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07 22:09:26圓恩
【書摘47】飛過星空的聲音
↑抱歉,照片拍得模糊。
作者 蘇珊娜‧塔瑪洛 譯者 倪安宇 大塊文化出版
嗜好之一,是逛圖書館。就像拜訪書的王國,一家一家的逛,一本一本的賞,當然,起初你只能單憑書皮、書名來決定你想與哪本書相遇。而這次,這本書的書名吸引了我!
世界上的書太多了,還不斷的蹦現!你無法看盡所有書,那就讓緣分決定一切吧!故事很有趣,一個極想過平靜生活的小男孩盧本,卻開展了一連串超現實的倒楣事蹟。而這本書我最喜歡的一部分是作者序,關於一個作家的心路歷程,深有感觸。光咀嚼著她的每個字,就好像正和她面對面,閒聊著。而我以好珍惜的心情,摘錄篇章如下。
「我認為,每一個作家都有他自己的風格,就像每一個歌手都有自己的聲音。自己的風格有點像指紋,是獨一無二的。不管碰到什麼東西,都會留下指紋。但是如果我戴上手套,那就不一樣了。手套,是寫作時決定套用的風格。之所以會套用某種風格的原因不一而足。因為好玩、因為無聊、想譁眾取寵、想贏得掌聲、刻意獨樹一格掩飾自己的平庸、為了要說一個非那樣說的故事不可,或只是為了實驗精神。」
這本書的出現,是因為好動的作者被迫住院,變得快崩潰了。無法可想之下,只好用唯一可以打發時間的方法──寫書來排遣。而完成後,連作者自己都覺得是一本很不一樣的書,於是她深信一定有出版社願意用它!但是,漫長的等待後,她還是被拒絕了。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有時屬於自己不顧一切的相信,多少還是得憑靠外界認定,堅定而無畏的相信自己,其實是非常需要勇氣的。因此作者開始迷惑了,告訴自己「放棄吧!放棄這長久以來以為自己有寫作天份的志向。」決定出發前往另一個找得到自己位置的地方。
但就在放棄的前一刻,一個朋友幫忙把書寄給一家出版社,然後成功了!作者之後的書則回歸樸素的自我,她說:「我對譁眾取寵沒興趣,我想要的驚艷是不一樣的。」
「從某個角度來說,《飛過星空的聲音》有點像是我告別文學的最後作品,某種定義的文學。要解釋清楚,我得回到更早之前,我二十歲左右,那時候因為受到一個朋友的影響,我愛上了看書。
我小時候並不喜歡看書,學校規定要看的書讓我痛苦萬分。我喜歡看的書,都是我感興趣的知識領域的資訊類書,手冊、百科全書之類的。其他的書,我都覺得是浪費時間。
帶領我進入小說世界的朋友,年紀比我稍長,他是南美人,筆耕好些年了。我們講話可以講上好幾個小時,講到兩個人都神智不清為止。在那熱情洋溢的對話中,我還記得,我忽然意識到某樣很美好的東西。」
「我忽然意識到那些平常交談的話語,也可以像刀刃一樣鋒利,像石頭一樣沉重,像光束一樣明亮。總之,話語也可以如此貼近那難以表達的種種,就像引航船帶著大船入港那樣,簇擁著它,陪在它身邊。
有十年的時間我完全陶醉在文學中,我坐公車的時候看書,在公園、圖書館,在郵局跟超市排隊的時候我都在看書。我什麼都看,到社區圖書館憑書名或封面決定借什麼書,端看什麼最能引起我的好奇心。」
「那些年是我十分美好的回憶,埋首書堆任憑時光流逝。今天我在彼得堡,下個禮拜在日本,待會又加入巴黎起義的行列……。就這樣看完一個又一個國度,認識一個又一個人物、故事與命運,我滿心歡喜。這股熱忱一直持續到我三十歲,就是寫《飛過星空的聲音》的時候。」
「盧本也是我個性的一部分,只是隨著生活歷練我學會了掩飾,但他其實一直都在。所以我下車永遠會下錯邊,信心滿滿地把廁所門誤認為是火車車門大力打開,在重要的晚宴上,錯把侍者當主人的和他親切的聊天。盧本就是我的不合時宜,我的無能,我就是沒辦法把這個世界看作是可以挖掘實用物質的地方。
把盧本留在翱翔的飛機裡,我回到我自己的話語,我那重如石頭,疾如長矛、亮如火炬的話語。我拋開了文學──不是字面上所指的文學,我指的是裝飾存在的蕾絲花邊──我投入了人生。
