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照護的科技挑戰
以美國為師的台灣,觀察到歐巴馬提出的醫療制度改革趨勢,馬英九清明假期視察高雄義守醫院,曾宣示放寬醫療法規,投入國際醫療產業,三年內輔導三十家醫院成立國際醫療中心。
雄心萬丈的宣示,恐怕必須放在全球醫療產業天秤上,台灣的國際醫療夢,是否流於一日激情?與現實距離多遠?是個值得觀察的議題。
如下文章指出,新科技應用成功的關鍵必須是組織改造,改造項目之一:提高個人決策權限,這個項目,在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引以為傲的管理精神中屢屢被提及。
但台灣醫療產業結構,醫生地位崇高,醫院體系與制度配合醫生,以醫生為中心,提高非醫師人員的決策權限,改變醫生呼風喚雨的文化,在普遍由醫生領導醫院的台灣,恐怕有很長遠的路要走。
分享如下文章,轉載於2009.04哈佛商業雜誌中文版:醫療照護的科技挑戰
美國華府新上任的行政團隊和修正後的健保法規,都承諾即將進行大手筆的投資,把資訊科技應用於醫療保健。電子病歷和相關的科技應用,可望促進效率和品質,但要實現這些好處,前提是醫院等醫療系統必須進行組織改造,來支持新科技的運作,例如提高個人權限及增加訓練。
長久以來,醫療科技被視為抑制醫療成本上升、減少醫療失誤的法寶,歐巴馬總統提出的醫療制度改革計畫中,資訊科技投資是重要的一環,預計可大幅節省支出,在競選期間,歐巴馬引用蘭德顧問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研究結果,指出若大多數醫師和醫院採用「電子健康紀錄」(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EHR),每年可省下達770億美元的費用,此外,美國最大的健保給付來源「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首度提供財務誘因,鼓勵醫師採用資訊科技。
許多醫療機構相信,只要引進資訊科技,就能得到好處,研究顯示,醫療機構認為「電子健康紀錄」(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EHR),有助於改善工作流程、正確性、與病人溝通,病歷取得,以及醫療決策,但他們卻很少思考如何改變組織架構來實現這些利益。
麻省理工學院(MIT)史隆管理學院(Sloan School)教授 Erik Brynjolfsson和其他學者,針對幾個不同的產業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若要善用資訊科技帶來的好處,必須先大幅變革,包括增加訓練、提供個人決策權限,以及組織扁平化、重用技術人員、分散式的工作團隊,以及提高對團隊績效的獎勵,無法做到上述改革的組織,採用資訊科技的結果往往一團糟,還不如不採用。
在醫療照護業,人員的訓練都是針對特定職位、為了達到既定目標,因此改造組織是艱鉅的挑戰,然而要達成任務並非不可能,例如賓州的蓋辛保健保系統(Geisinger Health System),在採用電子健康紀錄後,增加了護士的職權,可以增加病人病歷中觀察到的疑問做出處理,把例行瑣事自動化之後,護士就更能發揮本身的技能,這家公司也創造財務誘因來鼓勵團隊表現,尤其是在糖尿病照護等領域,並開發出一套廣泛的訓練計畫,其中包括密切觀察醫師使用系統的情形。
最近有一項研究報告,探討蓋辛保健保系統採用電子健康紀錄來進行組織改造,這篇報告指出:「目前的政策討論似乎普遍認為,電子健康紀錄將會迅速改變醫療照護的作法,但蓋辛保健保系統的經驗卻顯示,事實並非如此,採用電子健康紀錄,只不過是踏出醫療照護漫長改革之路的第一步而已。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體重健康」
身為一個護士
自覺最弱的是英文和電子產品
這應該會是每一個在巨塔上班的人
會有的症頭吧~
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