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0 19:07:11springtree

百萬農民第一桶金~斗南馬鈴薯

馬謝第一次電視辯論會中,馬英九曾提及雲林縣發展出大佃農,小地主農業新模式,創造出年收入破百萬的新農民,以下轉載2006年,應鄉間小路月刊之邀,採訪斗南農會馬鈴薯,而這一篇,就是馬英九口中百萬年薪農民背後的成功故事。
圖文/春樹
斗南鎮農會推廣馬鈴薯種植,透過生產技術、農地經營管理與產銷制度改革,扭轉台灣傳統的小農耕作歷史,在農村陷入休耕困境泥沼的此刻,斗南鎮農會成功以老作物馬鈴薯為主角,推動全台灣最大的代耕王國,耕種面積年年增加,鄉村回流子弟有工作,不必放任田地鬧蟲害,只要用心,堅持與創意,農業就能再活一次。

斗南鎮與豐原、后里是台灣傳統的馬鈴薯栽種區,豐原的面積又略勝一籌,但中部地區闢建多個重大交通建設後,自然的天候條件略有改變,而斗南則因產地天然條件未變,讓雲林成為全台最大的馬鈴薯栽種區,而斗南農會的用心研發,創造出當地六百公頃土地年產約九千公噸的馬鈴薯,在全省一千七百公頃面積中獨占驁頭。

種馬鈴薯將近三十年,但一直未能在市場與產量上突破,直到速食連鎖店引進的薯條熱,國人口味慢慢西化,斗南鎮農會於四年前將馬鈴薯列入主力推廣作物,並導入集約代耕,集合小農成大農,利用一貫化機械作業,降低生產成本,接著率先推動生產履歷制度,將農產品生產過程標準化、認證化,提高附加價值,讓馬鈴薯產業一躍千里,成為熱門的農作物。

民國九十一年時,台灣馬鈴薯進口量為八萬四千七百七十公噸,產業市值二十一億台幣,到了九十四年市值已達二十七億,三年內成長六億餘元,進口量驚人,斗南鎮農會供銷部主任施茂榮說,農會就是從此處,看到農業的新希望,初期以替代進口為目標,未來則希望搶攻外銷市場。

依照斗南農會的計畫,若進口的馬鈴薯能全部改由國內自產,以每戶 0.5 公頃農地,每公頃產量 25 噸計算,相當於約 3390 公頃栽培面積或 6780戶,如果搭配冷凍庫房與加工廠,不僅台灣不用進口馬鈴薯,還能積極搶進日本市場,且台灣自產的馬鈴薯進口到大陸的價格為每公斤七十八元,比起國內貿易商進口國外馬鈴薯轉運對岸價格好很多,以成本來看,台灣馬鈴薯很有發展空間。

斗南鎮農會馬鈴薯生產現況有契作及代耕兩種,以往農戶平均每分地收穫 2.5 公噸,但自從推動集約代耕與生產履歷後,契作農戶產量可達 34.5 公噸,相較 91 年之前,每分地的收益增加近四千元。到了94年,馬鈴薯農戶整體農業收益至少增加一千六百餘萬元。
2006年斗南出產的馬鈴薯,在果菜批發市場喊出一斤二十四元價格,市場反應熱絡,農會備受鼓勵,再接再厲投入更多心力,已經斥資購入九公頃的土地計畫建設一處專業冷藏運銷園區,明年預計投入上億元,擴建二千坪的冷藏設備,足足是現有設施的四點五倍。

斗南鎮農會的經驗,吸引其他鄉鎮農會觀摩取經,不僅農民們坐著遊覽車到斗南看馬鈴薯田,不少大專院校的學生也在老師帶領下,來到鄉間見識代耕制度,以及學習結合PDA科技系統最先進的生產履歷制度,成功經驗隨著口碑傳送,鼓勵其他鄉鎮加入,馬鈴薯的栽種面積,沿著斗南往南延伸到嘉縣溪口、新港及民雄一帶。

斗南最大宗的作物其實是稻米,那麼為何熱門的卻是經濟價值不顯赫的馬鈴薯呢?原來,當年速食連鎖店帶動薯條熱後,大人小孩隨手一包的薯條,成就的全是歐美大農的進口馬鈴薯經濟規模,農會總幹事張有擇不服輸,「為什麼台灣的馬鈴薯不能?」,為讓台灣的小朋友吃到自家土地長出的馬鈴薯,斗南農會開啟土產馬鈴薯翻身大作戰。

從種子調整做起,與農民互動,改良品種,農會要求所有參加契作的農家將生產過程,包括翻土、播種、施肥、灌溉、各種田間管理、採收等,一律詳實紀錄;無法紀錄者,由農會職員代為紀錄。此外,農會也配合農委會輔導,架設4電腦網,監控田間實況,將田間作物狀況即時視訊盡收眼底,並透過電腦紀錄作物生長相關記錄,包括雨量、風速、溫度、溼度等。

