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6 19:16:06Miranda

0406人物特寫2

「活著要幹嘛?」社會之外的黃厚謙         台文100劉書豪B54961283

 

 

活著要幹嗎?黃厚謙一邊搖著飲料、一邊質疑這個世界的虛偽,他不停追索生命的意義,找尋人生中純粹的東西。畢業於南一中,考上了成大台灣文學系,讀了一年即被退學,現在在飲料店打工生活,他繼續質疑,他繼續追尋。

 

黃厚謙說:「出生時,醫生拿吸盤從陰道把我吸出,吸到了我的頭部,醫生說這種人以後不是很笨就是很聰明。而我就是比其他人聰明,從小就有超年齡的成熟想法,對外界的事物的感覺特別的敏感。」

 

他表示,三歲時,有天爸媽都出門,他在家裡吃東西上廁所,累了就睡覺,醒了之後繼續吃東西上廁所,那時他就想,為什麼一直做著反覆的事情,自問那活著是要幹嘛?

 

高中指考期間,當每個高中生下了課都忙著上補習班、讀書準備考試時,他和學長合夥開了一家章魚燒。他表示,賣章魚燒不是什麼大事,那時他沒想過要準備什麼指考,只是想找點其它事來做而已。

 

考上成大台灣文學系之後,他表示,發現跟原本所想的差距太大,包括同學們的思考、教授們上課的方式,都不是他所想要的。因為不知道進教室做什麼,因此開始經常性的翹課;期間他朋友在台南市海安路神農街開了一間工作坊,也因此有機會接觸木工。那時他沒去上課的日子,常常待在那做木工,或者讀書讀整天。

 

他表示,現在的木工有分好壞,有最粗製的、常見的店面裝潢,有次等的傢具木工,他所做的就是精緻點的傢具木工,可是現在機器有開始取代手製木工的趨勢。做木工對他而言的意義不是因為要拯救什麼文化,只是因為他不知道要做什麼,不上課是因為那沒意義,做木工也不一定有意義,只是剛好有機會所以去做。

 

他認為現在的世界所看到的、聽到的都是假的、虛偽的,他一直在嘗試很多不同領域的東西,在尋找真的「純粹」的東西。

 

活著要幹嘛?有著屬於自己的世界的黃厚謙,從不照著社會秩序行走。在國中翹課打架抽菸,在高中每個人都在讀書時他賣章魚燒,大學讀到一半開始玩木工,又做了電伙工,飲料店等等。他一直在嘗試不同的事物,至今白天在街頭閒蕩,晚上在飲料店搖飲料。他在現實社會裡找尋活著的意義。

 

台文100 蘇虹霖 B54961372

 

(蘇虹霖/台南報導)

 「看到了生命中以前不曾注意過的東西」,這是紀錄片讓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研究生郭人豪之所以著迷的原因。身為知名冰店小開,郭人豪徒步環島拍攝紀錄片、參與劇團演出、走遍台灣大大小小的神社和廢墟做紀錄,他深入他人的生命與自己所生活的這片土地來紀錄那些被忽略的人事物,拒絕一般社會價值所認為比較好的前景,選擇藝術這條艱辛的不歸路,除了現實的經濟問題也曾鬧過家庭革命,但他堅信自己的選擇沒有錯。

 

 在2006年郭人豪參加了靜宜大學生態學系所舉辦的環島苦行,花了45天用一雙腳步步印證了台灣的美麗與隱藏在背後的問題,他說,「因為速度的不同,更能深度探訪台灣」,台灣的海岸線將近90%都被水泥覆蓋,不是堤防就是堆滿了俗稱粽子的消波塊,但在台灣東南角達仁至旭海牡丹大草原的那片海灘,由於公路尚未開發至此,因此還保有最原始的美,那裡有特別的南田石,每當海水沖打上岸,南田石便會互相撞擊而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響,這些都是平常慣於搭交通工具的人所無法發現的。除了美麗的風景,環境汙染也一直都是台灣的隱憂,或許是離自己的生活領域有段距離,所以人們也就對這些問題較漠不關心,但若真的深入去了解便會發現,其實環境污染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大學時代,郭人豪參加過幾年的劇團演出,當時父親相當不能贊同,認為那是沒有意義的事情,直到有一次家人去看了他在國家劇院的演出,才慢慢的諒解。「在台灣玩藝術,其實都是在燃燒自己的夢想,如果沒有再兼職的話,肯定餓死!」郭人豪笑著說,「但我認為無論是玩劇團或者拍紀錄片都是一種心靈淨化的過程,前者是和自己對話,後者則是將自己縮到最小來觀察這個世界,由內而外的提升自己。」

