣去練習,各位以後也需要練習,因為我們的文化裏很少討論,我們的文化大部分是說服,要不然就是威脅利誘。所以我們很多大人其實不會討論,要跟孩子平起平坐的討論會有困難,心裏會覺得需要這麼麻煩嗎?

第二點,我們希望孩子對別人是友愛的。我們不要養一個孩子對自己很誠實,但是同時很自私,我們希望孩子對自己、對別人、對這個世界、對萬物是友愛的。我們那時候為什麼千辛萬苦跑到這個有山有水的地方來,就是希望孩子有機會跟大自然接近。愛要怎麼出來是需要有情境、有人的對應。我們提供人的對應,天地提供天地的對應。

第三,我們希望孩子對這個世界常保好奇和關切,我們不要一個孩子對世界是冷漠的。不過父母要知道,這是說我們希望孩子以後會長成這樣子,並不是說你的孩子一進來,他就會是這個樣子,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他已經是這個樣子,我們就不必存在了。我今天坐在這裏,是因為我當年陪著一些小孩從幼稚園一路長到高中了,我們自主學習最大的孩子都已經上大學,我們確實看到孩子就是這樣長大。種籽要辦試讀,學校連召集令都不用發,就會有一堆孩子回來當義工。

但是孩子在小的時候,樣子都不一樣,有的小孩天性比較害羞,有的比較積極,有的可能很小就對文字世界充滿好奇;每個孩子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可能性。那我們學校做什麼呢?我們說我們在做自主學習,其實一般學校也說他們要養出活活潑潑的好國民,健健康康的;他們也是這樣想,只是我們可能做得更細緻一點。我不覺得種籽跟一般體制學校有什麼了不起的不一樣,因為其實所有學校都希望把孩子養得好好的,那麼種籽有什麼地方不一樣?基本上我覺得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在這裏生活的每一個人,尤其是大人,我們都願意認真去思考怎麼樣跟孩子相處,怎樣陪孩子長大。但是這樣同時也會有危險,各位你們不要想太多就嚇壞了,反而不知如何是好,那就完了。

基本上我們總是在尋找一條比較好的路走,十年來搖來擺去,最後終於找出比較中道的路。那這條中道的路是什麼?就是我們希望讓孩子有非常清楚的生命態度,還有剛才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要做到這些需要一些條件,其中一項條件是,我們要幫孩子或者進來的大人,也就是幫助我們每一位夥伴,去瞭解自己的樣子。在我的生命裏,到了三十八歲生了小孩,不幸開始辦學校,才去思考我是什麼樣的人。或許各位跟我不一樣,我的意思是,我們希望幫助每一個成人去想,我自己是什麼樣子,瞭解自己然後接受自己。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接受自己,希望自己像王永慶、瑪麗蓮夢露,或者希望自己有學問等等。但是我們能不能接受自己現在的樣子,然後以此為出發點,一步步走到自己比較想要的樣子?我們其實是想培養這樣的生命態度:瞭解自己、接受自己,然後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往好的方向走去。這是加分的概念,意思是我現在幾分就幾分,我不要騙自己,但是也不要讓自己懶惰,累了休息一下,不累了就再站起來走;走錯了重頭來,也没什麼了不起,太陽明天依舊會昇起。

我們還希望培養一個人基本上有能力瞭解環境,小學的孩子還比較不那麼迫切,我們希望他們有童年,美好的童年。所以種籽的小孩,學校在課程設計上,十歲前,你不會看到老師欺騙、誘拐,死活把小孩拉進課堂,逼他們開始學數學或國文,但是課程一直在,一帶著他走,我說的「軟引導」是指這個部分。十歲之前,種籽的孩子基本上是被鼓勵做大量的探測;自然界的試探,同儕的試探,生命的試探。或者用孩子的話來講,他們被鼓勵玩,認真玩,好好玩。種籽的孩子會在玩裏頭瞭解什麼是規則,人與人之間如何對應,他們很快就知道没有規則就没有遊戲。所以種籽的孩子懂規則、守規矩,其實是在遊戲過程中學會的。為什麼我們在世界上的學校中被列為民主學校?民主學校開年會時種籽是出席,原因是我們學校被認為在民主公民的培育上是成功的。

