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11 20:27:44稻香
蘇菲的世界
一、前言
「你是誰?」、「世界從那裡來?」,從困頓到覺悟,一封信改變了一個十四歲少女的世界,就這樣,在一個神祕導師的指引下,她開始思索從希臘以至於康德、從馬克思以至於佛洛伊德等各個西方哲學所思考的大問題。蘇菲的世界是一部介紹哲學書,對於哲學的初學者而言,是一本很簡易的入門書,拍攝成電影後也不失其魅力,書中的少校為女兒席德寫了一部書,為了能讓席德了解哲學到底是什麼,但有趣的是,書中的主角蘇菲發現了她不過是書中人。
二、內容及哲學理論
有一天,14歲的蘇菲放學回家,發現信箱裡有人寫了兩個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蘇菲開始覺得困惑,到底是誰給她的信,為什麼要問她這種問題?她收到了一捲錄影帶,當她看這捲影帶時,出現了一個導遊帶她到雅典去,她看到了蘇格拉底的審判,蘇格拉底他相信人的心中,存在與生俱來的判斷能力,也就是真理常存我心。他認為智慧存在每個人心中,因此,他時常用裝傻的方式,刻意向人提出問題,引導他從內心深處悟出真理。聽到了柏拉圖的洞穴理論,柏拉圖他除了認同人有與生俱來的理性外,更相信唯有理想世界才是永恒不變的、絕對完美的。因此,他認為理想比現實事物更真實。他強調人必須用理性來思索事物。蘇菲見識了古希臘的哲學家和理論。
過了幾天,她又跟著導遊到中世紀,看到了黑死病--歐洲的大災難,這是一個黑暗的時代,自從君士坦丁大帝正式將基督教立為羅馬帝國國教後,歐洲各大教堂開始興建,修道院壟斷了所有的教育與思想。因此,中世紀的哲學家幾乎認定基督教義就是真理,亦即真理是教義,非人心中良知,神學又取代了哲學式思考,並且他們深信宗教問題只能透過信仰得知,因此,中世紀哲學觀又脫離了人本主義。
蘇菲和導遊看到湖邊小屋裡的畫,而畫中的人竟然跑出來說話了,包括愛爾蘭主教柏克萊在內,柏克萊注重理性,是個經驗主義者,但理論基礎卻是建立在上帝的保證。還出現了笛卡兒,笛卡兒認為他唯一能夠確定的事情,是他懷疑每一件事。當他懷疑時,他必定在思考;而由於他在思考,那麼他必定是一個會思考的存在者。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思,故我在。」。但他們真的存在嗎?電影看到這邊,已經發現蘇菲他們不過是書中的人物,只有上校不斷地寫下去,他們才能夠繼續存在!書中的人已經有了自己的意識。
來到了法國大革命的時代,遇見了盧梭、羅伯斯比,當時的哲學家,認為他們有責任依據人類的不變理性,啟發群眾的蒙昧,以建立更好的社會。盧梭的思想是促成法國大革命的重要一環,而羅伯斯比則是法國大革命的重要人物。這個時代的大哲學家即康德為代表,他是哲學舞台上的大仲裁者。他認為我們這個世界的觀念,是同時透過感官和理性得來的,我們永遠無法確知事物〝本來〞的面貌(對物自身所知有限)。我們所知的,只是我們眼中〝所能看到〞的事物。。其後還有為女權辨護的高奧琳,一位女性主義者;認為上帝已死的尼采。
蘇菲已經發現自己是書中的人物了,但她卻想試著逃出去,她認為她可以做到的。此時出現了黑格爾的理論,他認為世間存在一種〝世界理性〞,乃是人類全體理念的總和。包含人類的生命、思想和文化。而除了〝世界理性〞外,無任何真理存在。黑格爾認為真理是屬於歷史,不屬於個人。而哲學唯一可以掌握的定點,就是歷史;事情的對錯,要看歷史。
書寫到了俄國革命,俄國由蘇維埃走向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的馬克斯曾說,直到現在為止,『哲學家只詮釋了世界,可是,重點在於他們應該去改變這個世界』。這句話,顯示哲學觀又進入一大轉捩點。馬克斯認為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是物質的變化,亦即社會的經濟力量。
最後,佛洛伊德在對人的潛意識研究中,發現一個人的基本需求不滿足時,會被壓抑在潛意識中。這些基本需求可能被偽裝或昇華,而在無意識之下,主宰一個人的行為。所以,來到蘇菲15歲的生日派對,她在派對上穿越那面神奇的鏡子,來到現實中上校和席德的世界,但她卻摸不到他們,也無法和他們溝通,但蘇菲悠遊在自己的空間、世界裡,誰說他們不能呢?哲學家的字典裡可沒有「不能」這兩個字。
三、結語
蘇菲Sophia就是「智慧」之意,而拉丁文中,哲學Philosophia就是「愛好智慧」之意,所以書名“Sophie’s World”已隱藏了玄機,內容也正是一趟經由好奇心的促動,而開始追求由古世紀、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時代至近代的智慧之旅。曾經看過一部影集,生活在一個地區的人某一天發現,他們不過是「高等的人」所培育出來的一個「摹擬城市中的市民」!當時讓我有一個很害怕的想法:「我生活的地球,這個世界,會不會也只是別人的遊戲呢?」現在想想,可能還是多慮了……。人類因為會思考所以才存在,這一點我倒是很贊成笛卡兒的話,我,因為會如此的思考,所以我才會是我!自己的價值,還是建立在自己的評價上。或許,藝術作品才是不朽的,這部電影最後傳遞給我這樣的訊息,我認為當一個平凡人離開世界之後,當所有認識他的人也都離開了,他也就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了。