 

 在所有的拍攝題材中,郭人豪最愛的就是歷史建築,他覺得在一幢幢的廢墟和古蹟中藏有許多不為人知,正等待著有心人發掘的故事。他最喜歡和人群的互動,以及發現新題材的驚喜,但在拍攝的過程中他常為那些消逝、逐漸被人遺忘的歷史感到難過,有些東西就在生活的週遭,可是等到想拍的時候可能已經來不及了,也因為如此更督促郭人豪加倍積極的來紀錄台灣的點點滴滴。

 

 在未來的計畫,郭人豪首先要先完成他的畢業論文,再來就是接手家中的事業,他幽默的說,他要夏天賣冰,冬天創作,以後成為有名的拍攝紀錄片的攝影家後,人家就會說他是紀錄片中蕭瑟派的師祖,殊不知其實他是因為只有冬天才有空啦!

 

【新聞採訪寫作】-人物特寫

B54966013

(劉佳玲/台南報導)

  在台南市成功路口,有一位八十歲老爺爺專賣傳統棉花糖,三十多年來堅持保持傳統文化,為的是找回童年的純真!這樣的熱忱將維持到什麼時候呢?黃老爺爺說:「一直賣到死。」

 

  黃善同老爺爺今年八十歲,賣棉花糖已經三十多年了。兩顆大紅色的汽球和兩展安全燈是他的招牌,他通常騎著舊式腳踏車出沒在台南市成功路、忠義路或赤嵌樓的交叉路口。每天從下午四點開始,賣到十一、二點,遇雨則休。一天工作長達將近八小時,老爺爺說:「不會累!怎麼會累?賣不到平常人家工作八小時喔!」

  

  黃老爺爺約五十歲時開始轉行賣棉花糖,在經過市場調查一番後認為賣棉花糖是最低成本、最高利潤,也覺得很有趣,開始現學現賣。老顧客幾乎都是南台科技大學的學生或是一些阿公阿嬤,加上南台科大的學生幫忙在網路上宣傳,平均一天可以賣到二、三十支,好的話可以到五、六十支呢!越來越少人賣這種傳統式的棉花糖,顧客反而越來越多,黃老爺爺說:「不怕賣不出去。」

 

  以綿密不黏手為招牌的棉花糖,生意越來越好,黃老爺爺說他沒有什麼獨門秘方,只是按照在大陸念初中時所學,將物理與化學變化的基本原理運用在其中,讓糖乾一點、水加少一點,黃老爺爺非常驕傲的說:「我在大陸念初中時老師有教過,我都沒有忘記!」。此外,黃老爺爺堅持只賣白色棉花糖,他說加了色素的黃、藍及粉紅的棉花糖經過化學變化會變苦,還是白色的棉花糖比較純、比較好吃。

 

  廣東省籍的黃老爺爺三十九年到海南島當兵,退伍後即搬遷來台灣。他說他做過各種大大小小的工作,最讓他引以為傲的是當一位雕刻師,台北市萬華龍山寺的龍柱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五十歲開始賣棉花糖至今已將近三十多年了,黃老爺爺說他賣棉花糖不是為了給自己買新衣服,是要給自己的兒子、孫子念書和生活。

 

  八十歲的黃老爺爺身子骨依然硬朗,他說有很多人會來和他拍照或訪問他。也有人來和他學手藝,但堅持下去的人少之又少。他希望傳統棉花糖的手藝能夠繼續傳承下去,黃老爺爺說:「我會一直賣到死!」

 

