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5 10:29:02圓恩

【褓抱筆記38】0到3歲嬰幼兒心理學 《愛上當爸媽這件事》

我一直對心理學都蠻感興趣的,而當同事A借我這本書時,也讓我非常期待並趕緊翻開享受閱讀的快樂。會與這本書相遇,是媽媽朋友B在共同的群組裡分享了這本書的一篇文章,同事A便決定買來看,而我就厚臉皮的請她讀完再借我。書裡的每篇文章可以循序漸進,也可以單一跳著閱讀,篇章開頭的書頁,都列出了那章的重點提問,有許多都切合了我的疑問。不過看完這本書及之前閱讀《家庭會傷人》這本書時,我一度覺得人好脆弱哪!似乎有個小小的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一輩子。不過跳出這種「戒慎恐懼」的負面心態,抱著理解去對待,的確可以減少一些可能造成傷害的因應方式,至於無法避免的,就交給老天吧!不必因此動輒得咎,綁手綁腳。所有正面的東西,例如愛,濫用之下,也會變成不好的,以愛為名,背後也許是自私當道,這些只有端賴自省察覺。人啊!真的是極為複雜及有趣的生物哪!(媽媽朋友B聽了我的困擾就說只要正面比負面多就好啦!)


這是一本很好的書,可以幫助了解孩子及自己,希望成為爸媽的你,一定要找來看!

 

書摘

騰著書摘像一種儀式,重讀了一次,又像從來未讀過那般的虔誠與享受。

「最終,我們不再只是為了孩子 我們還為了自己,為了自己那不可或缺的生命經驗──你不只滋養著一個新生命,也在滋養自己……」(封面)

 

「帶養孩子的挑戰,不只在於如何當個好爸媽,還挑戰了我們的內在如何涵容、如何給予、如何理解、如何因應孩子發展而彈性調整,以及如何引導、如何尊重、如何放手…… 這個過程,也是一趟探索自我之旅。」

 

1.     肚子裡的寶寶,需要來自父母情感的滋養

〉你懷的不只是孩子,也懷著一種新的身分認同

)給寶寶愛,而不是給寶寶思想

「在知道寶寶性別之後,你會發現你對寶寶的想像,會讓你更清楚地看到你自己生命中所在意的特質,比方說,如果你希望他長得又聰明又帥,帥氣和聰明其實就是兩個你在意的特質。p.31-32

 

「你是獨特的,你有著從出生到現在獨一無二的生命經驗,所有兒時被照顧的記憶,或是因為愛而受過的傷,在過去的二、三十年裡都雕塑著你的獨特人格,而這一切都被統整、淨化,最後留下來獨一無二的生命智慧,將慢慢地在你的滋養之中一點一滴地傳承給你的孩子。p.32

 

「他擁有自己生命的方向,將來有一天你會明白,你的準備和帶領,只能走到某個極限,就像是紀伯倫(Kahlil Gibran)在《先知》(The Prophet)裡談子女時說到的:「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非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思想。你只能圈囿他們的身體,而非靈魂,因為它們的靈魂寓居在明日的住所中,而那不是你所能觀覽的地方,甚至不在你的夢中。」因此這是一場獨特個體之間的相遇,不同的是,你們的獨特會互相影響對方,凝聚出屬於你們之間特有的默契與情感。p.32-33

 

「帶養孩子即將提供了一個機會,一個無與倫比的機會,讓你循著血緣脈絡將你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做整合與修補。照顧脆弱的寶寶,能攪動出許多模糊的記憶與感受,讓你回想、思考、調整和改變。p.35

 

「下回當你面臨壓力及挫折時,可以嘗試下列幾種自我對話:

1.     這個壓力的出現,真的是我想的原因嗎?

2.     這個挫折之所以發生,有多少比例真的是我該負責,下次應改善的?有那些是跟運氣不好或其他人不合理的期待有關?

3.     這個壓力或挫折,是否值得我賠上一整天的心情,以及下班後跟另一半相處的時光?