像鑽子,像短劍,像繩索,一切都是為了捕捉獵物,我又回歸本色,探險家、獵人、地理學家的本色,不喜歡夾纏不清,不喜歡身陷迷霧,我知道那個謎藏在每個人心中。要找的就是這個謎,在每一個庸庸碌碌的日子裡尋覓。
大家都以為平庸好寫,與眾不同難寫,其實不然。要寫日復一日的平淡無奇,寫出味道,並非易事。」
要做到這點,必須要有承受痛苦的能力。生之痛,殘缺之痛,混亂之痛,迷失之痛,遍尋不著之痛。
所以我放棄了文學的隱喻飛翔,決定回到底面,探尋那『跟地球一樣半明半暗』的人心。」
「當書寫不是為了消遣而是為了真理,必須付出昂貴的代價。這個代價隨著時間,慢慢變成貨真價實的耗弱。路越來越窄,越來越陡,越來越崎嶇不平,已經不能回頭,卻又沒有什麼力氣繼續前進。心好累,思緒越來越難集中,大家偏偏又蠻不講理地問你:『下一本什麼時候開?要寫什麼?』彷彿寫作跟旅行一樣,有既定目標,可以事先買好車票。」
「我從來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寫,會不會寫,甚至寫什麼!如果知道那就太無趣了,而無趣是寫作的頭號敵人。對寫作的人而言是如此,對看書的人而言也是如此。我知道自己越來越覺得累,越來越覺得寫作辛苦。我也知道寫作不是為了宣洩情緒,更不是為了炫燿,而是走上一條漫長而危險重重的真理之路。」
「寫作是一種天賦,是一個謎,寫作也是為了把這天賦跟謎跟他人分享。走著走著,所有無謂的東西都被拋諸腦後。剛開始或許有些擔心,可是越往前走,擔心漸漸變成近乎愉悅的輕快。」
「重如石頭,疾如長矛、亮如火炬的話語。」
「寫作是啟蒙。」
「人生不美,也不醜,是獨特。」
「這些潛力無窮的生命形式,所認知的美。」
「尋找能看得更遠的光。」
「如果要問創作是見證還是預言,塔瑪渃毫無疑問的選擇後者,她對週遭事物,在於隱而不見,而非彰顯的部份。她在九二年的一篇短篇〈折斷的虹〉中所說:『慢慢的,而且傷痕累累的,我懂了……要更留意從別人的角度看事情。』」
一本媲美馬奎斯《百年孤寂》的小說,記得翻開它!071128
作者 蘇珊娜‧塔瑪洛 譯者 倪安宇 大塊文化出版
嗜好之一,是逛圖書館。就像拜訪書的王國,一家一家的逛,一本一本的賞,當然,起初你只能單憑書皮、書名來決定你想與哪本書相遇。而這次,這本書的書名吸引了我!
世界上的書太多了,還不斷的蹦現!你無法看盡所有書,那就讓緣分決定一切吧!故事很有趣,一個極想過平靜生活的小男孩盧本,卻開展了一連串超現實的倒楣事蹟。而這本書我最喜歡的一部分是作者序,關於一個作家的心路歷程,深有感觸。光咀嚼著她的每個字,就好像正和她面對面,閒聊著。而我以好珍惜的心情,摘錄篇章如下。
「我認為,每一個作家都有他自己的風格,就像每一個歌手都有自己的聲音。自己的風格有點像指紋,是獨一無二的。不管碰到什麼東西,都會留下指紋。但是如果我戴上手套,那就不一樣了。手套,是寫作時決定套用的風格。之所以會套用某種風格的原因不一而足。因為好玩、因為無聊、想譁眾取寵、想贏得掌聲、刻意獨樹一格掩飾自己的平庸、為了要說一個非那樣說的故事不可,或只是為了實驗精神。」
這本書的出現,是因為好動的作者被迫住院,變得快崩潰了。無法可想之下,只好用唯一可以打發時間的方法──寫書來排遣。而完成後,連作者自己都覺得是一本很不一樣的書,於是她深信一定有出版社願意用它!但是,漫長的等待後,她還是被拒絕了。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有時屬於自己不顧一切的相信,多少還是得憑靠外界認定,堅定而無畏的相信自己,其實是非常需要勇氣的。因此作者開始迷惑了,告訴自己「放棄吧!放棄這長久以來以為自己有寫作天份的志向。」決定出發前往另一個找得到自己位置的地方。
但就在放棄的前一刻,一個朋友幫忙把書寄給一家出版社,然後成功了!作者之後的書則回歸樸素的自我,她說:「我對譁眾取寵沒興趣,我想要的驚艷是不一樣的。」
「從某個角度來說,《飛過星空的聲音》有點像是我告別文學的最後作品,某種定義的文學。要解釋清楚,我得回到更早之前,我二十歲左右,那時候因為受到一個朋友的影響,我愛上了看書。