新聞採訪與寫作作業─人物專訪

台文100 B54966039廖育巧

  「我們給出去的唯不足道,但是我們所得到的卻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從事特殊教育師資培訓的曾怡惇,語帶興奮地說著她對這份工作的心得。

  今年四十八歲的曾怡惇,現為國立台南大學重度障礙研究所的副教授。

  從國小到高中的成績都非頂尖,卻依然很喜歡學習的曾怡惇,大學考上了高雄師範大學夜間進修部中文系,曾經因為考上的是夜間部的學校而一度感到挫敗與自卑的她,這一路走來,卻發現這是使她能夠接觸「教育」最重要的一個轉捩點。

  她剛開始在小學裡教書,碰到了許多挫折,也一度想過放棄,卻在一間不到十年的新學校中認識了許多影響自己的同仁,才進而改變自己的觀念,對於自己的教學,她常「尋求變化,為學生的學習找尋更多可行的方法」。對於「念書」十分「著迷」的她,將追求新知的習慣看成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甚至表示,「好想要可以一直不停的念書、念書、念書下去。」她不斷的進修與學習,在碩士班念完之後,因為一位朋友的推薦,報考了當時的「台南師院特殊教育學分師資訓練班」,從二十幾人中脫穎而出,拿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名」,她表示,普通教育常是在教學生如何取得高分、如何考上好學校,可是她卻想超越這樣教育的教材教法與教育學原理,所以決定為特殊教育服務,為培養特殊教育的師資盡一份心力。

  在台南大學服務已經多年的她,談到對特殊教育的感情,她說:「我對特教有一種情不自禁的衝勁,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尤其是對視障教育、盲人教育,由她的老師們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盲教情感」,使她「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了責任」,感受到自己也背負了一種對視障生的教導的使命與熱愛。談到對未來的展望,她表示,雖然現在因為視障人口的減少與教育制度的轉型使得視障教育面臨「委靡不振」的處境,自己卻「在從事之後越能感受到不足」,因此面對未來,不論是研究或教學,她還是會繼續為視障教育而努力。

 

                                              台文100 B54966071 陳采琪

 

                           人物採訪

 

 「視野需要開,心胸也才會開闊」六十五歲的彭榮發老師像個小孩子般的笑著。目前任教於花蓮國小的彭老師教學資力已超過四十餘載,然而這四十年來他持續保有教學的熱情,期望能靠自己微薄的力量,讓學生們從花蓮也能看到全世界。

 花蓮,我們所謂的後山,在很多人的觀念中,那裡有好多好山好水,但那裡也是較不進步的地方。「花蓮的確是鄉下,但是我們卻有能讓臺灣人驕傲的美景,那是西部地區相對的弱點。」彭榮發老師這麼說,「但不可否認的,我們這裡的資源真的沒有西部多。」他說這也是促使他成為一名老師很重要的因素。

 彭老師說他的國小畢業旅行讓他畢生難忘,因為那是他第一次到台北這樣的都市,許多景物都是他沒看過的,也讓他驚訝萬分,他甚至那時候覺得自己真的就像井底之蛙。後來回到了花蓮以後,他就像格列佛一樣,向鄰居訴說他看到的台北。他說雖然他沒有特別喜歡台北,「但是看到以後的那種驚訝讓我久久不能忘懷」。也因此他立志長大以後也要讓其他人感受這樣的感覺。後來他考上了師範,在學期間他也培養了第二專長-攝影。如果看過他的攝影作品,一定會以為是出自專業攝影師之手。「我只是業餘的,隨便玩玩相機而已」彭老師又露出他那招牌的孩子笑容謙虛的說著。

  在開始老師的生涯以後,他開始存錢然後出國旅遊,幾乎是每年都會往外跑,直到現在他已經到過了快百國。而每當他去一個國家旅遊時,他就會順便把各國的美景存到相機裡,然後回國後,再做成一張張的投影片,當成他的教材之一。彭老師的太太說以前他一天到晚都是跑照相館在弄投影片,一張投影片也耗費不少錢,做太太的就常常抱怨「飯都吃不飽了,還弄什麼投影片!」然而這土傻勁還是有回報的。只要上課,彭老師都會花個二十分鐘放投影片,和學生分享他的旅程。他認為,就算這些小朋友沒去過這些國家,但是只要他們看過圖片,在搭配上他的講解,至少會有個印象,看過不同於台灣的風土民情以後,學士增長了,眼光自然就會遠,心胸自然就會開闊。

