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01 12:35:59Ah ningܤ ]]

學 ㄏㄡˊ !?  ﹌ ))*





唉...



這篇文章應該沒人想看芭 ...



BECAUSE ...



連我自己也都看不下去了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七卷
--------------------------------------------------------------------------------

自己一天到晚在盲修瞎練當中,卻還不覺醒,乃至於了解了以後也不改過,請問這樣的話談什麼修行?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了解;了解了以後,就有一個標準去衡準自己。這個地方注意,不是說你了解了,懂了!了解了正趁這個機會努力修行,我們了解的目的就是要去改善它,你了解了不修行更加可惜。那麼所以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假定說我們沒有達到這樣的一個認識,或者雖然認識了而不照著去做,仍舊隨順著自己的習性,而不察覺到應有的態度,是是、是非,是對的、是不對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不知不覺當中損失了很大的大利益,沒有得到的得不到,已經得到的還會退失,那個才是真正可惜的一件事情。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進一步說前面老師是這個樣的條件,學生是這個樣的條件,那麼現在怎麼樣的運用這個條件,互相教跟學,所以。

p. 29 (5)

【◎ 第三彼應如何依師軌理者。】

這個時候怎麼樣去依這個老師。下面文:

【如是若自具足器相,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前說相。應於具相,受取法益。】

下面就告訴我們的,第一步先自己來觀察一下,具足不具足?具足修慶慰,不具足趕快努力。所以真正重要的第一件,是自己求自己,要成為一個修學佛法的具相弟子。在這一點上面我一再提醒諸位,擺在心上面,現在我們不要一開口,「現在跑遍天下看見沒有一個人是像樣的」,這是完全錯誤。我們應該默默的反省自己是不是像一個修學佛法的人,這個必須要具足的。如果你這一個條件不具足的話,即使你在佛國裡面,你一條路,只有下地獄,這個非常重要。有了這個,進一步,然後那個時候,就要善巧的,很認真的去觀察,你要依靠的善知識是什麼樣的情形?具不具像前面所說的這個條件。這個次第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不照這個次第的話,那是一個絕大的大毛病,非常大的危險。因為你自己沒有這個條件,然後就拿我們世俗的觀點去衡準那個對方,一定出毛病。因為我們世俗上面要求的是什麼啊?世俗上面的要求就是貪、瞋、痴相應的。這個真正的佛法的善知識幫忙你淨化貪、瞋、痴的,一定在這個上面,兩個彼此間兜不起來的,完全兜不起來的,所以你拿這個貪、瞋、痴要想去求善知識的話,緣木求魚,越走越遠。這是為什麼他這個次第擺成這個樣的,這一點要注意。所以我們看那個大善知識那些傳記什麼等等,他都是這樣,跑上來都給你一盆冷水。這為什麼原因呢?這個有很多特殊的道理在,這個事情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詳細的深談,總希望大家善自努力。然後自己有了這個條件,也找到了可以依止的善知識,那個時候就跟著他受佛法,好好的修學。那麼這個時候,這個傳承當中又告訴我們有兩種不同的辦法。

【是復有二傳記不同,謂善知識敦巴與桑樸瓦。】

這是他們兩個人的作法不一樣,這兩個都是有不同的師承,有不同的內涵,這兩個當中應該採取那一個,我們看一下。

【桑樸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講說,即從聽聞。自康來時,途中有一隖波索迦說法而住,亦從聽聞,徒眾白曰:「從彼聽聞,退自威儀。」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

那麼這兩個人當中,先說後者桑樸瓦,他的善知識很多、很繁,多的話--數量,繁的話--內涵也很雜,各式各樣的善知識,乃至於凡是有講有說,他都要去親近他,要去聽聞他。乃至舉一個例子,有一次他從康,就是西康,進入到西藏去的時候,半路上面有一個在家人在那裡說法,他也跑到那去聽,所以他那個徒弟就說:「師父呀,這個在家人是普普通通的,你這樣子的一個了不起的大法師,你怎麼跟他聽呀!」他怎麼說?「你不要這樣說,我可得到兩個好處啊!」這樣的一位了不起的大善知識。桑樸瓦那個人如果拿我們中國現在的,我們不一定現在的,我們中國歷史上的那些祖師,比擬一下的話,就相當於什麼?相當於什麼潮州,黃檗,那些大師。他是阿底峽尊者下面的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善知識,我們可以想像這個人的程度、成就,他在康地那個弟子非常多,那個道場非常了不起,這麼一個人,結果一個普普通通的那個在家人在那裡講經,他就恭恭敬敬跑的去聽。這一點是對我們是一個絕重要的、絕大的一個提示,那麼這是一類。另外