我小時候並不喜歡看書,學校規定要看的書讓我痛苦萬分。我喜歡看的書,都是我感興趣的知識領域的資訊類書,手冊、百科全書之類的。其他的書,我都覺得是浪費時間。
帶領我進入小說世界的朋友,年紀比我稍長,他是南美人,筆耕好些年了。我們講話可以講上好幾個小時,講到兩個人都神智不清為止。在那熱情洋溢的對話中,我還記得,我忽然意識到某樣很美好的東西。」
「我忽然意識到那些平常交談的話語,也可以像刀刃一樣鋒利,像石頭一樣沉重,像光束一樣明亮。總之,話語也可以如此貼近那難以表達的種種,就像引航船帶著大船入港那樣,簇擁著它,陪在它身邊。
有十年的時間我完全陶醉在文學中,我坐公車的時候看書,在公園、圖書館,在郵局跟超市排隊的時候我都在看書。我什麼都看,到社區圖書館憑書名或封面決定借什麼書,端看什麼最能引起我的好奇心。」
「那些年是我十分美好的回憶,埋首書堆任憑時光流逝。今天我在彼得堡,下個禮拜在日本,待會又加入巴黎起義的行列……。就這樣看完一個又一個國度,認識一個又一個人物、故事與命運,我滿心歡喜。這股熱忱一直持續到我三十歲,就是寫《飛過星空的聲音》的時候。」
「盧本也是我個性的一部分,只是隨著生活歷練我學會了掩飾,但他其實一直都在。所以我下車永遠會下錯邊,信心滿滿地把廁所門誤認為是火車車門大力打開,在重要的晚宴上,錯把侍者當主人的和他親切的聊天。盧本就是我的不合時宜,我的無能,我就是沒辦法把這個世界看作是可以挖掘實用物質的地方。
把盧本留在翱翔的飛機裡,我回到我自己的話語,我那重如石頭,疾如長矛、亮如火炬的話語。我拋開了文學──不是字面上所指的文學,我指的是裝飾存在的蕾絲花邊──我投入了人生。
像鑽子,像短劍,像繩索,一切都是為了捕捉獵物,我又回歸本色,探險家、獵人、地理學家的本色,不喜歡夾纏不清,不喜歡身陷迷霧,我知道那個謎藏在每個人心中。要找的就是這個謎,在每一個庸庸碌碌的日子裡尋覓。
大家都以為平庸好寫,與眾不同難寫,其實不然。要寫日復一日的平淡無奇,寫出味道,並非易事。」
要做到這點,必須要有承受痛苦的能力。生之痛,殘缺之痛,混亂之痛,迷失之痛,遍尋不著之痛。
所以我放棄了文學的隱喻飛翔,決定回到底面,探尋那『跟地球一樣半明半暗』的人心。」
「當書寫不是為了消遣而是為了真理,必須付出昂貴的代價。這個代價隨著時間,慢慢變成貨真價實的耗弱。路越來越窄,越來越陡,越來越崎嶇不平,已經不能回頭,卻又沒有什麼力氣繼續前進。心好累,思緒越來越難集中,大家偏偏又蠻不講理地問你:『下一本什麼時候開?要寫什麼?』彷彿寫作跟旅行一樣,有既定目標,可以事先買好車票。」
「我從來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寫,會不會寫,甚至寫什麼!如果知道那就太無趣了,而無趣是寫作的頭號敵人。對寫作的人而言是如此,對看書的人而言也是如此。我知道自己越來越覺得累,越來越覺得寫作辛苦。我也知道寫作不是為了宣洩情緒,更不是為了炫燿,而是走上一條漫長而危險重重的真理之路。」
「寫作是一種天賦,是一個謎,寫作也是為了把這天賦跟謎跟他人分享。走著走著,所有無謂的東西都被拋諸腦後。剛開始或許有些擔心,可是越往前走,擔心漸漸變成近乎愉悅的輕快。」
「重如石頭,疾如長矛、亮如火炬的話語。」
「寫作是啟蒙。」
「人生不美,也不醜,是獨特。」
「這些潛力無窮的生命形式,所認知的美。」
「尋找能看得更遠的光。」
「如果要問創作是見證還是預言,塔瑪渃毫無疑問的選擇後者,她對週遭事物,在於隱而不見,而非彰顯的部份。她在九二年的一篇短篇〈折斷的虹〉中所說:『慢慢的,而且傷痕累累的,我懂了……要更留意從別人的角度看事情。』」
一本媲美馬奎斯《百年孤寂》的小說,記得翻開它!071128
正想找書來看,
剛好看到你的書摘,
那就是它啦!!
呵呵~~ 書何其多,
有時不知從何看起.
還有過念頭,
是不是大家可以把自己擁有的書或看過的書都作成書冊,
然後可以相互借閱,
這樣就不會有圖書館那種還書時間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