 「現在的花蓮的小孩什麼能力都很好了,甚至有時可以媲美西部,但是他們欠缺的就是那個心胸,我想培養他們的就是擁有那樣的心胸。」他甚至說,他有學生現在已經任教職,也像彭老師一樣繼續讓學生看到世界,只是現在用的是電腦的投影片,不再是去照相館製作的老式投影片了。不過就算是呈現的方式變了,作中的目的是一樣的。他希望每個小孩都能藉由投影片打開心中的窗,讓心靈去感受台灣之外的空氣與陽光,「這樣花蓮的下一代也才會更有競爭力,才不會永遠只做個落伍的後山人」。

 

      

 

台文100方冠婷 B54966178

 

  「來,喝杯茶吧!」台南市公園路上的「奉茶」茶坊老闆葉東泰對來訪的我們說道,「奉」上的這一杯「茶」,謙卑就是葉東泰先生經營茶坊的理念。因為喜愛茶的種種,讓他穿梭在茶葉中將近二十年。

 

  葉東泰先生的茶盤,不是巨大的大理石,那是一堆米白色的砂石堆成的,問起為何使用砂石,他說「那是我的故鄉」,葉東泰先生是澎湖人,十一歲來到台灣,在異鄉的台南留了下來,而他的茶盤就是他的鄉愁。葉東泰就坐在他的茶室裡,不時三教九流前來拜訪,茶室宛然是另一個世界,集合來自四面八方問候。

 

  跟葉東泰先生坐在茶室閒談,我才知道來自異鄉的他在府城找到他喜愛的東西,讀詩寫詩是他在府城消遣之一,他在詩的字裡行間尋找茶的蹤跡,整個城市都是他閱讀的範圍,他問道,「你知道台灣最早喝茶的人是誰嗎?」「詩裡有寫,是在明代唷!」,「那你知道誰喝茶最講究嗎?」「是連雅堂,他連泡茶的水都要用雪水呢!」性格如「茶」沉穩般的茶坊主人葉東泰,興致高昂的談論詩作,他拿起一旁的茶包,他說上面的是林梵幫他題的詩句,茶包留下的,都是朋友的字隻片語,以茶會友,讓茶在人際之間發酵。

 

  現在的他思考著新茶包的樣式,想著該如何將府城的故事帶給台灣各地的人,過去他將台灣文學館、孔廟放上茶包,今日他想將神像也放上茶包,「畫廟宇的老師傅是一個府城的故事,老師傅畫出的神像也是府城的故事」,他將三幅剛剛完成的神像畫擺出來,「你看,又有很多故事可以說。」

 

  葉東泰先生對茶飲文化與藝文都有很深的期望,也相當具有使命感,除了受邀到處傳撥茶文化的種子,他的心中仍沉藏許多點子,他指指茶坊對面的十八角樓,「這是很有歷史的建築,可是大家卻不知道」,他期望能夠告訴大家,台南有很多故事。

 

  在老屋子下喝茶,舊的東西很有一番味道,茶坊主人的茶室就是一間老屋子,一杯接著一杯的熱茶,手裡握暖的聞香杯,這麼樣的一個下午,聽到老台南的人情故事。

 

新聞採訪寫作

B54966217

台文一百 石健君

 

志工媽媽 台史博幕後推手

記者石健君/專訪

隨著大環境的不景氣,失業人口數不斷攀升,裁員的消息層出不窮,有的人選擇休息,等待景氣回升,有的人選擇返回校園進修,學習知識增加競爭力,有的人選擇繼續求職或者創業,古媽媽選擇擔任台灣歷史博物館的志工,為推廣台灣歷史文化貢獻自己的一分努力。

 