4.     現在這些挫折看起來很糟,在一週後或是一個月後,還會如此嗎?

5.     接下來,該如何處理這個挫折或壓力?p.36-37

 

「夫妻兩人之間的誠實溝通與互相體諒,是孕育溫暖情感的最好方式。我非常建議夫妻兩人以角色互調的方式,來感受對方的壓力、困難和情緒。p.40

 

「在現實生活中,「值得與否」的答案,通常取決於正向情感與負向情感的拉鋸。所以不要想要消滅那些負向的感覺,因為它們本來就存在現實裡。p.41

 

「德蕾莎修女曾說:「我們無法做很偉大的事,但是我們可以帶著偉大的愛,做微小的事。」教養孩子絕對是細瑣無比的事,但這件事可以讓我們經驗到自己內在懷有偉大的愛。p.42

 

2.     終於要見到寶寶了……然後呢?

)安全的依附關係,是給寶寶最好的禮物

「親子感情的深厚度和良性相處的時間成正比。所謂的「良性相處」,講白了就是在帶養孩子時,爸媽的情緒是平穩的,覺得自己扮演爸媽這個角色是很值得的,能夠和孩子有一個雙向的溫暖情感交流,親子雙方都能享受親子相處的時光。p.45

 

「依附理論告訴我們,嬰幼兒要能身心健康的活著,他必須在出生後,和一、兩個固定的成人建立起特別的依附情感,由照顧者給予嬰幼兒們持續的情感關注(愛與溫暖),而這包括照顧者可以試著理解孩子、包容孩子的情感、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意圖,以及跟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等。在依附情感中,會看到成人自發性地和孩子有大量的正向情感交流與互動,並在日常照顧中,提供「一致性」及「孩子可以預期」的常規與教養。p.45

 

「但是當你在每天生活的瑣碎中,見證他神奇的成長歷程時,時間會開始緩慢下來。你不用再趕著完成你被交辦的事,在慢下來的時間裡,你和你的寶寶將一起發現──對你而言,是「重新發現」──這個世界的一切。p.46-47

 

「沒有人說這是件簡單的事,但絕對是件很值得的事!p.47

 

「不事先好好溝通或感覺挫折,那對另一半也未必公平。P.49

 

「親子關係是會流動會改變的,就像所有親密關係一樣,它不會永遠固著在一個狀態中。p.58

 

3.     剛降臨世界的寶寶,心裡想什麼?

 

「共同調節,指的是成人如何透過不同的肢體安撫方式,傳達關懷與理解的情感,讓嬰兒感受到大人了解自己正在經歷的壞東西(情緒),並且可以平穩地包容自己的情緒。p.66

 

「覺察情緒是理解自我心理的第一步,而越理解情緒,情緒這件事就越不可怕。p.69

 

)當寶寶狂哭,就是你學習瞭解他的最佳時刻

「雙方對彼此的感受,交互影響著此一關係的品質。p.72

 

4.     你是不是寶寶心中的安全堡壘?

「同調,指的是媽媽察覺到寶寶內在情感的需求,然後以肢體語言、彼此交流的眼神或表情,來呈現她和寶寶共同經歷的情感狀態。p.76-77

 

5.     聰明的父母都要懂的撤退方法

)以寶寶可以承受的劑量,逐步撤退

「在溫尼考特的理論中,母性的初級關注能幫助寶寶在出生後的頭三個月,允許自己可以顯現出真實的自我,溫尼考特接著談到要如何當一個「夠好」〈good enough〉的爸媽:他認為,寶寶不需要擁有完美的爸媽,而無微不至的照顧,也需要隨著寶寶的日漸長大而逐漸撤退。p.101

 

「孩子用你和他相處的時間來理解愛。p.113

 