【善知識敦巴者,尊重尠少,數未過五。】

他的尊重非常少,他的善知識不多,總共算起來還不到五個。那麼,現在這兩類當中那一個好呢?下面告訴我們。

【博朵瓦與公巴仁勒喇嘛共相議論,彼二誰善。】

說:那二者當中那一個好啊?現在說。

【謂於未修心,易見師過,起不信時,善知識敦巴軌理善美,應如是行。現見此說,極為諦實,應如是學。】

他有一個條件的,什麼條件呢?先要經過一個時候的修習,怎麼修法?他是在下面告訴我們,就是我們修習依止善知識的重要,種種方便善巧。你有了這個修習以後的話,你就看人家,只看見他的好處,不看見他的缺點,。所以我們想一想那個法華上面的那個常不輕菩薩那個公案,他看見任何人,他說:你們都是成佛呀,我不輕你們。他看見任何人,他覺得他就是將來的佛,那是經過了修行以後的。在我們沒有修,這個情況之下,我們動不動看見別人的過錯,那個時候,比較起來,學敦巴尊者來得好,學後者。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一點,說反正這個裡邊有兩個傳承,我們學後者,稍微找到幾個善知識就可以了,其他的人你動不動就看他的過失。這個錯了,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想辦法把它消除掉。想想看他真正的內涵是什麼?是說他已經認真的修習過了,必然的結果。而我們現在呢?沒有修習。你想不想向上爬?當然我們想。如果想向上爬的話,千萬不要自甘墮落。所以前面告訴我們,那些真正的大善知識,他都把這個眼睛向上看。這個人,不怕自己差,就怕自己爛,一爛就沒有用;反正我就這個樣了,混混,那誰也拿我們沒有辦法。所以碰見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是的,因為沒有修習過,所以應該採後者比較好。但是那個時候我們心裡感到慚愧,深深的慚愧!我們的條件太差,正因為條件太差,只能用這個方法,然後要努力增上,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於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

好了,現在把這個真正的依師的道理,下面說明。說這個佛法的恩惠,了不起,這個恩之大,我們世出世間的一切的好東西,都是從佛法上面來的。這個念恩兩件事情,我們要一而再,再而三,不停的擺在心裡面,去體驗去認識它。乃至於隨便一件小事情,現在的我們常常這樣說,我欠他什麼?還不是我出錢給他買的,這個概念很不好,很不好。是的,拿世間的這個一般的眼光去看標準來說的話,你拿錢來去買,乃至於說我就是這個樣,他拿我怎麼樣,他就是莫奈何我。這個真正說起來,完全是自己害自己的概念。你能夠懂得了,怎麼樣去感人家的恩,結果真正受用是你自己的。這一點,你們自己好好的去體會,你們能夠體會到多少,你們就得到多少受用。我們深的先不談,就非常淺的,你現在說:這還不是我錢來買的;我這樣做他莫奈何我。這個心理什麼心理?這個心理本身是煩惱心理,我們現在修學佛法要淨化煩惱,卻一天到晚在煩惱上面轉,還找了種種的理由,覺得自己有理由。我們先不必談其他,那個起心動念,已經錯到不曉得那裡去了。那麼這種事情都要靠什麼?都要靠善知識來引導淨化我們。所以詳細的內容,你們一步一步自己向下去的時候,好好的努力去體會、去觀察。那麼在這個裡邊特別的是什麼?圓滿教授的導心知識,這個圓滿教授,不要輕輕放過。教授的內容我們知道,就是真正的精要的關鍵,修行的主要的旨授,而且這個地方是圓滿的,引導我們修行的這樣的大善知識,太重要。真正的一個人修行的成就與否,完全靠這個。你有了,不要怕;沒有的話,就算你再大的學問,也會出毛病。那麼怎麼依止法呢?分成功兩部分,意樂是觀念上、心理上的,加行是根據這個心理應該怎麼樣在行為上;所以:

【其理分二,① 意樂親近軌理,② 加行親近軌理。】

分成功這兩部分。那麼這個裡邊

【初中分三。】

那個關於那個概念方面我們分三部分。

【① 總示親近意樂,② 特申修信以為根本,③ 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分成三部分。意樂是先把那個親近善知識的那個主要的概念,我們應該把它了解一下,整個的這個內涵應該了解。那麼第二,特別的在這個地方,是對善知識第一件事應該什麼?修信,這個是我們的根本。第三個呢,隨念深恩應起敬重,這個次第是這樣,我們現在繼續下去看。

【今初】

第一個說,整個的說親近善知識的那個概念。

【◎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

這上面引華嚴經的,我們也可以同時了解,的的確確,說我們要想得到最圓滿的教授的話,那就是從這個地方,所以華嚴經也的確是佛出世的時候說的最圓滿的,包含了所有。而這個九種,已經把親近善知識、承事善知識的所有的綱要,都統統包括在裡頭。