預計2010年開館的台史博正處籌備階段,人稱古媽媽的謝惠秋女士是台史博圖書室裏唯一的志工,整理與編排是她平時的工作,即便沒有薪水、酬勞,她仍樂在其中,對古媽媽而言,失業也是一次機會,是一次來到台史博擔任志工的機會,她認為每個人要去了解自己生長的土地,才有文化、傳承可言,古媽媽希望藉由這次機會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的歷史。

 

古媽媽提到,有些人見她如此關心台灣,懷疑她的立場偏綠,身為閩南人的她在小時候送養外省籍家庭,自小接受兩種不同的文化衝擊,她表示她的政治立場出自於自己,非藍也非綠,古媽媽說,不應該將台灣人二分化,台灣這塊土地也不應該只有兩種顏色,台灣是彩色的。

 

台史博圖書室所收藏的書目不少,大多都與台灣歷史相關,古媽媽平時的喜好便是閱讀,這讓她因而感到受惠良多,從《台灣通史》、《還原二二八》到《牡丹社事件的真相》,古媽媽分享了她最近閱讀的書籍,她經常從書本裡獲得多元的歷史觀點,並期盼向新一代的年輕人推廣,這也是台史博成立的重要主旨。

 

古媽媽覺得由於時空背景的不同,當時台灣生活水準較差的時候,有許多年輕人激情參與社會運動,心中總是秉持著「要怎麼樣讓台灣更好」的意念,現今青年的政治關心度較低,沒有經歷,便無熱度,她說,不管你是誰,都有認識自己的土地的義務,才談得上關心,讓年輕人關心社會是很重要的。

 

新聞採訪寫作:人物特寫                     台文系101丁揚祖B54976034

 

遲交原因:因受訪者拍片工作因素,採訪時間難以談攏。以致於採訪後無法在急促的截止日期前將作業繳交。抱歉。

 

〈丁揚祖高雄採訪報導〉

  走出高雄火車站,眼前一位身型瘦小,肩上背著厚重登山背包,手提專業大型攝影機的年輕人隨即映入眼簾。他,沒錯,外貌像極小孩的28歲青年,你絕對想不到他是一位以紀錄片《雄中一天不讀書》,榮獲第五屆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學生影展華人組冠軍的導演。

  郭宗瑋,高雄旗津人,現就讀世新大學廣電所。他笑笑的大聲說「沒錯,就是那爆肝錢又賺不多的廣電」。去年就應該畢業的他懊惱的說「我研究所的同學都出去當老師了,我還只能待在學校當助教」。他說最近教授『麻煩』他一定要『生』出畢業作品,否則今年依舊無法順利畢業。

  今年碩四的他,並未想到如果今年順利畢業了,他應該要先去當兵,還是繼續往專業領域邁進。現在的他有看似穩定的收入,可以支撐他在台北租一間加水電一萬多的小套房。他苦笑說「這也都是辛苦錢啊!」。沒錯,身兼多職的他,那裡有片要拍就往那裡去,常常一連串拍片工作結束後還得剪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他說他很慶幸遇到一位好老闆─歌手蕭煌奇,蕭煌奇許多支MV都是出自他之手,例如:《我是你的消防局》、《美麗天堂》、《婚禮》、《好啦好啦》等。蕭煌奇工作室和聚場餐廳是他看似穩定收入中較『穩定』的收入來源。

  他不僅會拍片,唱歌、演戲、導戲、音控、場控,樣樣都難不倒他。陳昇的《我的1988》演唱會就是由他來控場。創世基金會和台北捷運都時常找他拍宣傳影片,他逗趣的回答說「因為我比較便宜啦!哈!」。但他的學弟可不這麼認為,直接回嗆他說「連明華園和吳念真舞台劇都找你去拍了,還說便宜,你簡直是大牌嘛你」。他說離鄉背井到台北讀書總要找些工作養活自己,還好自己所學的東西剛好可以學以致用。