「在帶養過程裡,你會明白陪伴不只是陪伴,在陪伴的過程中,你摸索出適合帶養每個孩子的獨特方式,你嘗試調整並逐漸整合爸媽的角色在自我的認同中。你投注的心力與時間,絕對不會白費,因為孩子越小,他的生命經驗日後對他的影響就越大,而你給予的安全依附,就是他心理與情感最扎實的基礎。在這個相愛的過程中,你的付出,包括你對他先天氣質的觀察,你對他情感經歷的映射,以及你們一起經歷過的母性初級關注、同調、夠好的照顧、過渡性的現象,以及最後的扶持環境,都是促進孩子日後能平穩進展到完全獨立的重要元素。p.113-114

 

6.要規範孩子,但千萬別當虎嗎

 

「爸媽經常會在寶寶五個月到八個月大時,觀察到寶寶有重複抓取的動作:當你把玩具撿回給寶寶時,他會把玩具又放掉,讓你必須再撿一次。這並不是他頑皮,也不是他不聽話,而是他在發展尚˙皮亞傑(Jean Piage,瑞士發展心理學家)所謂的「次級循環反應」(secondary circularreactions)。在這個常見的發展階段裡,寶寶會以自己新獲得的動作技能,不斷地為自己創造有趣的情感經驗。對寶寶而言,這個發展是重要的,因為心理上,他正在經驗「我可以創造」及「我覺得有趣」結合在一起的體驗。看到自己的動作對物體造成的影響,對於寶寶在認知發展上建立因果關係的邏輯,是很有啟蒙性的。p.116-117

 

「嬰幼兒不需要爸媽當他的朋友,他需要的,是可以溫柔引導及堅定規範他的爸媽。p.117

 

「在你規範和管教寶寶之前,「理解與引導」應該先行發生。P.118

 

「獨立,本來就該是個循序漸進的練習過程,父母不應該在沒有引導的情況下,將嚴峻的難題丟給孩子自己處理。很多時候,那其實是父母把育兒的焦慮,以及對扮演父母這個角色的挫折,投射回去給孩子。p.119

 

「父性的管教,指的是範圍。父性在規範的同時,提供孩子一個安全的界線。在傳統中國文化的角色分工裡,父性代表了一種權威、剛硬特質,但其實父性除了權威及規範以外,還代表了創造力、樂觀進取、冒險挑戰等等較不受框架限制的傾向。而母性的管教,指的是溫柔、無條件的愛、理解的耐心、為對方設想的體貼、高度容忍的彈性,以及為孩子排除萬難的堅韌特質等等。p.122

 

「結合父性與母性的管教之前,我覺得在規範的當下,有兩件事相當重要:衣是照顧者需要擁有足夠的時間,二是尊重幼兒自主的想法。p.123

 

「在你展現父性的堅定時,有兩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持續性」與「一致性」。p.126

 

「孩子的問題行為背後,往往藏著楊烈的情感,如果那個情感被正視也被理解了,孩子就沒有必要繼續以問題行為來和世界溝通。p.127

 

「「幼兒由操作中學習──皮亞傑」所以和孩子一起嘗試不同的方式,……幫他多觀察自己的行為如何對這個世界造成影響,同時也幫他建立了前因後果的邏輯。p.128

 

「體罰往往是因為你自己內在的挫折已經到滿溢的程度,需要馬上宣洩時,才會發生。p.129

 

「管教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學會如何以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解決問題。P.129

 

)在憤怒的頂點,安靜兩分鐘

 

「我們要的,是幼兒能學會理解自己的行為會帶來的後果,以及造成其他人的負擔;我們要的,是日後孩子在惡劣情緒下還能思考的能力。雖然,四歲以前要達到這個狀態幾乎不可能,但是我們選擇的管教方式,對孩子處理自己的情緒,絕對有深遠的影響。所以,更有助益的作法是:同理孩子的渴望,協助他理解現實的限制與社會的期待,引導他觀察別人怎麼做,讓他知道在面對欲望與現實條件的衝突時,可以怎麼妥協。p.130

 

「想清楚對你而言最重要的規範有哪些,引導孩子一步步去做,然後堅持這些界線,並溫柔給予孩子有限的選擇,帶養真的是可能越來越輕鬆的。,,,。p.131

 