【即彼九心攝之為四。】

那個九樣東西也可以分四個大項目,現在我們一個一個來看,第一個大項目。

p. 30

【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

第一個是捨棄,捨棄自己的自在。什麼叫自在呢?就是我想怎麼樣,我要這個樣,這個要拿掉。怎麼辦呢?一切要看你所依止的善知識,他要怎麼辦,你種種、處處地方,委曲求全,跟著他去做。就像什麼?像孝子,像世間的孝子;當然不一定指孝子,就是說拿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這一種心情去做。

【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

這個孝子平常怎麼啊?,他不會說我要怎麼辦,我要怎麼辦。不是的,他一定先觀察了解他父親應希望怎麼?,什麼是他父親喜好的,什麼是他父親不喜好的,他一心一意努力的去滿他父親所希望的;然後跟隨著他父親的教導而去行。所以他主要的內涵,就是不要聽從我們自己的自在,而要努力的跟所依靠的善知識。這世間比喻像孝子,那個世間比喻,就是用這一個比喻,讓我們體會到我們應有的心情。如果我們現在這個時候,對於這個孝的概念不認識、不具足,你不妨換一個,就是總歸你如果說跟那一個人也好,或者什麼你總是委曲求全、願意處處地方捨棄掉了你,要跟他去做,就是這種心情。以我們現在的情況,不妨說一個作生意的人,他絕對不會為了自己,怎麼樣的要自由自在的快樂;他總覺得,怎麼樣的去做才能夠討好那個顧客,想盡辦法去討好那個顧客。所以早晨他一大早起來,晚上很晚再睡覺,別人在休息的時候,他不在休息,他要想辦法做生意呀!我們現在要用這種心情去做。那麼為什麼要這個樣?這是個原因,在這裡這一點請大家仔細的思索一下。現在我們大家在家裡邊享受不要,放棄掉了這個享受,跑到這裡了,請問,幹什麼?為什麼你來?這個始終你認得很清楚,你為什麼要到這裡來?這個不必人家來講,人家講沒有用場,你自己問,你為什麼?說:我要修行。你為什麼要修行?修些什麼?這個才最重要的。說世間的苦,安逸實在不行!有的人說:我這個地方,真是感覺得娑婆一無是處。如果我們套一句俗話的話,這個生死心切。為什麼有生死?煩惱、惡業!什麼是煩惱?就是我們現在的知見,這個叫做無明,你一天到晚就在這個當中轉,你現在既然要想透脫生死,跑到這個地方來,你仍舊跟著自己的煩惱,我要這樣、我要那樣,請問這是修行嗎?你跑得來,你說:我跑到這個地方來,頭也剃掉了,換了這件衣服,受了大戒,一天念多少佛,拜多少佛,看多少經。這個我不能說你不是,但是也不能說你是,還沒有到。他真正的修行,就是憑藉著這些這個必要的條件,步步深入,使得你認識煩惱,淨化煩惱,淨化煩惱的現行,以及對治這個煩惱所種下去的這個潛在的惡業力量,這樣呀!如果說你這樣的話,你還能隨順著你自己嗎?這個道理不明白的很嗎?所以一定要依靠善知識,一定要棄自自在的根本理由在。我們現在修學佛法,這個第一個大錯誤,就在這裡。現在覺得修行要出家,然後跑的去,師父剃了個頭,好了,今天剃完了頭,好的嘛,我還跟你嘛住它三天、住了一個月,然後明天弄一個茅蓬,那算是很好的人了。請問,這個時候你能修行嗎?假定你已經懂得了,你何必要出家?何必要修行?假定你不懂得,關在茅蓬裡,你能修嗎?這個地方,我想我們大家都有個正確的認識。然後說好,好好跟在那師父身邊,跟在那個師父身邊,又覺得這個不對、那個不對,要這樣才好、要那樣才好,是第一個大錯誤,我們要改過來。改過來是辛苦的,但是非常值得。如是,我們再看文。