我們希望孩子有能力去瞭解他所處的環境,找到這個環境的對應規則,然後找到自己跟環境最好的對應位置跟可能性;找到之後,就開始追求。小孩子要有追求的勇氣。我們那時候覺得體制學校的孩子不好,是因為那些孩子都是被嚇大的,從小就是不可以啦,危險喔……,孩子會有天生本能的謹慎,我們讓那個本能長出來。學校做好安全措施,給予孩子正確的安全教育,然後孩子有試探的空間,從中學習,這樣的學習是非常真實的。

種籽有一些孩子,如果是衝撞型的,那他可能帶傷回家,因為這個環境本身是非常「粗礪」的。我們給孩子真實的處境,我們不希望孩子在溫室中長大。當時辦學的家認真思考過怎樣讓自己安心;雖然我們嚮往讓小孩像放山雞一樣,但實在是賠不起一個孩子,所以為什麼孩子一進來先上安全課程,然而不是嚇他們的安全課程。
當孩子帶傷回家時,你心疼歸心疼,然而這是個好機會可以讓孩子知道人間有些自然結果會出來,人際之間也是如此。我們希望孩子找到跟環境對應的可能性,然後他著手去探測,探測之後他要有不斷反省、改善的能力跟習慣。我們覺得孩子如果在種籽待到十二歲,養出這樣的生命態度,其實種籽的畢業生到了國中很少有問題,因為他們知道如何對應環境,知道自己的路在哪裏,一步一步的走。

有關學習認知的部分也是種籽非常重要的。基本上為了養出比較清楚的小孩,我們總是願意孩子知道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就是說我們願意讓孩子有機會去選擇可能影響他學習的因子。就像試讀,他可以選擇要不要來。一般學校不辦試讀,因為他們覺得小孩上學天經地義,時間到了就該去念書。對種籽來講,我們覺得孩子與生俱來想要學習,但是要在那個情境學習,他應該有機會選擇。試讀其中一個目的是讓孩子決定這樣的情境,這樣的老師,每天通車,像這樣的學校我要不要去唸,我值不值得在這邊耗六年。家長也有機會決定。

在學科上除了語文、數學必修之外,每年都有家長希望增加必修科;家長會因為自己孩子的不同需要,希望增加不同的必修科。爭議了半天,為什麼還是只留下語文、數學必修?這是有原因的。第一、語文、數學是人類進到文明的重要能力,不是那麼容易在遊戲當中學會的,尤其中文字很難認,需要操練。數學其實是訓練腦袋的思考,數學幾乎是科學之母,因此這兩門列入必修。而其他課程,種籽一到六年級都開,只是讓孩子有機會決定他要不要在此刻進那課堂學習。所以種籽會有些孩子到三年級才去唸自然一,請你不要譏笑他。

有些家長會問,小孩選課時我是不是不能有意見?基本上要家長没有意見太不衛生了,你當然可以有意見,我們只是希望家長在聽孩子做決定時,能問他為什麼,瞭解狀況。如果他的理由讓你不安,那是你的功課,你得想辦法講到他聽懂,然後你也安心,他也去上課。但是如果你跟他說,不選就轉學,這是我們創校以來威脅孩子最有效的方法,你只要跟孩子說,我馬上幫你轉學,小孩一定什麼都答應。但是這樣對他不好,對其他小孩也不好,他很痛苦的去上課,在課堂上就會搗蛋,非你的小孩已養到可以不委屈自己,又不為難別人。這是我們小孩對人生智慧的思考,剛才我們講一大堆話,我們的小孩只用幾句話就講完了,「不要委屈自己,不為難人家,大家好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