7. 寶寶「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以映射式的教養來面對寶寶的自我中心

「社會心理學家艾利克森(Erik H. Erikson)把人生的發展過程分為八個心理發展階段,在幼兒期的心理發展任務是「自主」,或是相對應的「羞恥」。意思是:如果爸媽能給幼兒「有範圍地」追求自主(試著自己做選擇,或想實驗自己的不同作法),孩子會開始相信自己內在有足夠的力量,有能量給予這個世界,創造力與想像力也會源源不絕;反之,如果父母強硬壓制幼兒的探索行為,孩子便會開始對自己感到羞恥,甚至畏首畏尾,覺得自己的想法或行為不夠好,時日一久便會影響到日後的心理與人格發展。p.137

 

「艾利克森的人格發展論把人的一生分為八大階段,分別為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兒童期、學齡兒童期、青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以及成年晚期,每一個時期都有不同的心理發展任務。前三個分別是:信任、自主和主導。p.137

 

)五個重點,打造幼兒健康心理的基礎p.142-

1.     建立一致的生活常規

2.     平衡常規執行與引導自主

3.     當孩子的爸媽,而不是他的朋友

4.     理解與包容幼兒突然爆發的強烈情感

5.     將帶養的目標放在幫助孩子自我調節情緒

 

「最棒的學習總是包含享受成分的!p.149

 

)陪寶寶一起運動,比你想像中重要

 

8.如何招待初到地球的火星人 從餵食到自主進食

 

「從心理健康的觀點來看,餵食其實是關係取向的,許多文化都以吃來傳達情感,……對餵食者而言,餵食本身代表了「當我餵養你時,我感覺自己的內在有足夠好的東西能夠給予你,希望你知道我是愛你的」,因此當自己的餵養被對方接受時,餵養的一方彷彿感覺自己好的部分被接納了,自己被感激了,是有能力給予對方滋養的。至於被餵養的人,所感受到的是「當我被餵養時,我感受到對方的愛與付出,接受對方的餵養時,我感覺自己是特別的,是值得被關愛的」。由於這些較深層的意識連結,因此在餵食的過程中,給予和接收的順暢度是否能維持,很容易影響雙方的情緒狀態。p.152

 

「如果你的寶貝享受吃東西,他就會吃得好。p.162

 

「在某個範圍內允許孩子在進食時探索是很重要的,因為自主性的經驗能讓孩子喜歡上他吃的東西。這是帶養0-3歲幼兒的重要目標──讓他感覺到肚子餓了,理解這是身體要求他吃東西的訊號,然後去感受選擇食物的喜悅、進食時的愉悅,以及進食的滋養意義,孩子就能平順地發展出自己的飲食習慣,無需父母擔心。p.163

 

「每一次調整,食物裡一定要保留幾種孩子熟悉的元素。這樣他的抗拒不至於會太大,然後再給予孩子自主進食的機會,或是更多的參與感。p.164

 

9.一起來玩躲貓貓吧 焦慮與安然入眠

 

「在03歲的生命經驗裡,焦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情緒。p.168

 

「孩子的情感經厭是他和世界互動時產生的。p.168

 

「寶寶在開始探索世界的同時,會發現到探索的結果不一定會帶來美好的經驗。p.169

 

「幫寶寶做任何改變,都要謹記溫尼考特所說的「可承受的劑量」原則。p.175

 

10.媽媽、狗狗、花花、掰掰……增進寶寶的語言發展

 

「如何評估自己是否常常跟寶寶同調呢?方法是:觀察你自己有多常跟寶寶自然而然地進入「分享式的注意力」。所謂「分享式的注意力」,指的是你注意到寶寶正在好奇或是正在經歷的人事物,甚至是寶寶當下經驗到的情緒,然後再以不同方式表達出你們一起共同分享的當下情境。換句話說,你可以運用有感情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及肢體語言,形成足夠的線索來幫寶寶理解他目前正在注意或經驗的人事物。p.186

 

11.馬桶歡迎你下次再來 訓練寶貝如廁

「事實上,嚴厲有很大的一部分,是源自父母本身的焦慮。p.203

 