因應鄉村老農化,及器械化趨勢,斗南鎮農會導入代耕制度,希望仿效歐美的大農機械化栽種,為吸引農民參加,農會開出每公頃承租價高於官方休耕補貼價一萬元的賠本價,但初期農民擔心代耕制度是另一個三七五減租,遲遲不敢加入,農會以實際行動粉碎農民的擔憂,推行三年來,農地面積有增無減,參加代耕的農地還擴及彰化、雲林、嘉義及台南等地。

代耕制度,源自日本「農地銀行」觀念,張有擇認為缺乏配套的休耕制度,只會讓還能耕作的土地,走向荒廢,甚至因蟲害蔓延而禍延不休耕田地,因此他於去年組成代耕中心,依據耕地區域分組,由農會員工擔任田間管理員,帶領十位返鄉青年組成的代耕大隊,展開日出而做、日入而息的新農村生活。
代耕大隊與傳統農民最大的不同在於,農會斥資引進、研發最新穎的機具,讓耕種技術一貫化,取代傳統勞動人力緩慢而不精確的栽種方式,不僅讓農作變輕鬆了,也大大降低成本,讓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力,也許批發價不是最高,但卻因為成本大幅降低,而使得農民獲利更高,這是斗南馬鈴薯另一個成功秘訣。

李昌隆表示,以播種為例,人工播種一天做不完一分地,但機械化之後,七個小時可以播完三公頃,被農民戲稱為「超神力機」的這一台馬鈴薯播種機,是斗南農會自行研發,因此別無分號,全台灣只有這裡有,不僅農民慕名來參觀,連大學教授都好奇帶學生來一探究竟。

斗南農會的馬鈴薯播種機,是在一般的曳引機後面加掛一具器械,關鍵就在這台加掛的器械上,造型奇特的器械,底部有種子出口,以及像剷子的鐵片,播種機走過田地後,種子先落地,剷子鐵片隨即剷土覆蓋,接著前端灑肥料,一起可以完成兩個土壟,機器走過,放眼田間,整齊的田壟,與剛剛好間距的播種點,宛如一幅美麗畫作。

此套集約栽培模式行之多年,斗南鎮農會不僅有一套標準作業,並與台大等學術單位合作,導入生產履歷,搭配減少農藥減少化肥及施行深耕制度,使得斗南鎮出品的根莖類作物不僅在國內市場擁有極佳口碑,擁有斗南農會三寶之稱的牛蒡、馬鈴薯、胡蘿蔔等更成功外銷日本、新加坡等地,其中馬鈴薯在2003年外銷新加坡達300公噸。

農委會於九十四年推出的「安全農業年」中,斗南鎮農會被選為作物生產履歷示範區,以紅蘿蔔、馬鈴薯以及牛蒡作為主角,推動生產履歷,不但質量皆優足以外銷,並且成功降低成本及提高農民收入,贏得農民的肯定。

生產履歷是指將農產品生產過程每一個細節都詳細記錄,包括田間管理及品選包裝,一律採用現代化經營與嚴格品管,同時利用PDA、田間監測器與監視器等高科技設備,透過衛星定位,掌握生產安全環境與農作資訊,當別的農夫還在憑經驗施肥灑藥時,斗南鎮的馬鈴薯農民,已經是配備PDA的現代科技農夫,而消費者只要夠過條碼,就可以追蹤手中產品的來源及各種背景資料,大大提高消費安全保障。

起初推廣新的栽種方式時,即便連貴為總幹事的張有擇,都被農民罵過,曾有位農民將自己的田一分為二,一半依據自己的經驗種植,另一半則使用張有擇找來的新品種馬鈴薯,嚴格控制行株距離及用藥、施肥,初期總幹事的這一半地每顆馬鈴薯都很小,而另一邊的馬鈴薯都很大顆,氣的農民一看到張有擇就大罵,但等到收成後,總幹事這一半地馬鈴薯質量均佳,市場售價就是比較高,才讓農民心服口服。
 
  參加生產履歷計畫的農民,每人都有自己的編號,凡買到斗南農會的馬鈴薯或胡蘿蔔,消費者可透過網路,連線至農產品生產履歷資訊系統,輸入包裝條碼上方的編號,即可查到該產品的生產履歷,從生產到加工、運銷,甚至可以看到田間實景照片。

拋開個人經驗式的農作方法,以標準化製造的精神經營農業,斗南鎮農會不僅讓農民「有利可圖」,更教導農民負責任的工作態度,「種的人有良心,買的人才會安心」,良性的循環,才能成就農業的春天。
HAN 2010-08-02 22:42:11

您好這是我的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hans-pizzeria/article?mid=6274&prev=-1&next=6253

版主回應
Hi:已經回訪囉 2010-08-04 21:21:21
HAN 2010-07-29 22:52:55

您好,請問是否可以在我的部落格裡做這篇文章的連結呢?

版主回應
可以方便給我您的部落格網址?感恩喔 2010-08-02 22:22:13
斗南農會 2009-08-10 16:25:47

你好~本會剛開始使用奇摩部落格,想在部落格上面引用這篇文章,不知是否可以呢?
可以的話,是否可將此篇文章寄到本會信箱,謝謝!!

版主回應
您好:
這篇文章是我應鄉間小路月刊採訪的報導,全文您可以洽詢豐年雜誌社。謝謝。
2009-08-10 20: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