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08 18:41:25大城小隱

我的「我的天才噩夢」讀後感(三)

這本書在最後肯定資優生對社會與團體的貢獻,在一個能讓資優生發揮專長,了解資優生的心理需要的團體中,資優生往往能夠提出新的洞見,改善整個公司或是團體的運作。在最後作者也呼籲社會不要只以財富與地位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功,應該對成功有不同的定義,只要一個人發揮所長,能夠幫助社會與其他的人,或是找到自己喜歡從事的工作,就是成功。

台灣社會的價值觀更窄小,對於成功的定義大概就不脫財富與名聲,一個資優生如果沒有念到博士,或是賺大錢做大官,大家就會覺得是浪費天賦的才能,然後就是一片婉惜之聲。但是真的賺大錢還是走向升學之路的最終點才是成功嗎?

當社會不認可資優生的成就,我想,家庭的支持,遠大於學校與社會的影響。一個家庭,如果能給予孩子正面的肯定,不管孩子做什麼,找出自己的一條路,父母都能支持,我相信,即使學校環境再差,社會再功利,父母仍然能為孩子撐起一片天。當然,書中也鼓勵資優生的父母,聯合起來,改變學校的教學方式。

書中的最後,談資優生的晚年,我最近才認識一個美國朋友,他的父親八十四歲,知道她做靜坐修禪,一個大半輩子虔誠信仰天主教的老先生,突然有一天就自己買了一堆靜坐的書,然後開始實驗靜坐修禪,有一天對他的兒女說他不在進教堂禮拜了。我想起我的阿公,他年輕時也有同樣的活力,小學學歷,靠著對生意的敏銳,白手起家。但是他晚年的卻失去了生活的重心,他的關心就完全集中在子孫上,如果他把重心從子孫中移開,他也許能夠享受畫畫、書法或是其他不同的嗜好,而不會每天在喊無聊。我在想,我們的教育與社會是否太集中在教人如何生存而忽略了教人如何生活?這些知道如何生活的老資優生,一樣可以過得跟年輕人一般多采多姿。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它的涵蓋範圍很廣,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資優生的問題。我想不管是不是資優生,讀了某些段落或是訪問,都會引起一些共鳴與反思。背景雖然是美國社會,但是也反映出台灣社會的某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