「在幫孩子學習自主面對任何事時,爸媽要做好「一定會累一陣子」的心理準備,因為在一開始,它們一定還會需要我們的支持與鼓勵,這一點很重要。吃喝拉撒大哉問,在嬰幼兒的帶養裡,就是這些日常生活會面臨到的議題在挑戰著你和孩子之間的依附關係。孩子的成長之路需要你的協助,請耐心帶領他一起面對一個個挑戰,慢慢找到適合你們之間的引導步調,親子之路會走得更順暢,孩子也可以發展得更好!p.212

 

12.有時如同天使,有時讓人抓狂 關於憤怒攻擊與手足相處

「首先請調整你的期待,理解孩子永遠都會有負面情緒,需要以耐心的教養幫助他理解自己的情感狀態。p.214

 

「人的內在是很有創造力的。P.215

 

「兒童心理分析師艾爾娜˙芙爾門(Erna Furman)提到,嬰幼兒的教養重點應放在如何幫助孩子定義(naming)他們經驗的的情感,了解並表達自己的感受(knowing),最後才是幫助寶貝如何使用或處理(using)自己的負面感受。p.215

 

「照顧者需要引導或帶領幼兒經驗不同的解決方法,在開始時幫他想一些方法,協助他自主選擇或嘗試,這樣才能訓練孩子自主思考。p.217-218

 

「所謂有效的規範必須要對應當下的情境,「夠好的」親職處理是跟孩子一起想這個挑戰是什麼,下一次該怎麼處理,能夠在教養當下幫孩子進入思考,學到下一次如何做不同的選擇。p.222

 

13.玩耍,就是我的工作!如何幫助寶貝學習

 

「孩子不需要事先學會未來學校會教的知識,學校需要他準備好的,是平穩地進入團體生活,對學習有熱情,以及面對學習挑戰的毅力──史丹佛大學發展心理學教授卡蘿˙多薇克(Carol Dweck)。p.230

 

「孩子沒有平穩的情感,就沒有學習。p.230

 

「幼兒在玩的時候,是他們努力工作的時候。p.235

 

「三歲以下的幼兒,最重要的學習都是在遊戲中完成的,尤其是自由遊戲(free play)。p.235

 

「美好與辛苦共存,才是真實的人生。請讓孩子在生活中逐漸體驗,並明白這一點。p.240

 

「所謂建立「自我感」,指的是孩子在學習中可以清楚地觀察到自己學到了什麼,病經驗到透過這樣的學習,他能夠做些什麼努力,克服了什麼困難。p.241

 

「藝術是人類創造出來的遊戲形式,對於開發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都很有幫助。p.241

 

「多薇克還認為孩子是否能擁有成長心智,與爸媽的讚美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我們眼中只看到孩子的成果,孩子就容易傾向簡單的學習,這樣才有把握繼續被稱讚。長久下來,就容易導致孩子遇到挫折時一厥不振,或是無法貫徹就提前棄甲。多薇克認為爸媽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嘗試的過程,鼓勵及讚美他們勇於嘗試解決問題的意願與努力。當孩子明白爸媽看中的是過程時,就會更願意選擇困難的挑戰,無形中開始了孩子對於挫折容忍度的自我訓練。p.242-243

 

「以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當孩子可以在學習裡自主選擇具挑戰性的部分,並預期適度的困難會幫自己的大腦成長,挫折容忍度自然就比一般孩子高。多薇克建議爸媽的讚美,應該聚焦在以下四個層面:1.孩子如何在努力的過程中雖敗不餒,堅持下來。2.孩子如何面對挑戰,他想到的解決方式有哪些?孩子是否自主選擇比較困難的任務。4.孩子如何嘗試改進自己的困境。p.243

 

結語 從帶養中,見證自己的創造

 

「就像所有的給予一樣,我們的用心付出最終仍將迴向給自己,並豐盈了自己的人生。p.248

 

孫明儀著 早安財經文化出版

ps.照片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