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112】《女農討山誌》一個女子與土地的深情記事
到目前為止,這本書大概是和我最「八字不合」的吧!在它剛出版時,我就買了,沒看幾頁,就隨著2005年7月29日我宿舍的大火和一大堆所謂「財產」一起被燒盡了。後來我又買了一本,某次走上街頭抗議時,遲到的我遇見認識的朋友,覺得對方更適合的把書送給了她。然後我覺得大概彼此無緣,就此不打算再購買翻閱。
直到2011年九月、十月的某一天,同事阿雅說她在看這本書,而且很喜歡作者阿寶說的:「我想找個善待土地的耕作法」。觸動了我再次翻讀它的慾望,不過我不打算買了,而是前往東華的圖書館商借。再加上這陣子有一門課需要討論到高山農業的議題,我讀得理所當然!而閱讀中,一邊慶幸著自己是等待了那麼多年才與它認真遭逢。也許在我更早的年歲讀完全書也是一知半解,但經過這些年的歷練,卻讓我讀來餘韻婉轉,深有體會作者所經歷的苦樂與自然中的美好。也許,閱讀也是需要等待的,而不管任何時候都不會太晚!
最讓我震攝的是,早年爬山、自助旅行的阿寶,因為無法說服自己內心的某種質疑,且真切的想為喜愛的山林做點什麼,而決定從要求自己開始的放棄很多東西,上山從零開始當起梨山果農。
「那些獨自在深山曠野中愉悅澄靜的日子,和無數次出入山野民族,體驗貧乏艱困的生活實相的經驗,激盪出一些潛藏的矛盾──我僅可以深入荒野享受至高無上的自然宴饗,體驗極致的性靈昇華,但背後支持我的,總是一個龐大複雜的文明社會,那個社會挟著無與倫比的勢力衝擊著自然,迸濺出許多過剩的殘屑,我靠著這些殘屑,輕而易舉在大自然面前做出無求的姿態。
我知道,這點心虛多年來一直都存在──我不能否認人與自然間存在著極大的衝突,但我總喜歡以無辜的面貌來到自然的懷抱,想與祂和諧交心。終於有一天,那點刻意被忽略的心虛大聲說話,連自己都被嚇一跳!它說,我也不是那麼無求、無辜,那麼能與自然和諧,只不過一向都把索求和衝突交給別人面對罷了……這聲音如此清晰,我像個被當眾揭發的偽善者,驚慌失措,卻無法迴避從此不能再懷著這種心虛過日。於是,在人與自然的關係裡找出自己的定位,成為我年過三十之後最迫切需要解答的命題。P.26-27」
就算我心裡有質疑,我卻依舊安穩的過著便利的生活,偶爾安慰自己那太難了,我做不到啦!更對應出阿寶勇於實踐的魄力和勇氣。我的同事俐璇經常對我說,那些為環境努力的人已經犧牲太多,付出太多了,我們沒有資格對他們說加油,而是要說謝謝。我想,阿寶也是屬於我們需要對她說謝謝的人!謝謝阿寶,讓我們看見自己一直壓抑著、不敢面對的黑暗層面的自己。
【書摘】
「人與自然間的關係,到底傾向衝突或和諧?向來見仁見智。保育輿論偏愛詠嘆和諧、指斥衝突;而一向站在衝突最前線的開發者卻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優渥有餘的都市文明人奢侈的夢,為了這種奢侈,種口喧喧要他們放棄賴以維持的生計或辛苦掙得的利益。P.27」
「我即思即行,沒有太多掙扎。通常對別人而言,需要冗長爭議的事,對我而言,只想做了再說。P.29」
「一向覺得,一生中要有一段日子,流汗低頭向土地索食,生命的過程才算完整。P.29」
「山河大地自有它深奧的法則和不可思議的力量,來平復或反擊人們加諸它身上的創傷。大自然何嘗需要人類去成就它什麼?只怕是人需要一種信念來成就自己──我就為了自己而來。P.30」
「矽藻土的來源是一種叫做『矽藻』的微生物,這種微生物鑲嵌著像針一樣銳利的外殼,大量採集這種外殼的沉積物研成粉末,可作為廣泛性殺蟲劑。這種粉末還有無數細微的針狀物可侵入昆蟲的表皮,使昆蟲的體液外漏死亡;矽藻土也會吸收昆蟲身體外部的臘質,使昆蟲脫水而死,又能引發黏膜發炎,殺蟲範圍極廣。即使下雨被稀釋,或沖洗到土壤中,仍可保留殺蟲能力。乍看這些敘述,彷彿一劑萬靈丹,我腦裡卻浮出許多問號……P.125」
「當不想做一件事情時,即使應該,也會找到一百個不應該、不必做的藉口;而真正想做一件事時,即使不應該,最後也會找到一個應該做、可以做的理由。P.133」
「……這些法則無所不在,卻沒有人能解釋它的終極意義,我只能看到:人對一切空間的佔有,生存資源的競爭,都不能避免直接或間接對其它生命的迫害,我們無所逃於天地之間!P.145」
「……我看到『殺戮』在對待生命的方式中,並不是最殘忍的部分,剝奪生物生存的快樂,才是最大的折磨。P.147」
「依然不願輕言殺生,只是更加深沉地思索:如何在不得以取奪生命之際慎取善用、坦然自處?感恩與懷愧似乎都不是最好的方式。因為感恩可能是對交出生命者的嘲諷,牠們並非心甘情願;而懷愧使心靈不安,更是糟蹋牠們的付出。我是不是可以在取用時坦然,而在輪到交付自己時,不會不甘,也不懷恨?活出淋漓盡致的人生,是不是對獻出生命者最好的回報?淋漓盡致不是創立豐功偉業,而是在生命的過程中保持高度的感知與感動。感知、感動是一種理智、靈性清醒的狀態因為人特具有高度的靈性和理智,而能有千迴百轉的思維,和萬般細緻敏銳的感受。如果靈性和理智是生命設計的最高形式,那麼,人是不是有責任將這種形式發揮到極致,讓芸芸生命在交錯互換到『人』的層次時,能轉換、昇華到靈性、理性的境界?P.148」
「如果你喜歡的人去喜歡另一個人,或被另一個人喜歡,那不是很好嗎?因為,你喜歡一個人,就是希望他幸福、快樂。如果他喜歡別人或被別人喜歡,他因此得到幸福、快樂,那不正是你所祈求的嗎?」p.9
111104
我很早就買這本書了, 還參加這位作者的活動幾次. 只是現在住的遠了, 也沒多接觸了!!
沒關係,只要你的心還關心著就好,不用在意住得遠了! 2012-07-06 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