捕捉感動與真實

  他打算以紀錄片的方式完成他的畢業作品。為何會選擇紀錄片的形式呢?他回答「為了捕捉感動與真實的那一刻」。2006年在國際上大放異彩的《雄中一天不讀書》也是以紀錄片的形式拍攝而成,從全世界七百多部作品中脫穎而出。將高中的校園記錄剪輯成紀錄片,由教授推薦下拿到北京電影學院參展,拿下華人組冠軍。在《雄中一天不讀書》中他不僅導演,連攝影、剪輯、配樂,都一手包辦。在剪輯的過程中,他發現了一種真實的感動「高中常常沒事拿攝影機拍,也沒有說目的是要拍紀錄片,然後後來拿出來整理時就有很多回憶被勾起,所以才把它剪輯完成」他說,現在市場上的電視、電影,都是找演技很好的演員來『演』,然而他真正想要捕捉的是一種真實的感動。他說,就如同影片中他同學莊春輝所說的「其實每個人的回憶中都是有很快樂的部分,希望藉由這部片,去回想屬於自己的回憶,找出快樂的地方」。

 

台文系101         

黃如昕B54976181 

從高材生變出家人-釋見見法師

 

黃如昕/台南報導/2009.04.19

    她,是清大工程博士高材生,又有擁有四川大學的宗教學博士頭銜,卻毅然決定出家;她,從一位妙齡女子,化身為慈悲出家人,且將「阿彌佗佛」奉為一生的準則,不斷尋找真理的源頭,並努力將佛法的概念,傳送給大眾,她,就是台南普思精舍的住持,也是成功大學助理教授-釋見見法師

 

    釋見見法師本是理工科背景下出生的,後來到四川大學念宗教學博士後,領悟了一些事情:「其實佛學與科技是不互相衝突的,相反的,他們之間是有連結甚至是可以對話的」因此便投入了許多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之後也曾擔任過中台女眾佛教學院院長兼所長、陽明大學助理教授,而現在則是台南普思精舍的住持法師,並在普思精舍內,辦了許多讀經班、台語研經班等活動,提供一般大眾免費參加。

    

    除了普思精舍的佛經課程之外,法師本身也兼任成功大學的佛學通識課程教師,身為法師的她,面對一群年輕的大學生,是如何將佛法這們高深的學問傳授給他們的呢?見見法師說到,她用說故事的方式,解釋佛法的道理和釋迦摩尼佛的故事,上課時也常用分組討論的方式,讓同學有機會互相分享對佛學的看法,並於學期中帶同學參觀普思精舍和中台禪寺,體驗一日的禪修生活。

 

    而對學生唯一的要求則是「專心」,師父他說道:「來修師傅的課就是讓同學們學習在一般課程中學習不到的東西,而學習這門課的目的就是讓同學能夠運用更有效率的方法來學習專業科目。因此,希望師父在上課的時候就將其他在做的事情都放下,也不要讀其他要考試的書。」

   

     此外,在上課之前,師父會要求修課的同學靜坐三十分鐘,並且將佛學中「數息觀」的概念教給修課同學,她提到,一般人在靜坐的時候時候,就算眼睛閉起來,嘴巴和身體都不動,腦中的想法還是不停的在盤旋,無法做到真正的專注,因此,佛學中透過呼吸之間在心中默念數字的方式,能達到專注的效果,此外她也提到,對初學者而言,燈光和環境是十分重要,因此讓同學練習靜坐的時候,她一定會請助教幫忙把燈關上,並念一些領導語,幫助同學做專注的練習。

 

     面對從世俗到出家的轉折,師父說:「人生有八種痛苦,而佛法就是要教導人如何超脫這些痛苦。」體悟到人生的道理後,見見法師便以弘揚佛法為己任,普渡眾生。


台文101

陳怡靜

B54976084

 訪問過程中林伯伯未曾停下手邊工作,身著汗衫、海灘褲、布希鞋,滿身是汗卻精神抖擻的在工作檯前甩麵、敲模、上彩、包裝……林伯伯說目標和責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了就必須義無反顧,對任何事情都要覺得很酷,這樣才有價值。

  