「你是誰?」、「世界從那裡來?」,從困頓到覺悟,一封信改變了一個十四歲少女的世界,就這樣,在一個神祕導師的指引下,她開始思索從希臘以至於康德、從馬克思以至於佛洛伊德等各個西方哲學所思考的大問題。蘇菲的世界是一部介紹哲學書,對於哲學的初學者而言,是一本很簡易的入門書,拍攝成電影後也不失其魅力,書中的少校為女兒席德寫了一部書,為了能讓席德了解哲學到底是什麼,但有趣的是,書中的主角蘇菲發現了她不過是書中人。
二、內容及哲學理論
有一天,14歲的蘇菲放學回家,發現信箱裡有人寫了兩個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蘇菲開始覺得困惑,到底是誰給她的信,為什麼要問她這種問題?她收到了一捲錄影帶,當她看這捲影帶時,出現了一個導遊帶她到雅典去,她看到了蘇格拉底的審判,蘇格拉底他相信人的心中,存在與生俱來的判斷能力,也就是真理常存我心。他認為智慧存在每個人心中,因此,他時常用裝傻的方式,刻意向人提出問題,引導他從內心深處悟出真理。聽到了柏拉圖的洞穴理論,柏拉圖他除了認同人有與生俱來的理性外,更相信唯有理想世界才是永恒不變的、絕對完美的。因此,他認為理想比現實事物更真實。他強調人必須用理性來思索事物。蘇菲見識了古希臘的哲學家和理論。
過了幾天,她又跟著導遊到中世紀,看到了黑死病--歐洲的大災難,這是一個黑暗的時代,自從君士坦丁大帝正式將基督教立為羅馬帝國國教後,歐洲各大教堂開始興建,修道院壟斷了所有的教育與思想。因此,中世紀的哲學家幾乎認定基督教義就是真理,亦即真理是教義,非人心中良知,神學又取代了哲學式思考,並且他們深信宗教問題只能透過信仰得知,因此,中世紀哲學觀又脫離了人本主義。
蘇菲和導遊看到湖邊小屋裡的畫,而畫中的人竟然跑出來說話了,包括愛爾蘭主教柏克萊在內,柏克萊注重理性,是個經驗主義者,但理論基礎卻是建立在上帝的保證。還出現了笛卡兒,笛卡兒認為他唯一能夠確定的事情,是他懷疑每一件事。當他懷疑時,他必定在思考;而由於他在思考,那麼他必定是一個會思考的存在者。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思,故我在。」。但他們真的存在嗎?電影看到這邊,已經發現蘇菲他們不過是書中的人物,只有上校不斷地寫下去,他們才能夠繼續存在!書中的人已經有了自己的意識。
來到了法國大革命的時代,遇見了盧梭、羅伯斯比,當時的哲學家,認為他們有責任依據人類的不變理性,啟發群眾的蒙昧,以建立更好的社會。盧梭的思想是促成法國大革命的重要一環,而羅伯斯比則是法國大革命的重要人物。這個時代的大哲學家即康德為代表,他是哲學舞台上的大仲裁者。他認為我們這個世界的觀念,是同時透過感官和理性得來的,我們永遠無法確知事物〝本來〞的面貌(對物自身所知有限)。我們所知的,只是我們眼中〝所能看到〞的事物。。其後還有為女權辨護的高奧琳,一位女性主義者;認為上帝已死的尼采。
蘇菲已經發現自己是書中的人物了,但她卻想試著逃出去,她認為她可以做到的。此時出現了黑格爾的理論,他認為世間存在一種〝世界理性〞,乃是人類全體理念的總和。包含人類的生命、思想和文化。而除了〝世界理性〞外,無任何真理存在。黑格爾認為真理是屬於歷史,不屬於個人。而哲學唯一可以掌握的定點,就是歷史;事情的對錯,要看歷史。
書寫到了俄國革命,俄國由蘇維埃走向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的馬克斯曾說,直到現在為止,『哲學家只詮釋了世界,可是,重點在於他們應該去改變這個世界』。這句話,顯示哲學觀又進入一大轉捩點。馬克斯認為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是物質的變化,亦即社會的經濟力量。
最後,佛洛伊德在對人的潛意識研究中,發現一個人的基本需求不滿足時,會被壓抑在潛意識中。這些基本需求可能被偽裝或昇華,而在無意識之下,主宰一個人的行為。所以,來到蘇菲15歲的生日派對,她在派對上穿越那面神奇的鏡子,來到現實中上校和席德的世界,但她卻摸不到他們,也無法和他們溝通,但蘇菲悠遊在自己的空間、世界裡,誰說他們不能呢?哲學家的字典裡可沒有「不能」這兩個字。
三、結語
蘇菲Sophia就是「智慧」之意,而拉丁文中,哲學Philosophia就是「愛好智慧」之意,所以書名“Sophie’s World”已隱藏了玄機,內容也正是一趟經由好奇心的促動,而開始追求由古世紀、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時代至近代的智慧之旅。曾經看過一部影集,生活在一個地區的人某一天發現,他們不過是「高等的人」所培育出來的一個「摹擬城市中的市民」!當時讓我有一個很害怕的想法:「我生活的地球,這個世界,會不會也只是別人的遊戲呢?」現在想想,可能還是多慮了……。人類因為會思考所以才存在,這一點我倒是很贊成笛卡兒的話,我,因為會如此的思考,所以我才會是我!自己的價值,還是建立在自己的評價上。或許,藝術作品才是不朽的,這部電影最後傳遞給我這樣的訊息,我認為當一個平凡人離開世界之後,當所有認識他的人也都離開了,他也就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