【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

上面說像孝子,那個是對父子之間,那麼我們現在怎麼辦呢?那就看善知識。為什麼說觀善知識的容顏而行?要曉得這個善知識他,絕不可能說一天到晚耳提面命跟著你耳朵面前,盯著你這麼說,絕不可能的,這個東西你真正要求善知識的話,你要至心好樂的去求,這個道理這裡先不深一層的說。你一定要委曲婉轉的去看,怎麼樣才能夠討他的歡喜。到這裡注意喔!我們說出了家了,你還要去討善知識的歡喜,這不是世間的作法嗎?表面上去看,是;實際上面去看完全不是。為什麼呀?這個善知識有一個條件,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所以我們不是隨便看的,這個善知識有這樣的條件,具足這個條件的善知識,這種人他會不會以世間的眼光來跟你來往、周旋?不會,絕不會。如果說是百分之百具足的這個條件是佛陀,佛陀唯一的希望,就是把最好的、最圓滿的東西給你;不過,他這個給你的,因為是最圓滿的,所以絕不是世間的情染相應的這種東西;在這個情況之下給你的東西,這是圓滿的佛法,而不是世間的情染。我們佛法裡面告訴我們四依,依法不依人,我們說這個依法不依人,你為什麼這個地方要看他的面孔,然後這樣去做?這個正是依法不依人。依人,人世間的作法,現在不是,人世間的作法,每一個人都是要我為主,現在你先觀察自己具不具足這個條件,善知識具不具足這個條件。這個善知識之所以成為善知識,正是淨化的,而淨化必須的條件、真實的內容,都在這個地方。你認識了這一點,你去依靠善知識,正是什麼啊?正淨化你的煩惱,不是很明白嘛!平常的時候你覺得自己要這樣、那樣,自己要那樣、這樣,這個是在煩惱當中,你不依靠自己了依靠他,本身就是個最好的淨化煩惱,這個就是依法!所以這句話你不要弄錯,依法不依人的意義是在這個上頭,這個人、法兩件事情擺在這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擺在這裡,就是這個樣,你要看得清楚。在這個相上面現出來的是什麼?法的那一面,這個是你要依靠的,如果離開了人談依法,沒有這件事情;離開了法談人也沒有這件事情,這我們要清楚。所以這個上面說這樣,告訴我們這個,現在下面引經來證明。

【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捨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

不但華嚴經,這個經也告訴我們,捨一切自意,所有自己的統統捨掉,你能夠徹底的捨掉了,你就能夠圓滿的成就,這麼簡單。在你還沒有證得之前你能夠捨掉了,這個是信位菩薩的典型的例子。這個信叫淨心為信,淨什麼?淨煩惱,所以這個你才懂得法相上頭的嚴峻,說淨心為信。心裡什麼是染污?煩惱,但是我們還沒有證得煩惱之前,你能夠完全不隨著煩惱,一切拿掉了,跟著善知識,這個時候是。所以那個時候立它這個位次叫信位菩薩,這是它的原意,如果你了解了這個根本意趣,然後你看那個經典上面,你就會了解了。為什麼信位菩薩能夠不使煩惱現行,明字位當中的第一個念起來,第二念就不會隨轉的;第一念起來煩惱察覺到了,第二念就不跟著轉,這是明字位中的人。這樣現在我們不要說第二念、第三念,過了幾天還在那裡,人家點醒了還不服氣,那個就是完全不相應的狀態。所以真正的重要的就是觀察這個東西。下面有一句附註,這個附註很重要的。

【此亦是說,於具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

這個上面的條件,說他一定要有這樣的德行,那你可以照這個辦法做,所以前面告訴我們依法不依人,這個人有沒有這個法,他如果有這個法的話,對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要去做,除了這個條件以外,其他的人,你不能這樣做。下面叫授其鼻肉,這是什麼意思?牛跟馬這個鼻子,在人家手上的,實際上我們也是如此,我們要了解,牛馬的特質是什麼啊?痴相、畜生相、無明。拿我們來說,我們現在是完全像畜生一樣,對於這個是非、正法,沒辦法辨別,那個時候叫你跑的話,你一定不知東西,不知跑到那裡去了,你要真正上路的話,一定要有一個人引導你,然後那個時候,你把你引導的那個繩子,交給他的手上,你能夠交給他的手上,決定沒有錯,這個就是所以我們前面要了解的。所以他才告訴我們,於其法前那麼你必須把你那個鼻子上面那根繩子交給他手上,他才能夠帶你出那個痛苦的深淵,除了這個以外,對不起,你千萬不可以,第一點。這一點道理,我們現在懂了,然後好好的去深細的觀察,平常的時候,我們起心動念之間,一切行為之間,你要去觀察。講那個去掉煩惱等等,不大容易,很不容易,不要說你不認識,你認得了以後,都不容易做得到,第一點。第二點:

【◎ 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

你找到了這樣的一個大善知識,一心一意依靠他,絕對不讓自己的自我發作,一天到晚跟著他,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你就行。






:)餛飩^^))* 2007-07-22 15:36:31

我也是= =

版主回應
* * 2007-07-23 17:33:37
笨猴子ˇ 2007-07-03 00:05:25

看上面的時候ˇ


我很用心的看 `




看下面的時候 ˋ




我快速移到回應區 =..= ]




你懂的XD

版主回應
哈*

我懂我懂~*
2007-07-03 17: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