 年過五十的林伯伯是宜蘭廣達香糕餅鋪的老闆,該店相傳三代,他認為市場上傳統食品的激烈競爭使他投注更多心力在這份工作,「年輕時算是個流氓,不愛讀書整天無所事事,打架喝酒什麼的久了也不知道明天要做什麼,覺得好像沒有未來,又因是家裡的長子,只得接手家裡事業。」「剛開始只覺得工作很累,做糕餅、包裝、鋪送貨……很多事都跟老婆兩個人自己來,要不是有小孩和家人要養,真的很想放棄。」林伯伯說這就像年輕幹架的時候一樣,怎麼可以輸給對方!於是他耗費時間研發食品的新口味、自行吸收損失壓低價錢以吸引賣家批發,並堅持全程以手工製造,如麵龜、糕餅月餅等傳統食品。

  

 「最誇張是趕七月半那幾天,幾乎都不睡覺,靠咖啡和酒精提神,有的時候還要吃藥。」秉持手工製造的精神,農曆時節總面臨訂單趕不完的情形,常常親戚、甚至兒女的朋友都會到店裡幫忙。「女兒兒子從小就跟我待在這間店裡面,以前只會包裝、收竹篩,現在已經可以幫忙揉麵糰、送貨,甚至整間店交給他們也沒關係。」「現在女兒到外地念大學了,還是常常回家來幫忙。全家人一起工作的感覺很幸福,一起聽收音機,跟著音樂哼哼唱唱,聽兒女講學校裡面的事,經營這間店給我的感覺就是甜蜜的負荷,家人的關係很棒。」

 

 「之前會覺得做這行好像沒前途,可是現在對我來說已經是這樣了」對現在林伯伯而言,這間糕餅鋪不再是營利的店面,而是維繫家人情感的溫暖地方。

<趙心鈴 台南報導>

台南成功大學醫院旁, 有一家以靛綠色為主色系的唱片行, 走進店裡, 店內不論角落、走道隨處可見到黑膠唱片, 牆壁上懸掛著各式電影海報及專輯做為裝飾, 靠近門口有著可供人聽音樂的小沙發。它是耕者有其田, 老闆是一路一直喜愛著音樂的許芳源夫妻。當我們坐上沙發, 許老闆立刻挑起數張唱片說是要做為背景陪襯音樂, 而後放下唱片調整唱針, 音樂一播放時也開始了今天的訪問。

 

熱愛音樂 不顧一切

 

當時我們都用空白卡帶錄下ICRT電台的音樂, 那個時候住在內湖收訊比較不好, 一邊錄還一邊握著天線, 想說這樣比較導電。當時才國小四、五年級的許老闆就種下對音樂的興趣。到了五專時期, 更是瘋狂追蹤最新的音樂資訊。我曾經在台北車站逛唱片行逛到忘記坐車時間, 錯過淡水的最後一班車, 只好睡在車站, 睡的時候不覺得怎樣, 醒來旁邊都是流浪漢, 學校旁邊都是田阿很荒蕪, 就趕緊坐五點鐘的車回到學校。許老闆也曾經為了買一組音響, 一星期只吃九元的原汁牛肉泡麵, 飢餓時買土司配著水吃, 就這樣存了將近五個月才將音響抱回家。

 

黑膠唱片啓蒙 後期組團隊

 

許老闆在退伍前因為幫一個做DJ的朋友代班而接觸黑膠唱片, 之後也開始白天在Tower唱片行打工, 晚上在clubDJ的生活。有一段時期由於燒錄CD興起, 台灣的黑膠唱片產業跌落, 許老闆開始自行向英美國家訂購黑膠唱片, 也開始做起代訂購唱片的生意, 最後因國外廠牌停止販賣給獨立客群而停止。後來許老闆與林強等人組了一個團隊 希望讓電音環境比較健康。許老闆說:因為不合所以才會造成這個現象, 和的右邊是一個口, 所以只要和氣大家都有飯吃。, 也透過DJ和樂團輪番表演增進互動, 也讓人們更了解電音文化。

 

 

進入誠品音樂 籌辦黑膠文藝復興運動

 

由於對音樂理念不同, 一年後便解散, 許老闆灰心下進入誠品音樂工作。進去誠品音樂工作之後, 我整個人都開了。當時許老闆接下較沒人管理的黑膠唱片事務, 並且向店長吳武璋提案操作黑膠唱片:黑膠唱片有三個優點:一、氛圍好。二、利潤空間較大。三、失竊率較低。也開始聽不同風格的音樂, 寫系列主題和唱片介紹藉此吸引客人購買。從一開始店內只有賣不出去的五十張唱片, 一年後賣出超過三百張, 並且籌辦了第一屆黑膠文藝復興運動, 與各界藝文人士合作廣受好評。

 

為愛情來到台南 經營

 

由於老闆娘是台南人而來台南開店, 雖然曾遇上資金問題但都一一克服, 用溫暖和人文關懷經營, 讓老闆認識很多好朋友。有客人願意借我們上萬的音響, 還借我們雜誌看, 提供很多意見, 這些都是來之前想不到的。許老闆希望未來能把店做好做精, 顧客忠誠度高, 並且回到黑膠的本質。他說:流行就會退流行, 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 都不要受到那些影響, 那你的風格就會出現。


【張丹瀞/豐原報導】

  「喝咖啡聊是非」「我不是在咖啡館,就是在咖啡館的路上」「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咖啡館」這些咖啡館的廣告詞大多數的人都不陌生,你嚐過不加糖的卻會散發甜味的咖啡嗎?有喝過拉花咖啡喝到底圖樣不變的咖啡嗎?在豐原市的鬧區中有一位堅持熱情堅持夢想的咖啡拉花專家─李海瑞老師。

  根據最新出爐的統計報導指出,台灣的便利商店的密集度是全世界第一,這意味著喝咖啡的人口也有越來越多的趨勢,甚至是現在時下的一種時尚,這幾年街頭Take Out 外帶咖啡Bar異軍突起,擁有廣大的消費市場,傳統的咖啡館是否會因此被這波時尚潮流掩蓋呢?在李老師的小小咖啡館中卻看不到受平價外帶咖啡的影響。隨時隨地都有咖啡的熱愛者指名要李老師親自煮咖啡,甚至有不遠千里慕名而來的顧客來一嚐李老師的真功夫,李老師雖然身兼老闆跟教學師傅,但是在店裏卻非常的平易近人,努力的記住每個客人,為了堅持品質跟店內氣氛控管,咖啡館幾乎都要事先預訂才有位子。

  依稀記得兩年前第一次見到李老師的時候,李老師在店內忙進忙出的身影,凡事親力而為,再怎麼忙碌的午後,李老師總會撥個空問候每個客人照顧每個客人的需要,尤其第一次看到有人現場表演藝術咖啡拉花,喝了幾口,漂亮的圖案依舊不變,讓人不禁驚呼神奇。「每一個拉花都是我花了很多時間是研究出來的,光要學會基本工就花了我五年多的時間。」「因為自己以前在上班的時候就喜歡泡在咖啡館,喜歡老式咖啡館的氛圍,還有那種喝咖啡能夠帶來的滿足。所以我決定自己去學如何煮咖啡、如何拉花,自己開一家理想中的咖啡館。」

 「我是為夢為理想而當老闆,但是現在很多所謂的街頭咖啡Bar是為了因為有商機而當老闆,賺了錢財去實現理想、去實現夢想。」李老師很激動的一再重覆他自己愛咖啡的熱情。「雖然,現在大量行銷的咖啡店大量進駐我們的生活,可是卻也為台灣經濟帶來正面的影響,同時也帶領更多的人開始接觸咖啡的領域。」面對現在咖啡產業競爭激烈,李老師卻不怎麼擔心,「西元1650年時,倫敦的咖啡館有2000多家,經過競爭淘汰,好的咖啡館還是會被留下的。」李老師很有自信的說道,「台灣經過十年以上的淘汰競爭後,最大獲利的還是消費者,因為消費者自我主觀和認知會越來越高,就會篩選出好的咖啡館;而就業者來說,大家是一起比較切磋,這樣才會進步。」

  在李老師的咖啡館裡,常常會一位難求,「我很知足,我有能力去做拓點,但是我沒有能力可以一天負責那麼多杯的咖啡拉花。」「我對我的專業跟品質的管控很嚴格,我會跟客人搏感情。我不願昧著良心,也力求完美。因為做生意不只是一門功夫而已。」所以到現在,假日從其他縣市來的客人越來越多,因為他很認真的去感受客人的心情。